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10 04:48

  一、前言

  “中國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膠質瘤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於2009年10月公佈以來,深受歡迎。為滿足廣大臨床醫務工作者和患者之需,2011年9月編寫組經協商,將“共識”更改為“指南”,並增加以下內容:毛細胞型星形膠質瘤、胚胎髮育不良性神經上皮瘤、節細胞瘤、節細胞膠質瘤、WHO II級膠質瘤(如瀰漫性星形膠質瘤、少突膠質瘤和室管膜瘤等)、WHO III及IV級中的腦膠質瘤病、髓母細胞瘤和幕上神經外胚葉瘤等。本次編寫者增加神經病理專家、神經影像學專家和康復專家。編寫仍保持編寫“共識”的程序:1、多學科專家提出“指南”要解決的問題和範疇。2、信息專家按問題搜索文獻證據,除國外文獻外,強調中文文獻的搜索。3、編寫組專家閱讀文獻,按循證醫學五級分類,隨機對照研究“CONSORT”和指南“AGREE”程序,多人針對某一問題進行磋商,評估文獻的證據質量,達成推薦級別,並結合中國國情和實際情況,寫出推薦意見。最後由編寫組長協調和定稿。

  二、概述及處理原則

  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WHO(2007)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將膠質瘤分為I ~IV級。低級別膠質瘤(WHO I~ II級)常見的有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和室管膜鉅細胞星形細胞瘤等。此外還包括混合型膠質神經元腫瘤,如節細胞膠質瘤、胚胎髮育不良性神經上皮腫瘤等。近30年來,惡性腦腫瘤發生率逐年遞增。根據美國腦腫瘤註冊中心統計,惡性膠質瘤約佔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的70%。在惡性膠質瘤中,間變性星形細胞瘤(WHO III級)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WHO IV級)最常見,其中GBM約佔所有膠質瘤的50%。

  膠質瘤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瞭,目前確定的兩個危險因素為暴露於高劑量電離輻射和與罕見綜合症相關的高外顯率基因遺傳突變。因此,關於膠質瘤發病機制的研究的熱點包括:等位基因的雜合性缺失及基因的遺傳性變異、DNA錯配修復、細胞信號通路紊亂(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及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通路)、PI3K/Akt/PTEN、Ras和 P53/RB1通路基因突變以及腫瘤幹細胞等研究。

  膠質瘤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顱內壓增高表現(如頭痛、噁心嘔吐、性格和意識改變等)及神經功能異常(如癲癇、運動和/或感覺障礙等)。主要依靠磁共振成像(MRI)和計算機斷層掃描(CT)對膠質瘤作出初步影像學診斷。磁共振波譜圖(MRS)、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影(PET)和單光子發射斷層顯影(SPECT)有助於鑑別腫瘤復發與放射性壞死。最終,需通過腫瘤切除或活檢術獲取腫瘤標本並進行明確病理學診斷。形態學變化是病理診斷的基礎,分子生物學標記物對確定分子亞型、個體化治療及臨床預後判斷具有重要意義,如膠質纖維酸性蛋白、異檸檬酸脫氫酶1和Ki-67抗原等(I級證據)。

  膠質瘤的治療是手術、放療和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手術主張安全、最大範圍地切除腫瘤(II級證據)。放療可殺滅或抑制殘餘腫瘤細胞,延長生存期(II級證據)。一些新的放療技術提高了放療的效果。替莫唑胺(TMZ)在手術後與放療同步進行,再應用6個療程已成為新診斷GBM的標準治療方案,並可顯著提高病人的生存期(I級證據)。內源性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MGMT)甲基化水平及染色體1p/19q雜合性缺失可分別作為GBM和少突膠質細胞瘤化療敏感及預後好的預測因素(II級證據)。異檸檬酸脫氫酶1突變者比野生型預後好(I級證據)。

  目前,神經影像學及膠質瘤的治療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膠質瘤的預後尚不盡如人意。膠質瘤的治療需要神經外科、放射治療科、腫瘤科、病理科和康復科等多學科合作,遵循循證醫學證據,採取個體化綜合治療,規範和優化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最大治療效益,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並提高生存質量。

  三、影像學診斷

  強烈推薦膠質瘤影像學診斷以MRI平掃加增強檢查為主, CT為輔。由於水抑制技術(FLAIR)序列在顯示病灶及病灶範圍比T2WI更加敏感,建議有條件單位增加FLAIR 序列掃描(III級證據)。MRI平掃加增強和其特殊功能檢查如磁共振波譜(MRS)不僅可鑑別膠質瘤與部分非腫瘤病變,而且有助於膠質瘤分級,明確膠質瘤侵犯範圍,幫助腫瘤立體定向活檢區域選擇,並有利於膠質瘤的切除和預後評估(III級證據)。

  低級別膠質瘤 MRI平掃通常表現T1W稍低信號、T2W及FLAIR稍高信號,增強掃描多不增強或輕度不均勻增強;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毛細胞粘液型星形細胞瘤和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實性部分常明顯強化;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鄰近腦膜常可受累並明顯強化,約70%可呈現“腦膜尾徵”;節細胞瘤和節細胞膠質瘤囊性部分MRI的T1W為低,T2W為高信號;實性成分T1W為稍低,T2W為稍高信號,T1W增強呈不同程度強化。室管膜瘤呈中等不均勻強化。少突膠質細胞瘤約80%可見結節狀、斑片狀或簇狀鈣化,CT檢查有利於檢出腫瘤內鈣化,對術前定性診斷有很大幫助。高級別膠質瘤MRI平掃通常為混雜信號病灶,T1W為等信號或低信號,T2W為不均勻高信號,腫瘤常沿白質纖維束擴散,MRI增強掃描腫瘤呈結節狀或不規則“花環狀”強化。膠質瘤病多不強化或輕微斑塊樣強化。髓母細胞瘤大多數為明顯均勻的強化,少數呈中等強化。PNET不均一強化、不規則“印戒”樣強化,可見沿室管膜播散。

  推薦MRI特殊功能檢查(MRS、DWI、DTI、PWI及BOLD)、PET和SPECT用於鑑別診斷、術前評估、療效評價和術後隨訪。

  四、病理診斷及分子生物學標記

  強烈推薦嚴格按照WHO(2007)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對膠質瘤進行病理學診斷和分級。為配合膠質瘤患者的治療、療效觀察及預後判斷,酌情進行膠質瘤分子生物學標記:低級別膠質瘤檢測IDH1基因突變和染色體1p/19q雜合性缺失對臨床預後判斷具有重要意義(I級證據)。具有向星形膠質細胞分化特徵的膠質瘤及60%~70%少突膠質細胞瘤對膠質纖維酸性蛋白呈陽性表達(I級證據)。少突膠質細胞特異性核轉錄因子對鑑別少突膠質細胞瘤及星形細胞來源的膠質瘤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擴增和其變異III突變對原發GBM診斷有價值。Ki-67增殖指數與腫瘤的分化程度、浸潤或轉移及預後有密切關係,是判斷腫瘤預後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I級證據)。神經元特異核蛋白對判斷腫瘤中的神經元成份具有重要意義,主要用於膠質神經元腫瘤及神經細胞瘤的診斷及鑑別診斷。

  根據信號傳導通路相關的分子生物學標記,可將髓母細胞瘤分成若干分子亞型,如Wnt型、Shh型和非Wnt/Shh型。這種分型對於臨床制定優化的治療方案及判斷預後有重要意義(II級證據)。

  強烈推薦膠質瘤分級七項原則(I級證據):瘤細胞密度;瘤細胞的多形性或非典型性,包括低分化和未分化成分;瘤細胞核的高度異形性或非典型性,出現多核和巨核;高度的核分裂活性;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出現腎小球樣血管增生);壞死(假柵狀壞死)和Ki-67增殖指數升高。由於膠質瘤內存在異質特點,故應在獲得最大程度的腫瘤組織標本上作出膠質瘤的病理診斷。

  五、手術治療

  強烈推薦以最大範圍安全切除腫瘤為手術基本原則(II級證據)。安全是指術後神經功能狀態大於KPS>70分。推薦不能安全全切腫瘤者,可酌情采用腫瘤部分切除術、開顱活檢術或立體定向(或導航下)穿刺活檢術,以明確腫瘤的組織病理學診斷。腫瘤切除程度與病人生存時間、對放療和化療等敏感有關(I級證據)。

  強烈推薦對於侷限於腦葉的膠質瘤應爭取最大範圍安全切除腫瘤(II級證據)。基於膠質瘤膨脹、浸潤性的生長方式及血供特點,推薦採用顯微神經外科技術,以腦溝、腦回為邊界,沿腫瘤邊緣白質纖維束走向作解剖性切除,以最小程度組織和神經功能損傷獲得最大程度腫瘤切除,並明確組織病理學診斷。對於優勢半球瀰漫浸潤性生長、病灶侵及雙側半球、老年患者(>65歲)、術前神經功能狀況較差(KPS<70)、腦內深部或腦幹部位的惡性腦膠質瘤、腦膠質瘤病,推薦酌情采用腫瘤部分切除術、開顱活檢術或立體定向(或導航下)穿刺活檢。腫瘤部分切除術具有比單純活檢術更高的生存優勢。活檢主要適用於鄰近功能區或位置深在而臨床無法手術切除的病灶。活檢主要包括立體定向(或導航下)活檢和開顱手術活檢。立體定向(或導航下)活檢適用於位置更加深在的病灶,而開顱活檢適用於位置淺表或接近/位於功能區皮質、腦幹的病灶。

  強烈推薦於手術後<72 h複查MRI,以手術前和手術後影像學檢查的容積定量分析為標準,評估膠質瘤切除範圍。高級別惡性膠質瘤的MRI的T1W增強掃描是目前公認的影像學診斷“金標準”;低級別惡性膠質瘤宜採用MRI的T2W或FLAIR。在不具備複查MRI條件的單位,推薦於術後<72 h複查CT平掃和增強。

  推薦常規神經導航、功能神經導航、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例如皮層功能定位和皮層下刺激神經傳導束定位)、術中MRI實時影像神經導航(II級證據)。可推薦熒光引導顯微手術,術中B超影像實時定位,術前及術中DTI以明確腫瘤與周圍神經束的空間解剖關係,術前及術中BOLD-功能性磁共振以進行皮層功能定位。

  六、放射治療

  強烈推薦採用常規分割(1.8~2.0 Gy/次,5次/周)的6-10MV X線外照射;不推薦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和立體定向/組織間近距離治療作為術後初始的治療方式(II級證據);推薦三維適形放療或調強放療技術的應用;靶區勾畫時需參考術前和術後的影像資料,以MR為主要依據,輔以功能性磁共振和PET-CT的結果,推薦有條件的單位開展CT/MR圖像融合進行治療計劃設計。

  膠質瘤經TMZ同步放化療後假性進展的發生率增加,出現假性進展的時間提前,與復發、放射性壞死等鑑別困難,可藉助MRS、PET/CT或活檢加以鑑別。

  高級別膠質瘤(包括GBM、間變星形細胞瘤、間變少突細胞瘤和間變少突星形細胞瘤):推薦術後儘早開始放療――腫瘤局部照射標準劑量為60 Gy。GTV為術後MRI T1增強圖像顯示的殘留腫瘤和(或)術腔。CTV1為GTV外擴2 cm,劑量46~50 Gy。CTV2為GTV外擴1 cm,劑量10~14 Gy。對於GBM,強烈推薦TMZ同步放化療,並隨後行6個療程的TMZ輔助化療(參見GBM化療)。

  腦膠質瘤病:推薦腫瘤局部照射,劑量50~60 Gy;或全腦照射,劑量40~45 Gy。GTV為MRI的FLAIR或T2加權像上的異常信號區域。CTV為MRI FLAIR或T2加權像上的異常信號區域+外放2~3 cm。

  低級別膠質瘤:推薦腫瘤完全切除者,若預後因素屬低危者(≤2分)可定期觀察;若預後因素屬高危者(3~5分)應予早期放療。推薦對術後有腫瘤殘留者進行早期放療。GTV為MRI FLAIR或T2加權像上的異常信號區域。CTV為GTV或/和術腔邊緣外擴1~2 cm。強烈推薦低級別膠質瘤放療的總劑量為45~54 Gy,分次劑量為1.8~2.0 Gy(I級證據)。

  室管膜瘤:推薦對手術全切者予以觀察;部分切除或間變性室管膜瘤者術後全腦放療;若脊髓MRI和腦脊液脫落細胞檢查均陰性者,可暫緩脊髓照射,若上述檢查有一項陽性,應加全脊髓照射。使用術前和術後影像來確定局部靶區,通常使用MRI的T1增強像或T2或FLAIR像。GTV為術前腫瘤侵犯的解剖區域和術後MRI信號異常區域。CTV為GTV外擴1~2 cm。推薦顱內腫瘤局部劑量54~59.4 Gy,全腦全脊髓劑量30~36 Gy,脊髓腫瘤局部劑量45 Gy,分次劑量均為1.8~2 Gy。

  髓母細胞瘤:除術後<72 h腦增強MRI檢查,推薦術後2~3周或放射治療前脊髓增強MRI,必要時應在術後>2周做腦積液細胞學檢查。患者應該根據復發的危險度(一般風險組和高風險組)分別治療。全腦全脊髓照射(CSI)+後顱窩推量一般風險組:CSI劑量 30~36 Gy,後顱窩推量至55.8 Gy;或CS I 劑量23.4 Gy,後顱凹推量至55.8 Gy,VCR同步化療並放療後聯合化療;高風險組:CSI劑量 36 Gy,後顱凹推量至55.8 Gy,放療後聯合化療。

  對小於3歲的低齡患兒,化療通常是主要的輔助治療,不建議常規放療。

  七、化學治療

  高級別膠質瘤:對新診斷的GBM患者強烈推薦術後TMZ同步放療,口服TMZ 75 mg/m2,療程42天。放療結束後4周,TMZ治療,150 mg/m2,連續用藥5天,28天為一個療程,若患者耐受良好,則在以後化療中劑量增至200 mg/m2,化療6個療程(I級證據)。根據實際情況,亦可使用ACNU(或其他烷化劑BCNU、CCNU)聯合VM26方案(I級證據)。對於新診斷的間變性膠質瘤患者,推薦放療聯合TMZ(同GBM)或亞硝脲類如ACNU或PCV方案(洛莫司汀+甲基苄肼+長春新鹼)。推薦有條件的單位對高級別膠質瘤患者檢測MGMT啟動子區甲基化狀態、異檸檬酸脫氫酶1/2突變以及1p/19q缺少(II級證據)。

  低級別膠質瘤:對全切者,無高危因素者可以觀察;有高危因素者建議放療和化療。有殘留者推薦放療和化療。推薦TMZ作為低級別膠質瘤輔助治療的首選化療藥物。推薦有條件的單位對低級別膠質瘤患者檢測1p19q缺失,若聯合缺失者可先化療(II級證據)。異檸檬酸脫氫酶1突變者比野生型預後好(I級證據)。

  兒童膠質瘤:對低級別膠質瘤患者,推薦術後化療,尤其是不能放療的嬰幼兒;主要方案有長春新鹼+卡鉑、6-硫鳥嘌呤+丙卡巴肼+洛莫司汀+長春新鹼(TPCV方案)、低劑量順鉑+依託泊苷和TMZ。對於高級別膠質瘤患者推薦PCV方案化療(長春新鹼、CCNU和潑尼松)。推薦有條件的單位在兒童膠質瘤化療前檢測MGMT啟動子區甲基化。

  室管膜瘤及間變性室管膜瘤:對成人初發室管膜瘤患者的化療有爭論,缺乏循證醫學研究。對復發者建議化療。對間變性室管膜瘤患者,在手術及放射治療後,可以進行化療。化療主要方案包括:以鉑類為主聯合化療以及依託泊甙、亞硝脲類化療。

  髓母細胞瘤:對於一般風險兒童,推薦術後及放療後進行化療(但不能替代放療),長春新鹼+順鉑+CCNU或長春新鹼+順鉑+環磷酰胺或長春新鹼+VP16+卡鉑(環磷酰胺)聯合化療方案。對於評估為高風險兒童推薦手術及放療後化療,可選擇的化療方案:長春新鹼+順鉑+CCNU聯合化療。<3歲患者推薦術後單獨化療,大劑量衝擊化療可延緩或避免嬰幼兒術後的放療所帶來的近期及遠期併發症。對於成人患者,在手術和放療後,常用化療方案為CCNU、長春新鹼及潑尼松。

  八、復發腫瘤的治療與隨訪

  復發腫瘤的治療,應根據復發部位、腫瘤大小、顱內壓情況、病人全身狀態以及既往治療綜合考慮。如病人一般狀態良好、佔位效應明顯的局部復發腫瘤,推薦外科手術治療。對於不適合再手術的病人,可推薦放射治療和(或)化療;如果以前接受過放療不適合再放療者,則推薦化療。對於首次治療中未曾接受TMZ化療的高級別膠質瘤患者,復發後仍推薦採用標準的TMZ化療方案。TMZ劑量-強度方案、TMZ與鉑類藥物合用、依立替康聯合貝伐珠單抗,均可推薦用於複發性高級別膠質瘤的治療。複發性高級別膠質瘤病人可被推薦參加包括分子靶向治療、基因治療、免疫治療等各種研究性治療。

  強烈推薦對病人進行臨床基本情況複查,主要包括全身情況、認知和精神心理狀況、神經系統體徵及體格檢查、必要的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複查。隨訪過程中,應對由腫瘤引起或治療相關性的病徵進行監測和處理,包括類固醇激素的使用及其副作用、抗癲癇藥物的使用及其副作用、放療和化療的近期及遠期副反應等。

  目前無循證醫學高級別證據來確定隨訪的時間及間隔。一般低級別膠質瘤應每3~6個月隨訪一次,持續5年;以後每年至少隨訪1次。高級別膠質瘤在放療結束後2~6周應隨訪一次,以後每1~3個月隨訪一次,持續2~3年,再以後隨訪間隔可適當延長。醫生還應該根據腫瘤的組織病理、切除程度和腫瘤殘餘情況、有否新症狀出現、是否參加了臨床試驗、患者的依從性和健康狀態來個體化決定隨訪間隔。

  九、康復治療

  中樞神經系統膠質瘤所致中樞神經受損引起的功能障礙包括:昏迷、疼痛、癲癇、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抑鬱症、焦慮、言語和吞嚥功能障礙、認知障礙、視力障礙、精神障礙、二便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減退、社會參與能力減退和生活滿意度低下等。康復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和生存質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建議採用國際上常用的功能評定手段、量表與技術進行功能障礙的評定。康復治療方法以個體化方案的綜合治療為主,包括推薦物理治療(II級證據)、作業治療(II級證據),強烈推薦言語治療、認知障礙治療(I級證據)、康復工程、抗痙攣治療、康復護理、營養支持、娛樂治療、鎮痛、心理治療和中國傳統醫學治療,並可配合相關的藥物治療。

  強烈推薦目前國內推廣應用的中樞神經疾患的三級康復治療模式,可以應用到腦膠質瘤患者的康復中。“一級康復”是指患者早期在醫院急診室或神經外科的早期康復治療;“二級康復”是指患者在康復病房或康復中心進行的康復治療;“三級康復”是指在社區或在家中的繼續康復治療(I級證據)。

中樞神經系統膠質瘤的治療指南相關文章
1、概述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繼發性是指非何傑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s,NHLs)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可表現為淋巴細胞性軟腦膜炎、硬脊膜外脊髓壓迫徵。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是指侷限於顱腦-脊髓中線軸,沒有侵犯全身其它系統的淋巴瘤。一般多見於腦實質,眼睛、軟腦
發布於 2023-02-19 14:01
0評論
神經膠質瘤是腦和脊髓腫瘤中的一大類,它起源於膠質細胞,這種主要的腦細胞可發展成癌,惡性膠質瘤的症狀、預後和治療決定於病人的年齡、腫瘤類型和腫瘤在腦中的位置,這類腫瘤傾向於生長或侵入到正常腦組織中去,使得治療複雜化,手術切除困難甚至無法切除。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瘤的風險加大,在75-84歲左右風險達到最大,通常低分化的膠質瘤好發於兒童,而腦瘤在男性中發病率略高。唯一導致惡性膠質瘤的危險因素是先前腦部
發布於 2022-10-19 19:29
0評論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CL)是個不常見的位於淋巴結之外的非何傑金淋巴瘤。通常累及大腦,軟腦膜,眼球或者脊髓,並且沒有證據表明出現了系統性的累及。不經治療的PCL進程迅速,通常在確診後1.5個月內死亡。全腦放療之後的病人生存期通常可以增加到12-18個月。如果在放療之後追加以化療或者化療之後追加以放療,則可以將平均數生存期增加到36-48個月。然而,全腦放療,尤其是在老年病人,會有很大的可能
發布於 2023-03-12 12:36
0評論
    近日,來自印度甘地醫學科學研究所的Mohamed教授等人發表了一篇病例報道,刊登在最新一期AJNR雜誌上,僅根據病史和影像學檢查結果,你能診斷嗎?患者男性,42歲,慢性頭痛伴癲癇發作。圖A:橫斷面MRIT2像顯示右額葉可見一不均勻的病灶,病灶周圍有血管性水腫。水腫壓迫了同側的側腦室,中線向左偏移;圖B:橫斷面MRIT1像對比增強顯示腫塊有環狀的強化,同時在病變的前部有不均勻強化(圖中星號
發布於 2023-03-16 07:11
0評論
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原發性是指只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淋巴瘤,約佔顱內原發性腫瘤的0.2-2%,偶爾會發生顱外轉移;而繼發性的則是指系統淋巴瘤轉移到中樞神經系統,大約有1-7%的系統淋巴瘤在治療的後期會轉移到顱內。臨床上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發生率要遠遠多於繼發性的。從歐美的報道資料看,在過去20年裡,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以下簡稱淋巴瘤)的發生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在有
發布於 2022-10-19 23:54
0評論
近期2015NCCN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指南剛剛更新,膠質瘤治療基本都遵循該指南進行,本次指南在以下幾方面做了較大修訂,小結如下:1.對高危的低級別膠質瘤需化療以及化療方案做出了明確推薦:     放療+ PCV方案輔助化療(1級證據)     放療+ 替莫唑胺輔助化療(2B級證據)      放療+ 替莫唑胺同步化療(2B級證據)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郝淑煜2.簡化了低級別膠質瘤的高危因素:新版指
發布於 2022-10-20 11:54
0評論
低級別膠質瘤,不常見。通常處於休眠狀態,在大部分病人,最終演變為致命的腫瘤。手術,放療,化療在特定病人肯定是有效果的。關於這些病人的最適合治療方案仍有很多不確定性存在。1、對於大的腫瘤,或者有廣泛的神經系統症狀的病人,立即手術是普遍需要的。目標在於獲得診斷和縮小腫瘤體積。2、對於症狀短暫,以及腫瘤較小,沒有引起佔位表現的腫瘤,我們建議手術切除。然而,對於此類病人,仔細的隨訪也是一個選擇。如果一旦
發布於 2023-03-12 12:21
0評論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是指原發於腦、脊髓、眼或軟腦膜的淋巴瘤,大多數PCNSL為B細胞起源,形態及病理特徵與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相似,WHO(2008)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分類已經將原發於中樞神經系統(CNS)的DLBCL歸類為一個獨立實體。PC
發布於 2023-01-28 14:37
0評論
系統性紅斑狼瘡不但影響皮膚組織,還可波及到全身其他器官,若波及中樞神經系統後,則稱為狼瘡性腦病,神經系統受到損害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主要的死亡誘因。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的主要表現有以下6個方面。 1、頭痛:頭痛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腦損害最常見的表現,可表現為緊張性、肌收縮性或偏頭痛樣頭痛。 2、癲癇:癲癇最常發生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腦損害的晚期,患者常在發病後數天至一個月內死亡
發布於 2023-09-10 23:32
0評論
1、中樞神經系統結構性異常 通過CT或MRI發現一些結構性異常,如強迫症患者有腦室增大傾向。 2、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性異常 與結構性異常相對應,功能性研究表明,強迫症患者的額葉皮質和基底節與正常人群存在不同。通過PET可以發現,前額葉的葡萄糖代謝增強趨勢明顯,PET所見的前額葉異常與強迫症症狀的嚴重性有關。 此外,研究者通過強迫症患者正常人各項指標對照比較發現,強迫症患者的左右上額葉、右側下額葉、
發布於 2023-09-10 23:2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