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鞍結節腦膜瘤的手術入路和手術技巧及治療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顯微手術治療的25例鞍結節腦膜瘤。腫瘤大小2.5~6cm,所有病人表現為視力減退。所有病人均行開顱手術,單側額下入路14例,翼點入路8例,雙額經縱裂入路3例。
結果SimpsonⅠ級切除9例,Ⅱ級切除16例,無手術死亡。術後視力改善16例,無變化5例,視力減退4例。結論 應用恰當手術入路及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技術,大多數鞍結節腦膜瘤可以全切除,並改善病人視力。
關鍵詞 腦膜瘤,鞍結節,顯微手術
在1899年,Steward報告屍體解剖時偶然發現的第一例鞍結節腦膜瘤。在1916年,Cushing第一次成功進行鞍結節腦膜瘤全切除術。在1938年,Cushing和Eisenhardt報告24例手術治療的鞍結節腦膜瘤。鞍結節腦膜瘤是顱內常見腫瘤,約佔所有顱內腦膜瘤的5%~10%[1,3,5]。作者對我院近2年收治的25例鞍結節腦瘤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報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本組資料男8例,女17例,年齡36~71歲,平均54.5歲。病程一個月至84個月。視覺障礙是最常見首發症狀,所有病例均表現視覺障礙。17例病人表現單側視力減退,8例表現雙側視力減退;單顳側視野缺損16例,典型雙顳側視野缺損5例,視野正常4例,嚴重視力減退(視力低於眼前1英尺數指)8例。頭痛12例,所有病例的內分泌功能檢查正常。
2 、影像資料:所有病人均行CT和MRI檢查。CT示鞍區佔位病變,等密度者16例,略高密度者9例,鈣化5例,鞍結節和蝶骨平臺骨質增生9例,蝶鞍正常17例,擴大8例。MRI檢查腫瘤呈等T1或稍長T2信號,增強後呈均勻一致強化,通過三維成像可顯示腫瘤與垂體柄、視神經、頸內動脈和大腦前動脈的解剖關係。12例伴瘤周腦水腫,21例可見硬腦膜尾徵。腫瘤直徑(d)≤3cm者8例,3cm<d≤5cm者12例,d>5cm者5例。
3、手術方法:根據術者手術經驗和腫瘤大小及生長方式採用不同手術入路。其中單側額下入路14例,翼點入路8例,雙額經縱裂入路3例。首先釋放腦脊液充分降低顱壓,然後電凝切斷腫瘤基底以阻斷供血。先分塊切除蝶骨平臺和視神經前上方的腫瘤,確認同側視神經和頸內動脈;再處理腫瘤後緣及視交叉上方腫瘤,此階段最重要的示辨認和保護雙側大腦前動脈及前交通動脈;後期切除視神經和視交叉下方及侵入視神經管內的腫瘤,此階段的關鍵是確認並保護垂體柄及頸內動脈內側壁發出的穿通血管。視神經、視交叉和頸內動脈等重要結構表面覆蓋有蛛網膜,手術操作應在腫瘤和蛛網膜層之間的界面進行,這樣既能避免對上述結構的直接損傷,又能保護蛛網膜內細小穿通血管,利於術後視功能的恢復。最後切除腫瘤附著的基底硬腦膜,磨除受侵的顱骨。
結 果
所有腫瘤均全切除,其中達SimpsonⅠ級切除9例,Ⅱ級切除16例,無手術死亡。病理診斷:內皮細胞型腦膜瘤12例,成纖維細胞型8例,混合型5例。術後視力改善16例,無變化5例,視力減退4例。術後4例出現不同程度的尿崩症,經用垂體後葉素或彌凝得以控制。通過門診複查及電話聯繫對19例患者進行術後隨訪,時間為2個月至18個月。12例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5例生活自理,2例需家人照顧。由於隨訪時間短,尚未發現腫瘤復發病例。
討 論
1、臨床表現和鑑別診斷
鞍結節腦膜瘤主要表現為視覺功能障礙,部分病人可伴有頭痛。單側視力減退約佔68%,雙側視力減退佔32%,嚴重視力減退約佔32%。視野缺損往往不對稱,並不都表現為雙顳側視野缺損【2】。
由於鞍結節腦膜瘤與垂體腺瘤有著相似的臨床和影像學表現,二者常易相互誤診。鞍結節腦膜瘤在磁共振T1加權相為等信號,T2加權相為高信號。注射造影劑後腦膜瘤呈明顯均勻強化,而垂體腺瘤多為不均勻輕度強化。與病變不成比例的小蝶鞍、骨質增生、硬腦膜尾徵及可辨認的垂體腺有利於腦膜瘤的準確診斷。垂體腺瘤多表現雙顳側視野缺損,相當數量的鞍結節腦膜瘤表現為單顳視野缺損。文獻報告鞍結節腦膜瘤也可有垂體機能減退和下丘腦功能障礙表現,但臨床少見。下丘腦膠質瘤的視野改變與鞍結節腦膜瘤相似,但多有明顯的下丘腦功能紊亂症狀【3】。
2、顯微手術解剖
鞍結節腦膜瘤起源於鞍結節、視交叉溝、蝶骨和鞍隔。鞍結節是蝶骨體上的一個微小骨性突起,分隔蝶鞍前頂部與視交叉前溝。鞍隔前方附著於前床突和鞍結節上緣,後方附著於後床突和鞍背上緣,平均長8mm(5-13mm),寬11mm(6-15mm)。這可以解釋為甚麼鞍結節腦膜瘤小於1.5cm時不產生症狀,除非它起源於視神經孔。在鞍結節和鞍隔區域限制腫瘤生長的屏障性結構有:在側方,有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及頸動脈池蛛網膜;在前方,有視神經及其周圍蛛網膜;在後方,有垂體柄、漏斗和Liliequist膜;在上方,有視交叉及其蛛網膜結構、終板、大腦前動脈A1段和前交通動脈。因此,腫瘤的唯一生長途徑是向蝶骨平臺、視神經和視交叉上方蔓延[2,3]。
隨著腫瘤的生長,視交叉池底的蛛網膜被向上抬起並覆蓋於腫瘤表面。腫瘤繼續生長就會侵犯鄰近結構,如頸內動脈、終板與腳間池等,蛛網膜及腦脊液在腫瘤和神經組織間形成一屏障。
由於視神經固定於視神經孔,隨著腫瘤的生長,視神經可以成角並進一步受壓,兩側視神經可不同程度的被包裹。頸內動脈可向外側移位,但不如視神經明顯。腫瘤會慢慢鑽入視神經和頸內動脈之間,有時可能包裹頸內動脈,但是頸內動脈表面仍覆蓋有蛛網膜層。位於視交叉背部的前動脈可被腫瘤拉伸,大於3.5cm直徑的腫瘤可將前動脈包埋。向後,腫瘤可進入腳間池,並使垂體柄向後移位,由於蛛網膜的作用腫瘤不與斜坡和鞍背的硬腦膜粘連。腫瘤向前生長可至蝶骨平臺,鞍結節腦膜瘤對視路的影響不同於前顱窩底腫瘤,前者是抬高視神經和視交叉,後者是向下壓迫作用[2,4]。
3、手術入路選擇
鞍結節腦膜瘤的手術入路主要有三個:①雙側額下入路;②單側額下入路;③翼點入路。
3.1雙側額下入路:優點是能提供一個寬廣和直接的視野,能充分暴露雙側視神經、頸內動脈和前動脈,便於進行前顱窩底重建。缺點是創傷大,容易損傷嗅神經和額葉皮層,需打開額竇,有腦脊液漏和腦膜炎的危險,而且到達大鞍區的路程最長[1,2,3]。
3.2單側額下入路:單側額下入路無明顯優勢,缺點卻比較多。手術路徑較翼點經側裂入路長;突起的眶頂常阻擋手術視野,為了暴露需要過分牽拉額葉腦組織,容易挫傷腦組織;同側視神經及頸內動脈下方的顯露受限;容易損傷嗅神經;需要打開額竇,有腦脊液漏和腦膜炎的危險;巨大腫瘤常使側裂外移,早期釋放腦脊液減壓困難,常需過渡牽拉額葉腦組織而造成腦組織損傷[2,3,5]。
3.3翼點入路:翼點入路有明顯優勢,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到達鞍區路徑最短,便於手術操作;②能充分暴露雙側視神經間隙,通過頸動脈池能提供一個側方視野;③利於嗅神經保護;④不需打開額竇,避免腦脊液漏和腦膜炎的危險;⑤早期側裂池放腦脊液能使腦組織充分回縮,利於腦組織的保護;⑥早期確認視神經和頸內動脈等重要結構,便於術中空間定位【1,2,3,5】。
4 、視神經和血管保護
手術時先於蝶骨平臺及鞍結節處電凝切斷腫瘤基底,此操作要中線部位進行。先切除視神經前上方的腫瘤,視神經後下方的腫瘤留待後期切除。首先確認同側視神經,沿著同側視神經內側緣、視交叉前緣向對側探查並分塊切除腫瘤,直到確認對側視神經的內側緣及對側頸內動脈,這一過程中儘量避免損傷視神經周圍的蛛網膜【2,4,6】。
視神經及視交叉顯露後,下一步開始分離切除視交叉上方及後方腫瘤。先確認同側大腦前動脈A1段,沿前動脈A1段及視交叉後緣分離腫瘤後界,分塊切除腫瘤,暴露前交通動脈及對側前動脈,腫瘤較大時可能包裹前動脈,此時需仔細分離,前動脈主幹及其分支都要耐心保護,以免術後發生嚴重併發症。
最後切除視神經和視交叉下方的腫瘤。隨著腫瘤切除的增多,這一階段已有足夠手術空間。此階段主要是確認並保護垂體柄,以及頸內動脈內側壁發出的至視神經、視交叉和垂體的穿通支。在翼點入路時,同側視神經及頸內動脈下方的腫瘤顯露受限,通過轉動手術床可解決此問題。進入視神經管小的病變可直接分離切除,大的病變需磨除前床突和打開視神經管以切除病變【6,7,8】。
5、預後
鞍結節腦膜瘤術後視力改善佔50~60%,約17~28%無變化,10~25%視力惡化。大於3cm的腫瘤術後視力改善的可能性少。如果腫瘤直徑小於3cm,術前視力喪失低於50%,且症狀持續不超過2年,病人術後視力恢復多比較好。腫瘤侵入視神經孔的視力預後差。文獻報告鞍結節腦膜瘤的病死率為0~7%。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發展病死率已顯著降低,現在許多報告病死率為零,術後死亡主要是由於病人身體狀態差[1,3,9]。
鞍狀結節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
發布於 2022-10-19 20:09
鞍狀結節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相關文章
摘要 目的: 探討鞍結節腦膜瘤的手術入路和手術技巧,以改善手術治療的效果。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科1985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術治療的鞍結節腦膜瘤47例,根據CT和MR的表現,將其分為大、中、小三型,採用4種不同的手術入路,比較全切除率、手術結果和併發症發生情況。 結果:47例腫瘤中,獲全切除44例(93.6%),次全切除3例。腫瘤的全切除率與腫瘤大小和手術入路無關(P>0.05)。手
發布於 2023-02-09 07:17
0評論
目的:探討顯微手術治療前床突腦膜瘤的方法和療效。方法:對1991年10月年至2009年10月北京醫院收治的53例前床突腦膜瘤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38例,年齡為33~65.5歲,平均45.5歲。治療方法採用經翼點、擴大翼點、眶顴、額眶顴入路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結果:53例患者中Ⅰ級切除5例;Ⅱ級切除33例;ⅢA級切除2例;ⅢB級切除2例;ⅣA級切除6例;ⅣB級切除4例;Ⅴ級切除1例。
發布於 2022-11-25 09:36
0評論
鞍隔是垂體與腦組織之間的硬膜,垂體柄從中穿過,鞍隔雖然很小,但由於是一塊硬膜皺褶,因此是腦膜瘤的好發部位。鞍隔腦膜瘤主要是向上發展,這要的話視神經很容易受壓損傷,患者主要表現是視野的缺損,雙顳側視野的缺損。如果患者能夠及時就診,通過手術視力完全有恢復的可能,但是如果發現的較晚,對視神經壓迫的時間太長,神神經的血供與腫瘤的混為一起,這樣做手術很可能會導致失明的。由於鞍隔腦膜瘤介於視神經、頸內動脈、
發布於 2022-10-20 12:34
0評論
神經內鏡等新技術的發展使神經外科更微創,但是對於凸面腦膜瘤這樣的經典疾病,還想不出甚麼更好的方法來對付它們,唯有手術。非顱底腦膜瘤可以分成兩代類,一類是根竇相關的腦膜瘤。另一類是非竇相關的腦膜瘤。由於竇周圍蛛網膜顆粒的存在,就使腦膜瘤發生有了解剖學基礎。竇相關的腦膜瘤切除要更困難一些。本週內我科完成了兩例矢狀竇腦膜瘤的手術,都是體積很大的那種,一例是竇旁腦膜瘤,另一例是完全的矢狀竇腦膜瘤。兩例患
發布於 2022-10-20 12:54
0評論
精索靜脈曲張治療又添新方法。近期,我院泌尿外科成功為一例精索靜脈曲張患者開展顯微鏡下精索靜脈曲張結紮術。患者青年、25歲,因間斷左側陰囊墜痛4天入院,查體可見左側陰囊內迂曲擴張靜脈團,精索增粗,睪丸質地變軟,容量變小。診斷精索靜脈曲張明確,症狀影響生活,伴睪丸改變,建議積極手術治療,改善症狀,防止睪丸萎縮加重。目前,精索靜脈曲張手術治療方法有4種:傳統開放手術、腹腔鏡手術、顯微鏡手術及精索靜脈介
發布於 2023-01-06 13:41
0評論
目的: 探討眶上匙孔入路切除小型鞍結節腦膜瘤手術中的應用價值、手術技術及其適應症。 方法: 回顧分析我科採用眶上匙孔入路治療的21例鞍結節腦膜瘤病人的臨床資料。有限的眶上匙孔入路開顱,骨孔寬25~30mm,高15~20mm,討論手術適應症、手術技巧、手術結果和併發症。 結果: 儘管開顱骨孔小,但可提供足夠的空間進行顱內操作切除腫瘤,並保護腦和其他重要結構。21例患者出院時均恢復良好,腫瘤全切除2
發布於 2023-02-09 07:12
0評論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Chiari畸形)是最常見的顱頸交界畸形。通常表現為枕、頸部及雙上肢麻木、感覺過敏,上肢的分離性感覺障礙及四肢出現進行性肌力減退和肌肉萎縮。為明確診斷,可行顱-頸交界區MRI掃描,明確是否有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及是否合併脊髓空洞症。對於存在神經壓迫症狀者,首選手術治療,可根據情況選擇骨窗減壓,硬膜擴大修補、切除變性下疝的扁桃體及枕頸內固定植骨融合術等。手術目的在於解除壓迫,促進
發布於 2023-02-19 14:26
0評論
主訴:右手麻木1年,加重伴雙下肢無力5月餘手術方式:基礎遠外側入路C1、2神經鞘瘤切除術康復情況:出院時不適症狀明顯改善,術後一個月患者正常工作生活
發布於 2022-10-10 09:18
0評論
精索靜脈曲張是個常見的病症,主要的表現是睪丸功能受影響後的精液質量下降,導致男性不育;曲張血管內的血液迴流不佳,導陰囊墜脹,疼痛不適。出現以上問題,需要考慮手術治療,因為目前沒有廣泛公認的藥物治療方案。術前檢查評估應當包括標準規範的精液分析(禁慾時間、活率、活力、畸形程度等),正確的超聲檢查(睪丸大小質地、曲張血管內徑、反流程度等)。目前手術治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傳統開放手術(劃刀子),腹腔
發布於 2023-01-08 15:56
0評論
目的:探討頸內動脈眼動脈段動脈瘤的臨床特點及顯微手術的治療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40例頸內動脈眼動脈段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男13例,女27例,其中合併前交通動脈瘤1例,雙側頸內動脈眼動脈段動脈瘤4例,合併後交通動脈瘤4例,合併小腦後下動脈瘤1例,合併大腦中動脈動脈瘤1例,合併基底動脈瘤1例。結果:按GOS評分評定手術病人預後,恢復良好33例,輕度殘疾1例,重
發布於 2023-02-19 15:5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