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19 23:44

  膠質瘤這個名詞最初只是專業人員使用的,但近些年來卻變得名聲大噪,甚至是惡名遠揚,這不僅在於普通人掌握的醫學科普知識越來越豐富,同時也表明這種腫瘤的發病率正在急劇上升。在王忠誠院士的指導下,自己多年來一直在從事膠質瘤的臨床和研究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一些關鍵性問題依然沒有徹底搞清楚。例如,為甚麼膠質瘤手術後會復發?為甚麼輔助放療和化療依然不能阻止腫瘤的復發?為甚麼治療後復發的時間有長有短等等。隨著近幾年研究的深入,現在我終於證實了膠質瘤難治性和複發性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它的病根所在,那就是膠質瘤幹細胞。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人體腫瘤主要來源於腫瘤幹細胞,同樣也證明了腦膠質瘤也來源於膠質瘤幹細胞(glioma stem cells)。膠質瘤幹細胞與正常膠質細胞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幹細胞具有無限增值、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等潛能,也就是說它在特定條件下能夠分化成多種細胞,而且具備無限增殖的能力。膠質瘤幹細胞致瘤的機制在於:在正常情況下,腦組織中存在著少量的神經幹細胞,這類細胞是在腦組織受到損傷的時候,才根據需要分化成相應的組織細胞,對受損組織起到修復的作用,這種作用與骨髓中造血幹細胞的造血功能相類似。在多種不良因素或者說是致瘤因素的影響下,神經幹細胞的基因表達逐漸發生了突變,導致其無限增殖和分化,它不僅能夠分化成異常的膠質細胞,在缺氧的條件下也能夠分化成血管內皮細胞,在機體免疫力不足的情況下,機體不能及時清除掉這些異常的細胞,最終就演變成了腫瘤,這時候的神經幹細胞也就變成了膠質瘤幹細胞。
  經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我們發現在膠質瘤組織中不僅能夠分離和培養出膠質瘤幹細胞,而且這種幹細胞的數量與腫瘤的惡性程度密切相關,即惡性程度高的膠質瘤中膠質瘤幹細胞的數量就多,而惡性程度低的膠質瘤中幹細胞的數量就很少。目前我已經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在膠質瘤的手術過程中能夠百分之百的尋找到典型的膠質瘤幹細胞,這已經反覆得到了實驗室的驗證。結合膠質瘤浸潤生長的特點以及個人的臨床體會,我猜想在一個具體的膠質瘤中很可能存在一個以膠質瘤幹細胞和新生血管構成的腫瘤生髮中心,腫瘤在不斷生長的過程中,開始沿著阻力較小的神經纖維間隙和血管外間隙向遠處擴展浸潤。如果我們能夠將腫瘤的生髮中心切除的更徹底些,很有可能就會極大地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和延長腫瘤復發的時間。現在這一猜想已經逐步得到證實,在我手術過的膠質瘤患者中,腫瘤復發的時間要遠遠長於國內外報道的平均水平。
  早些年我的注意力在於研究膠質瘤對化療的耐藥機制,近年來,我和我的學生也開始了對膠質瘤幹細胞對化療耐藥機制的研究,我們的研究結果終於有了新的發現:那就是在同等濃度化療藥物的作用下,膠質瘤細胞很容易就被殺死,而膠質瘤幹細胞卻表現出極強的抗藥性,在化療藥物的反覆作用下,膠質瘤幹細胞會逐漸出現基因和蛋白表達水平上的一些變化,如DNA錯配修復系統中某些基因表達的異常以及DNA修復基因的異常表達,表明膠質瘤幹細胞增強了對化療藥物引起損傷的修復能力,也就是增加了耐藥性,由此類幹細胞分化出的膠質瘤細胞也就對化療產生了耐藥性。本研究結果可以圓滿解釋膠質瘤化療後復發的機制,那就是在化療的早期大部分膠質瘤細胞被殺死,但是其中的膠質瘤幹細胞卻生存了下來,隨著藥物的繼續作用,膠質瘤幹細胞通過自身分子水平的變化調整,使得新生的膠質瘤細胞對化療產生了耐藥性,如果膠質瘤幹細胞繼續進行分化增殖,結果就導致了腫瘤的復發。這也可以解釋為甚麼對於復發的膠質瘤需要不斷地調整化療藥物的劑量和更換種類。
  我們的研究雖然只是部分說明了膠質瘤化療耐藥和化療後復發的機制,但也可以由此推論出放療後膠質瘤復發的機制,但這還需要今後的研究來進一步加以證明。
  總之,我們的研究工作進一步證明了膠質瘤的“病根”就在於膠質瘤幹細胞,膠質瘤幹細胞就是膠質瘤耐藥、耐放療以及復發的根本原因所在。至於如何才能攻克膠質瘤幹細胞這一難關,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相信能夠解決膠質瘤幹細胞這一病根的時候,很可能就是膠質瘤得到根治的時刻。

膠質瘤的“病根”―膠質瘤幹細胞相關文章
膠質瘤是一種最常見的神經系統腫瘤,佔約40%左右。但對於膠質瘤的治療仍然非常棘手,療效甚微,尤其是對於惡性級別高的Ⅲ級和Ⅳ級膠質瘤,患者5年存活率非常低,後者的平均生存時間只有1年餘。目前針對膠質瘤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放療)以及化學治療(化療)。手術治療是首選治療,通過手術切除腫瘤,可以減少腫瘤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減輕顱內壓力,同時可以通過化驗明確腫瘤的類型、分級以及分子生物學特徵
發布於 2023-03-19 02:16
0評論
神經膠質瘤是腦和脊髓腫瘤中的一大類,它起源於膠質細胞,這種主要的腦細胞可發展成癌,惡性膠質瘤的症狀、預後和治療決定於病人的年齡、腫瘤類型和腫瘤在腦中的位置,這類腫瘤傾向於生長或侵入到正常腦組織中去,使得治療複雜化,手術切除困難甚至無法切除。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瘤的風險加大,在75-84歲左右風險達到最大,通常低分化的膠質瘤好發於兒童,而腦瘤在男性中發病率略高。唯一導致惡性膠質瘤的危險因素是先前腦部
發布於 2023-01-23 21:27
0評論
1、腦膠質瘤的生物學特性、治療難點和發展趨勢腦膠質瘤的浸潤性生長方式決定其惡性生物學行為。腫瘤的侵襲性是腫瘤細胞與宿主及細胞外基質相互作用的複雜過程。多種生長因子參與腦膠質瘤細胞的高增殖和侵襲行為。腦膠質瘤高增殖和侵襲行為是當今的治療難點,以至有人比喻它能有效地“逃避”外科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方案,導致病人最終的不可治和死亡。目前顯微手術只能做到肉眼切除,而不少呈“樹根狀”生長的腦膠質瘤
發布於 2023-03-06 05:11
0評論
膠質瘤是第一位的腦惡性腫瘤,最常見的為星形細胞瘤,按照惡性程度的高低,分為1、2、3、4級及膠質母細胞瘤。其中4級及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中位生存期在10-12個月左右。我們從德國引進了“癌細胞飢餓療法”治療惡性程度高的膠質瘤。因為膠質瘤細胞只能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的來源,通過特殊設計的飲食結構、配合中醫治療技術、運動治療與冥想療法,達到飢餓腫瘤的目的。目前,在德國和美國已經用於惡性膠質瘤的治
發布於 2022-12-28 22:25
0評論
源自神經上皮的腫瘤統稱為腦膠質瘤,佔顱腦腫瘤的40-50%,是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年發病率約為3-8人/10萬人口。分類1、按腫瘤細胞的形態學劃分腦膠質瘤根據其腫瘤細胞形態學與正常腦膠質細胞的相似程度(並不一定是其真正的細胞起源),進行如下主要分類:(1)星型細胞瘤―星形細胞(2)少枝細胞瘤―少枝細胞(3)室管膜瘤―室管膜細胞(4)混合膠質瘤,例如少枝--星形細胞瘤,包含了混雜類型的膠質細胞2
發布於 2022-12-27 13:05
0評論
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5%左右。在兒童惡性腫瘤中排第二位,膠質瘤年發病率為3-6人/10萬人。膠質瘤在發生之初,通常沒有典型的症狀。隨著腫瘤的不斷增大,會表現出如下症狀:一是顱內壓增高和其他一般症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癲癇發作和精神症狀等。另一是腦組織受腫瘤的壓迫、浸潤、破壞所產生的局部症狀,局部症狀依腫瘤生長位置不同而異。膠質瘤的診斷主要靠CT、MRI、MRS等影
發布於 2023-03-16 17:46
0評論
惡性膠質瘤化療的過去烷化劑類抗腫瘤藥物在膠質瘤治療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早在1960年就開始把氮芥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但在90年代末以氮芥為主的化療方案中,膠質母細胞瘤的反應率也僅為4.3%,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另一大類烷化劑類藥物——亞硝基脲類藥物,是從70年代末開始用於惡性膠質瘤化療試驗性治療的,這類藥物從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都在惡性膠質瘤化療方案中佔有統治地位。這類藥物憑藉其較高的脂
發布於 2022-10-10 05:03
0評論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惡性膠質瘤的化療已經進入的“替莫唑胺的時代”。替莫唑胺是在由Steven首次合成的,它是一種含有咪唑四嗪環的烷化劑類抗腫瘤藥物。它本身並沒有活性,屬於前體藥物,須在生理水平PH下經非酶途徑轉化為活性化合物MITC(5-(3-甲基三氮烯-1-基)咪唑-4-酰胺),後者進一步水解成活性代謝產物才能顯現抗腫瘤活性。理論上,MTIC的抗腫瘤活性主要是通過與鳥嘌呤的第六位氧原子
發布於 2022-10-10 04:53
0評論
惡性膠質瘤這一概念,包括許多不同類型的腫瘤。他們是間變性星形細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AA)、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 GBM),膠質肉瘤(gliosarcoma)及惡性少枝膠質細胞瘤(malignant oligdendroglioma MO)。這些腫瘤是否代表了一個共同細胞起源的組織學譜系,至今仍有爭議。在惡性膠質瘤的治療過程
發布於 2022-10-10 05:43
0評論
惡性膠質瘤是成人最常見的顱內腫瘤,約佔全部原發顱內腫瘤的40%。在歐美現有醫療條件下,即便接受了最佳治療,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約佔全部惡性膠質瘤的75%)的中位生存期也只有12~15個月,間變型膠質瘤患者(約佔全部惡性膠質瘤的25%)的中位生存期則為2~5年,是神經外科領域中對生命和神經功能影響最大、最直接的疾病。復發惡性膠質瘤的生存期更是以周計算,大部分國外研究提示在6個月左右。經過近20年的臨
發布於 2022-10-20 09:4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