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膠質瘤化療的過去
烷基化抗腫瘤藥物在膠質瘤的治療中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早在1960年就開始使用氮芥治療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但在20世紀90年代末,以氮芥為基礎的化療方案對膠質母細胞瘤的反應率也不盡人意,只有4.3%。
另一大類烷化劑--亞硝基脲類,從1970年代末開始用於實驗性惡性膠質瘤化療,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這類藥物在惡性膠質瘤化療方案中占主導地位。這些藥物憑藉其高脂溶性和非離子性質,能夠很好地穿過血腦屏障。它們的作用機制包括DNA烷基化、DNA交聯和DNA氨甲酰化。其中卡莫司汀(BCNU)曾被認為是惡性膠質瘤化療的 "基準 "藥物,並被廣泛用於臨床試驗中,但沒有證據表明後三者比前者更有效。這些藥物的缺點包括骨髓抑制、噁心和嘔吐,以及肝臟和腎臟毒性,而且後來發現BCNU有嚴重的長期副作用,包括肺部纖維化。值得注意的是,單劑量的亞硝脲類藥物對絕大多數惡性腫瘤來說意義不大,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亞硝脲類藥物應與放療和其他藥物聯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用於惡性膠質瘤的其他烷基化劑包括丙卡巴嗪,沒有證據表明它比BCNU更有優勢,但由於它對亞硝基脲類烷基化劑和其他細胞毒劑沒有交叉耐藥性,所以與亞硝基脲類藥物聯合使用。
早在20世紀60年代,植物生物鹼就開始用於臨床試驗,主要包括長春新鹼(VCR)和替尼泊甙(VM-26)。VCR和VM-26主要與亞硝基脲類藥物聯合使用。這樣的臨床試驗在整個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進行,藥物反應率從25%到72%不等。VCR的副作用包括周圍神經疾病和腸梗阻,但它不會引起骨髓抑制,這就是為甚麼它經常與亞硝基脲類藥物共同使用。
在1983年的一項研究中,應用VCR和ACNU聯合化療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三年生存率為12.3%。歐洲癌症治療研究組織(EORTC)在20世紀90年代初進行的大型臨床試驗表明,無論是單獨使用亞硝基脲類烷化劑CCNU還是VM-26和CCNU聯合使用,都不能明顯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和復發時間。
早期用於惡性膠質瘤化療的抗代謝藥物包括替加氟、5-氟尿嘧啶(5-FU)、阿糖胞苷(Ara-C)和甲氨蝶呤(MTX)。一項對照研究顯示,ACNU組有34.2%的患者腫瘤體積縮小50%以上,而ACNU+替加氟組有41.2%的患者腫瘤體積縮小50%以上,兩者無明顯差異,這表明替加氟並沒有明顯增加ACNU的化療效果。早期5-FU只與亞硝基脲類烷化劑聯合使用。研究表明,與單獨使用BCNU相比,BCNU與5-FU聯合使用並不能提高惡性膠質瘤的生存率。在惡性膠質瘤的臨床治療中,Ara-C大多與順鉑聯合使用,一項研究表明在初治膠質母細胞瘤中反應率更高。MTX治療膠質瘤的最大問題是其血腦屏障通過率低。最近有研究報道,使用MTX負載的聚醚樹酯共聚物進行膠質瘤的術中治療,它起到了穿越血腦屏障、防止MTX耐藥的作用,是治療惡性膠質瘤的一種潛在輔助手段。
用於膠質瘤化療的抗生素類藥物包括博萊黴素、鏈黴素和阿黴素。前兩者對惡性膠質瘤的療效研究主要在動物層面進行,臨床試驗數據較為有限。後者的臨床研究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但沒有足夠的臨床試驗來證明其確切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