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膠質瘤是一種最常見的顱內腫瘤,約佔腦腫瘤的半數左右。腫瘤多呈侵潤性生長,手術不易全切,治療效果差。在全身腫瘤中,惡性膠質瘤5年死亡率僅次於胰腺癌和肺癌,居第三位,5年生存率不足5%。
近20年來膠質瘤的療效和預後無革命性進展,所以尋求有效的治療措施刻不容緩。而想達到這一目的,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是明確膠質瘤的發病機制。膠質瘤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無限增值和凋亡抑制。對細胞增值和凋亡控制紊亂的不斷深入研究是近10年來膠質瘤的重要進展之一,為進一步探討膠質瘤發病的分子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
膠質瘤患者的預後與病理分級關係密切,即使採取了各種治療手段,其存活期還是以周為單位計算。低級別膠質瘤在病理上近於良性,侵襲性較小。即便如此約半數的患者存活期不超過5年。腫瘤將從惡性程度較低的膠質瘤發展到惡性程度較高的膠質瘤,最後患者幾乎均死於腫瘤復發、局部擴散或局部侵襲。儘管目前在臨床上可以採用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等技術及正在臨床研究中的基因治療、免疫治療等,但總的治療效果仍不理想。
北京天壇醫院膠質瘤治療中心本著微創的原則,綜合利用現代神經影像學檢查、術中B超、喚醒麻醉、術中腦電生理監測、功能定位及監測等技術手段在確保患者語言、運動等神經功能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腫瘤組織,為後續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然後結合分子病理學檢查,制定相應的放、化療方案、分子靶向治療,真正做到針對不同病人的個體化治療方案。膠質瘤治療中心自2004年起已成功治療膠質瘤病人2000餘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療效。
神經分子病理是近些年在傳統組織病理學的基礎上結合了分子生物學及分子遺傳學的研究成果,並採用相關的分子生物學技術逐漸發展完善起來的。神經分子病理能夠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檢測腫瘤細胞的受體、生長因子、染色體、抑癌基因及癌基因等的變化,據此瞭解腫瘤細胞的分化、生長速度、轉移侵襲性及對抗放化療的可能性等相關信息,可以給臨床醫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案。
神經分子病理診斷的常用技術包括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基因分析技術,染色體檢測技術,原位雜交技術,熒光原位雜交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比較基因組雜交與陣列,組織微陣列等技術手段。
目前我們常用的神經分子病理檢查項目除了常規的P53、PTEN、EGFR以外還有:與膠質瘤侵襲性相關的MMPs,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與膠質瘤細胞增值相關的抗原PCNA,Ki-67抗原及與膠質瘤對化療耐藥性相關的的P-糖蛋白(P170),拓撲異構酶Ⅱ(TopoⅡ),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π),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MGMT),檢測染色體1p/19q的雜合性缺失等。這些檢查項目都有何明確的臨床意義,如MMP-9陽性提示腫瘤侵襲性較強,容易復發,MGMT陽性提示腫瘤對烷化類不敏感,而TopoⅡ陽性則提示對TopoⅡ抑制劑敏感等。
神經影像對於制定膠質瘤的手術計劃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MRI的矢-冠-軸掃描。例如膠質瘤多沿白質纖維束走行呈侵襲性生長。MRI影像有利於顯示腫瘤是否向左右大腦半球侵襲性發展,是否沿錐體束向下侵襲,是否壓迫或侵襲了中央溝、腦室等結構,是浸潤性生長還是膨脹性生長等。MRI還可以作為術後隨訪的檢查手段。
隨著磁共振軟、硬件的開發和日趨成熟,基於形態基礎上的功能成像,包括灌注成像(PWI)、波譜成像(MRS)、血氧水平依賴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彌散加權成像(DWI)和彌散張量成像(DTI)等也開始應用於臨床。磁共振成像在顯示腦組織及腦腫瘤解剖結構的同時,也正試圖無創地揭示腫瘤內在的生物學行為、代謝狀況、細胞結構和血流動力學,同時活體、個體化地顯示腦腫瘤與鄰近重要腦皮質功能區和重要腦白質纖維束的解剖關係,優化手術方案。
近年來隨著神經影像學、神經導航、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和發展,神經外科手術已經從傳統的解剖學模式向現代解剖-功能模式轉化,大大提高了手術質量和手術效果。近年來出現的與神經外科手術相關的神經影像技術如血氧水平依賴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彌散張量成像(DTI),腦磁圖(MEG)等有助於術前評價病灶與腦功能區的關係及手術效果。
術中確定腦功能區皮質及皮質下神經纖維是神經外科術中保護腦功能、避免術後功能障礙的最重要環節。臨床觀察發現,由於個體差異和病變佔位效應使重要功能區的解剖結構發生變形和移位,因此傳統的解剖定位切除術不能有效保護腦功能。術中電生理皮質功能區定位是目前唯一能可靠判定腦功能區的方法。對於位於或臨近語言、運動等腦功能區以及放射冠、內囊、丘腦等皮質脊髓束傳導通路上的病灶,術中應採取皮質誘發電位或皮質刺激定位實時監測皮質和皮質下功能區。
現代喚醒開顱技術始於50多年前,隨著新型麻醉藥的出現,快捷安全的喚醒麻醉已經廣泛應用於神經外科,尤其是功能區膠質瘤的手術治療。採用單純局麻或針刺麻醉可取得清醒效果,但由於鎮痛時間短,患者在術中長時間存在恐懼和易疲勞,難以被患者接受和術者使用。國外常規應用喉罩靜脈麻醉術中喚醒方法達到滿意的鎮痛鎮靜效果。
在喚醒狀態下應用電刺激技術進行腦功能監測,是目前儘可能切除腦功能區病灶同時保護腦功能的有效辦法。術中直接電刺激判斷大腦功能區對全身麻醉術中喚醒要求很高,要求在開、關顱過程中鎮痛充分,使患者能耐受手術,要求麻醉與清醒過程平穩過渡,以便術中皮質電刺激時,患者足夠清醒配合神經功能測試,要求術中有效控制氣道,不發生呼吸抑制,同時保證患者舒適而無誤吸、無肢體及軀幹亂動。目前的麻醉方法主要有靜脈全身麻醉或清醒鎮痛術,複合手術切口局部麻醉或區域神經阻止麻醉。近年來由於對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原理的重新認識,越來越多的新型麻醉藥如速效和超短效的靜脈麻醉藥、長效安全的局麻藥等不斷產生,以及新的靜脈麻醉給藥方法和技術的誕生使麻醉方法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喚醒麻醉方法也日趨成熟,最終滿足臨床儘可能切除腦功能區病灶的同時保護腦功能的要求。
術中喚醒麻醉技術可用於腦功能區定位,功能區頑固性癲癇手術,腦深部核團和傳導束定位,難治性中樞性疼痛的手術治療等。目前膠質瘤治療中心已成功實施喚醒麻醉狀態下的手術300餘例,無一例出現鎮痛效果不佳,術後出現心理障礙等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