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包括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是人類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大約80%的中風患者是缺血性中風,其中約1/3的缺血性中風患者是由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眾所周知,缺血性中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症狀和表現:如偏癱、失語、口眼歪斜等,嚴重者甚至昏迷甚至死亡,影響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帶來不同程度的負擔。
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引起中風的途徑主要有兩種。1)由狹窄本身和灌注不足引起的同側大腦半球的血流減少;2)在狹窄部位誘發血栓後,栓子脫落引起的腦栓塞。
對這種疾病的治療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外科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另一種是介入治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歷史悠久,效果確切,曾是治療動脈硬化性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介入技術的完善和成熟,頸動脈支架術已從非主流逐漸成為主流治療方式。
與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相比,介入治療具有以下優點:創傷小、無損傷;不需要全身麻醉,可在清醒狀態下進行;手術時間相對較短;操作簡單,技術相對容易掌握。
手術所需的設備: 傘、擴張球囊和支架。這些材料都有多種規格和品牌,各有特點,操作者根據病變的特點和習慣進行選擇。
顧名思義,傘狀結構,表面有80-120um的小孔,可以通過血液,但在球囊擴張或支架置入時攔截血栓放置,導致病變部位的血栓脫落到半球,引起栓塞事件。此外,連接在傘上的導絲是整個手術過程中的操作接入點,是所謂的 "生命線"。
球囊是在放置支架之前或之後用於擴張病灶的材料。它的主要目的是撕掉頸動脈狹窄的斑塊和纖維成分,以確保支架能充分地成型於管腔內。
一旦球囊到達頸動脈狹窄處,通過體外的壓力泵或注射器推送對比劑和水的混合物,球囊就會膨脹。球囊膨脹對頸動脈狹窄處的斑塊造成壓力,使斑塊鬆動,然後植入的支架重建頸動脈的管腔。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有一些斑塊脫落的機會。大部分斑塊將被傘狀物攔截,但也有可能發生 "洩漏"。這就是為甚麼我們不能保證手術是完全安全的。支架插入後,傘被移除,被攔截的血塊與傘一起被移除,手術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