一、 口服降血糖藥物為甚麼會逐漸失效
口服降糖藥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主要見於胰島素促泌劑,包括磺脲類藥物(如優降糖、消渴丸等)和格列奈類藥物(如諾和龍、唐力等)。因為此類藥物主要是通過刺激胰島ß細胞分泌胰島素髮揮降糖作用,藥物發揮作用的前提是體內存在一定數量的胰島ß細胞。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人在診斷之初,胰島功能就已降至正常人的50%,此後,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胰島功能將以大約每年5%的速度衰減,直至完全衰竭。由此不難理解為甚麼2型糖尿病人服用胰島素促泌劑開始階段效果好,以後越來越差,最終完全失效。因為在病程早期,患者仍保留一定的胰島功能,而到了病程晚期,患者胰島功能已完全衰竭。換句話說:胰島ß—細胞分泌功能逐漸衰竭是導致胰島素促泌劑失效的主要原因。
二、口服降糖藥失效分哪兩種情況?
口服降糖藥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根據藥物失效發生的早晚,分為“原發性失效”和“繼發性失效”。有的人在糖尿病確診之初,口服胰島素促泌劑就不起作用,血糖始終居高不下,謂之“原發性失效”, 這種情況多見於發現時病情已處於晚期、胰島功能嚴重衰竭的糖尿病人。“繼發性失效”是指在服藥的頭一個月或更長時間內,血糖可得到滿意控制,隨著時間的推移,藥效越來越差,將藥物加至最大劑量血糖仍得不到理想控制(空腹血糖>10mmol/L),繼發性失效的發生率每年為5%~15%,應用胰島素促泌劑治療5年,將有大約30%~40%的病人發生繼發性失效。
三、口服降糖藥失效能否逆轉?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是由於胰島功能完全衰竭所致,逆轉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有些病人之所以服用胰島素促泌劑血糖控制不好,原因在於飲食控制不嚴、運動過少、腹瀉導致藥物吸收不良、藥物用法不當、存在應激因素(如感染、創傷、急性期心腦卒中等)或同時應用對胰島素有拮抗作用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利尿藥、避孕藥等)等等。這些情況均不屬於真正的口服降糖藥失效,因為在消除這些干擾因素之後,藥效可以重新恢復,故又稱之為“口服降糖藥假性失效”。
四、口服降糖藥失效後該咋辦?
一旦發現胰島素促泌劑失效,應及早加用胰島素聯合治療,這對於迅速控制血糖,減輕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保護殘存的胰島功能很有意義。不僅如此,兩者聯用還可節省外源性胰島素用量,避免高胰島素血癥的危害。臨床上有些繼發性失效的病人,配合胰島素治療一段時間後,胰島ß—細胞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可以重新恢復對口服降糖藥的敏感性。當然,如果病人胰島功能完全衰竭,喪失分泌功能,則應完全換用胰島素替代治療。
有些患者心理上有強烈的“胰島素抵抗”,明明已經出現口服降糖藥失效,但對使用胰島素卻一再拖延甚至拒不使用,致使血糖長期居高不下。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不僅會加速胰島功能的衰竭速度,而且會導致各種嚴重的急慢性併發症,這種做法實在要不得。
五、如何防止和延緩口服降糖藥物失效?
胰島功能衰竭是導致口服降糖藥物失效的主要原因,而長期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又是導致胰島功能衰竭的罪魁禍首,因此,延緩或避免口服降糖藥物失效,最好的辦法就是早診斷、早治療,將血糖控制控制達標,以延緩胰島功能衰竭。此外,嚴格控制飲食,加強體育運動,避免肥胖,減輕胰島素抵抗,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
新近研究證實,新型降糖藥物GLP-1類似物(利拉魯肽、百泌達)可以促進胰島β細胞增生和分化,有效保護及改善胰島β細胞的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應用,可以起到延緩胰島功能衰減,預防口服降糖藥失效的作用。
六、如何正確看待口服降糖藥失效?
發生口服降糖藥失效以後,病人往往情緒悲觀、低落,情緒波動反過來又促使血糖升高,使病情進一步惡化。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口服降糖藥失效並不意味著無藥可醫、無計可施,通過聯合或改用胰島素治療,同樣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但是,有些糖尿病人明知口服降糖藥失效,卻拒不使用胰島素,而是盲目加大用藥劑量或濫用偏方、秘方,導致血糖長期居高不下,引起各種併發症,最終落得個人財兩空的結局,實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