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突膠質細胞腫瘤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神經上皮性腫瘤。過去認為其佔膠質瘤
2%~12%,佔顱內腫瘤的1.3%~3.8%。但近年來隨著病理診斷水平的提高。人們發現少突膠質細胞腫瘤常被誤認為星形細胞瘤或膠質母細胞瘤。其在膠質瘤中實際比例約佔25%。瘤組織在大腦白質內向各方向呈浸潤性生長。常見的生長部位是額葉、顳葉及胼胝體。額葉腫瘤當侵及胼胝體後,可延及對側大腦半球,形成雙側大腦半球的腫瘤。有的腫瘤延及顳葉或枕葉,也可侵犯大腦皮層。腫瘤發生在第三腦室後壁者,可延及四疊體和松果體區;發生在丘腦者,可延及中腦等腦幹結構。本病主要發生於成年人,發病高峰為3O~4O歲。在6~12歲之間有一個小高峰,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比例約為2:1。
少突膠質細胞腫瘤根據WHO 2007年分級標準可分為: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 Ⅱ級)、間變少突膠質細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Ⅲ級)、少突一星型膠質細胞瘤(oligo-astrocytoma Ⅱ級)和間變少突一星型膠質細胞瘤(anaplastic oligo-astrocytoma Ⅲ級)。該腫瘤生長緩慢,病情可長達十餘年,臨床上常表現為癲癇或局部癱瘓。如瘤細胞異型性明顯,則生長迅速,預後不佳。
病理
(一)少突膠質細胞瘤
少突膠質細胞瘤是從少突膠質細胞發生的腫瘤。多發生在大腦的淺部,生長緩慢,界限不清,是由富於圓形和具有蜂窩狀特徵(honeycomb architecture)的細胞所構成的神經膠質瘤。
1、肉眼觀 瘤體主要位於大腦皮質下的白質內,可如鴨蛋大或男拳大。切面灰色或灰紅色,質實,可見有砂粒感。是鈣鹽沉著的(神經)膠質瘤,在腫瘤的外圍部可見鈣鹽沉著,體積大者可波及灰質,並可有出血及囊性變,但壞死不常見。
2、顯微鏡下觀 腫瘤細胞最突出特徵是細胞腫脹。胞漿腫脹及變性為空亮,胞漿突回縮,細胞界限清楚,細胞核位於空亮的胞漿內。瘤細胞呈圓形,胞漿邊緣為一薄膜,有時與鄰近的細胞相連構成格網狀。在金屬浸染的切片上,細胞突稀少,胞核不著色而呈透光的小點狀。瘤細胞排列較豐富密集,均勻一致,細胞間的距離大體相等,間質稀少;僅有近乎正常或稍有擴張的毛細血管,管壁薄,不增生,膠質纖維稀少。鈣化較其他神經膠質瘤多見,成為本瘤診斷的特徵之一,鈣化常發生在血管內,亦可以在腫瘤的任何區域,甚至可在腫瘤以外的腦組織中。鈣化的大小不一,小者僅在顯微鏡下可見,大者可佔瘤體的大部分,其形式多樣,或呈不規則的斑塊狀,或呈同心環狀,囊性變比較多見,壞死少見。
免疫組化染色半乳糖苷酶、碳酸苷酶同工酶CD57和MBP(鹼性髓鞘蛋白)呈陽性反應。
(二)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
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亦稱惡性少突細胞膠質細胞瘤或成少突細胞膠質細胞瘤。
1、肉眼觀 大體與少突膠質細胞瘤相似,但較其體積大,可見有出血及壞死。
2、顯微鏡下觀 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的基本形態與少突膠質細胞瘤相同,只是腫瘤生長較活躍,出現間變以及輕度的間質反應。表現為腫瘤細胞數量增多而密集;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疏鬆、淡染,核周圍空暈雖多半存在,但較狹小而不典型。大細胞性少突膠質細胞也歸於此類,其特徵是胞漿肥大,嗜酸性,核偏一側,保持著典型少突膠質細胞瘤的特徵。
惡性程度較高的少突膠質細胞瘤,增生更加活躍,細胞間變和間質反應明顯,出現多形性細胞及瘤鉅細胞,但少突膠質細胞基本結構存在,有時出現Langerhans鉅細胞,即所謂“多形性少突膠質細胞瘤”。
分子生物學特徵
分子生物學是少突膠質細胞腫瘤研究的熱點並取得了較大進展,通常少突膠質細胞腫瘤顯示特異性的基因改變,藉此可以與其他類型膠質瘤區別。同時對於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診斷和治療以及判斷預後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其中最常見的基因改變是19號染色體長臂(19q)的LOH,其常見缺失區位於19q13.3,其發生率為50%~ 80%。其次是1號染色體短臂(1p)的LOH,發生率為40%~92%。這兩種基因可能在少突膠質瘤的腫瘤性轉化早期起作用。Ⅲ級少突膠質瘤雖然與Ⅱ級在1p和19q上LOH的幾率幾乎相同,但在9p和/或1O號染色體LOH的幾率卻高得多(大約25%)。另外,一些間變型少突膠質細胞瘤除1O號染色體LOH外,還可以同時出現7號染色體的LOH,而1p和19q完好無損,這些腫瘤被認為是間變型少突膠質瘤的另一亞群,預後較1p和19qLOH亞群差。Gresner等對22例低級別的少突膠質細胞瘤(WHO分類Ⅱ級)進行研究,發現86%的患者存在lp/19q的LOH,在間變型少突膠質細胞瘤(WHO分類Ⅲ級)中同樣可以看到較高的1p/1 9q缺失率,而這在其他類型膠質瘤,如星形細胞瘤中卻是很少見。因此有學者提出可以將這種差異作為診斷少突膠質細胞瘤的一個依據。OLIG1/2是少突膠質細胞的家族基因。不僅在成熟的細胞中表達也在胚胎神經管的細胞前體中表達.且表達與細胞分化的程度無關。此基因在少突膠質瘤細胞中陽性率為76.9%。而在星形膠質細胞瘤中陽性率為16.7%,在膠質母細胞瘤及正常腦組織中為陰性。因此對少突膠質細胞瘤與其它類型膠質瘤具有鑑別意義。LOH10q/EGFR擴增可作為少突膠質細胞瘤預後不良的標誌。
影像學
少枝膠質細胞腫瘤CT特徵性表現有5點:(1)條索狀或團塊狀鈣化,可達90%以上病例(2)等或稍高密度病灶(3)無或輕度強化(4)腫瘤周圍無或輕度水腫(5)好發於大腦的周邊部位且可以浸蝕顱骨。鈣化原因與血管壁鈣質沉著有關。
MR檢查腫瘤多數呈混雜長T1長T2信號 特別是T2-Wl在高信號病灶中可見較多條索、團塊狀低信號區,多為鈣化所致,有助於本病診斷。以往膠質細胞瘤如強化明顯則認為發生間變或為惡性進展。但少突膠質細胞瘤(Ⅱ級)病灶也可以出現點或條索狀增強,應予以鑑別。
PET可以通過檢測腫瘤葡萄糖、氨基酸代謝率來區分低級別及高級別膠質瘤。低級別少枝膠質細胞腫瘤常表現代謝率減低區,高級別代謝率增高。
臨床表現
少突膠質細胞腫瘤的臨床症狀並不典型。根據腫瘤生長的部位而有所不同。其中,癲癇為此病的最常見症狀,發生率可高達80%。其發生率在神經上皮性腫瘤中居首位並且多數患者表現為首發症狀,另外,偏癱,失語,視力、野障礙及認知、記憶障礙也可見。高顱壓症狀一般出現較晚。
治療
少突膠質細胞腫瘤以手術治療為主,腫瘤不能全切者可輔以放射治療和化療。手術操作時,對於邊界清楚,位於非功能區的腫瘤應予以全切或擴大切除。對浸潤廣泛,已累及重要結構者,則應在保留功能的前提下,儘可能多的切除腫瘤,充分減壓。位於運動、語言等功能區的腫瘤,應該結合功能腦成像及術中電刺激等電生理監測手段,最大程度切除腫瘤同時最大程度保護相關重要功能。對復發的腫瘤,在患者一般情況允許時,應爭取再次手術,術後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少突膠質細胞腫瘤對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相對敏感,因此放療及化療均可取得不錯療效,尤其是存在lp/19q的LOH的腫瘤。
少突膠質細胞腫瘤總的預後好於星形細胞腫瘤,平均存活期為5.1-7.5年不等,少突膠質細胞瘤(Ⅱ級)存活10年以上的患者也常見。隨著分子生物學及物理成像手段的日新月異,諸如靶向治療藥物的不斷面世,腫瘤患者生存期及生存質量也一定會達到較大程度改觀。
少突膠質細胞腫瘤
發布於 2022-10-20 02:39
少突膠質細胞腫瘤相關文章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雖然現在未能唱“主角”,但通過調動機體免疫系統、激活自身免疫細胞來殺傷腫瘤細胞的優點卻不可小覷。目前認為,腫瘤不僅是系統疾病,也是全身性疾病,因此腫瘤治療除手術和放療等局部治療外,通常還必須進行全身治療。
當然,化療是目前腫瘤後續全身治療的主要手段,但卻有著很強的毒副作用,使得一些患者的生活質量很差,所以許多專家把化療稱為一把“雙刃劍”。細胞免疫治療是對抗腫瘤的根本希望。
細胞免
發布於 2023-10-24 19:55
0評論
患者提問:疾病:膠質瘤四級術後復發治療方案病情描述:林主任,您好。我是病人白××的兒子,想跟您諮詢下復發的治療方案。我爸是2012年4月您給做的手術,膠質瘤四級,之後行常規放化療。2013年4月開始吃了3個療程泰道,後因白細胞升不上來停止。之後核磁複查均未顯示異常。2014年1月核磁顯示有復發跡象,2月底核磁與1月份結果類似,但有增大跡象。3月初做PET-MRI蛋氨酸代謝後,確認復發,靠近腦幹。
發布於 2022-10-19 21:24
0評論
DC細胞——“火眼金睛”識腫瘤
DC細胞也叫樹突狀細胞[1],是1973年被發現存在於我們體內的。在我們可以抗擊腫瘤細胞的免疫系統中,DC細胞沒有直接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但卻能夠“認出”腫瘤細胞,即使有些腫瘤細胞經過“喬裝打扮”,避開了免疫系統的監控,DC細胞也能將它們識別出來。DC細胞被提取、培養後大量回輸入患者體內,相當於增加了大量的哨兵,腫瘤細胞被DC細胞揪出後,會發出信號給具有殺傷能力的
發布於 2023-10-24 20:08
0評論
佔顱內腫瘤的----1.3%一----1.8%,在神經上皮性腫瘤中佔3%一----12%。男性多於女性,常見於中年人。發病率的高峰為30一40歲。腫瘤絕大多數居於幕上,額葉最多見,其次為頂葉和顳葉。[病理]腫瘤多位於白質內,可見位於皮質者,腫瘤外觀灰紅色,質軟,浸潤範圍常較廣泛,可突入腦室和皮質表面,部分腫瘤可發生囊性變。與腦組織之間界限較清楚,有時可見假包膜。部分腫瘤產生鑽液祥變,聚集成膠凍樣
發布於 2023-01-23 21:32
0評論
1、新近診斷的高度惡性膠質瘤(包括膠質母細胞瘤和間變膠質瘤),在保留神經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範圍的手術切除是治療的第一步。儘管全部切除是最理想的結果,但是考慮到腫瘤的位置和大小,部分切除或者立體定向活檢也是可行的。2、對於新近診斷的膠質母細胞瘤,我們建議術後放療並給以同步及隨後的替莫唑胺化療,而不是全身性的使用亞硝脲類或者卡莫司汀多聚貼片。3、一個多中心,隨機的初步的臨床試驗顯示,Novottf這
發布於 2023-03-12 12:26
0評論
腫瘤出現免疫逃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腫瘤細胞低表達或不表達MHC類分子和共刺激分子,使抗原不能被有效提呈給T細胞以產生特異性的抗瘤效應,造成腫瘤細胞逃避機體的免疫監視,導致腫瘤的形成和發展[4]。而DC作為機體內免疫反應的始動子和調節子,在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中極其重要。利用成熟DC負載腫瘤抗原製備出高效DC疫苗,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也是能否誘導腫瘤特異性CTLs產生的關健所在[5]。因此,激發有效
發布於 2022-10-02 22:53
0評論
在癌症診斷與治療中,醫生通常依賴侵入性的活組織檢查和非侵入性的成像手段來追蹤腫瘤的大小、擴增以及對治療的響應。這種方法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創傷,而且價格昂貴。然而,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TumorCells,CTCs)檢測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僵局。CTCs是從腫瘤病灶脫離並播散到血液中的腫瘤細胞,是惡性腫瘤患者出現術後復發和遠處轉移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與其他組織學標
發布於 2023-01-08 09:26
0評論
手術時癌細胞的殘留,是治療方法意義上的“根治切除術”,不能取得“根除腫瘤”療效的根本原因。術後復發轉移的病灶,其“種子”均來源於術中殘留的癌細胞。如果不是,那就是新發的第二種腫瘤。為甚麼會殘留癌細胞呢?有三種原因:第一種是手術區域的肉眼殘留和鏡下殘留。所謂肉眼殘留,是指憑眼睛就可以判斷有殘留癌,但沒有辦法清除。因為癌腫太厲害,侵犯到周圍組織、重要臟器或者大血管,又不能一併切除。打個比方,你費盡千
發布於 2023-01-26 08:47
0評論
良性脊索細胞腫瘤(benignnotochordalcelltumor,BNCT)源自脊索細胞殘餘,最近被認為是與脊索瘤對應的良性病變、且可能是其前驅病變。脊索腫瘤一般發生於存在脊索殘餘的中軸骨,不過,個別極為罕見的脊索腫瘤也主要發生於軟組織及內臟器官。有趣的是,迄今為止源自器官的脊索腫瘤僅見於肺。由於這類腫瘤罕見,因此這一現象的原因仍有待進一步闡明。最近,日本的Takahashi等在Medic
發布於 2023-03-09 19:21
0評論
患者提問:疾病:膠母四級第三次術後的對症(不睡等)問題病情描述:患者女性68。1、2012年11月29日第一次手術(術前左側下肢麻木感引起),切除腫瘤(4*2.7*1.4),病理報告:膠質母細胞瘤四級。第一次術後(左側下肢無知覺,但可隨右下肢類正常行走),按醫院標準療法,放、化療(替莫唑安)。2、較好狀況維持到2014年4月24日第二次手術(術前因左側下肢已不能隨右下肢正常行走)。第二次術後切除
發布於 2022-10-19 22:0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