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蹠間神經瘤”這一病症最早於1876年由Thomas G. Morton所描述,故又稱之為“Morton 神經瘤”,屬於神經卡壓綜合徵的範疇。此病病因複雜,可能與性別、穿鞋及行走習慣、慢性損傷以及神經退變等因素有關;其中蹠骨間活動度的差異、前足負重異常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目前女性穿著較流行的鞋型多為前端較窄的高跟鞋,所以這可能是蹠間神經瘤好發於女性的一個原因。前足的其他疾患,如弓形足、拇外翻等,會因為前足內側第一蹠趾序列的功能異常或喪失,引起足底負重區外移,使第二、三蹠趾序列負重增加,而誘發蹠間神經瘤。
但蹠間神經瘤並不是真正的腫瘤,而是趾總神經受到長期卡壓等慢性機械刺激後的瘤樣病理變化,主要是神經內和神經周圍的纖維組織增生,成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增多,外觀形似瘤樣。
[臨床表現]
病人最常表現為前足蹠側疼痛,部分病人表現為足趾的疼痛。疼痛多為燒灼樣,也可為刺痛、脹痛和壓榨樣疼痛。疼痛可向足趾放射,少數也可放射至足背及足近端。行走、穿窄小的鞋、高跟鞋可加重症狀,而休息、脫去鞋或按摩局部可緩解症狀。一般無夜間痛。部分病人自覺趾蹼間蹠側有腫物。部分病人可感足趾麻木。病程多經過緩慢,極少數也可急性發病。
患足多無畸形、腫脹。病變局部蹠骨頭間有壓痛,有時可向足趾放射。從足內、外側向足中央擠壓,如出現局部疼痛,有助於診斷。有時可見足蹠側小腫物,擠壓趾蹼間隙腫物可引起疼痛。足趾感覺一般是正常的,少數病人可有感覺減退。
X線平片對診斷幫助很小,其主要作用在於鑑別由於骨、關節病變所引起的前足痛。超聲波檢查對趾間神經瘤的診斷有一定的意義。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趾間神經瘤診斷中的作用與超聲波檢查相似。影像學發現必須和臨床表現相結合才能作出診斷。
可用麻藥局部封閉幫助診斷,但注射要準確,麻藥不要太多以免阻滯周圍病變組織,影響判斷。
在診斷時,還應和下列疾病鑑別:腰椎間盤突出症,跗管綜合徵,外周神經炎,蹠趾關節滑膜炎以及類風溼、痛風、創傷等造成的蹠趾關節病變,蹠骨頭壞死以及臨近的滑膜囊腫、脂肪瘤、腱鞘囊腫等。
[病因和病理]
女性多於男性,發病年齡多在50~60歲之間,多為單側發病,最常見於第3趾蹼間隙,其次為第2趾蹼間隙,1、4趾蹼間隙罕見。
蹠間神經瘤的確切原因還不太清楚。一般認為是蹠間橫韌帶下的趾神經受到嵌壓所致。趾間神經瘤為甚麼常見於第3趾蹼間隙?有人認為是由於第3趾總神經是由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共同發出分枝組成,較其它趾總神經粗大,更易受到損傷。另外,1、2、3蹠骨相對固定,而4、5蹠骨活動度較大,3、4蹠骨頭間相對活動,易損傷其間的趾總神經。但有人解剖屍體只發現有27%的標本第3趾總神經是由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共同組成。另外,第2趾總神經神經瘤也不十分少見,這些都難以解釋這一問題。對女性多發趾間神經瘤的解釋是女性一般愛穿高跟鞋,這樣前足的應力負荷增加,同時足蹠趾關節更為背伸,被拉緊趾神經較易受到損傷。少數病人也可由於從高處落下或突然長距離行走損傷而致。趾總神經周圍的滑膜囊腫、腱鞘囊腫、脂肪瘤等腫物,如壓迫、刺激神經後也可引起趾間神經瘤。
[非手術治療]
首先讓患者換穿寬鬆、低跟的鞋,於患處近側加用蹠骨墊,症狀緩解不滿意者可行局部封閉注射(利多卡因和類固醇激素)。經過3-6個月的保守治療,大多數患者症狀可以消除。為了避免出現由激素引起的局部併發症,不應連續或多次注射,也不應同時多點注射。
[手術治療]
對於經非手術治療症狀無明顯改善的趾間神經瘤患者,應採用手術方法以使患者的症狀得到持久解除。
對於顯著變形的神經應使用經典的手術方式,即趾總神經切除術。但由於切斷了神經,可形成殘端神經瘤,受到刺激仍會引起疼痛。這可能是此術式仍有15-20%的不滿意率的一個原因。對於病史短,神經增粗不明顯的病人可使用神經鬆解術。術中切斷蹠間橫韌帶,鬆解趾總神經周圍的纖維粘連組織。由於術中不切斷神經,避免了殘端神經瘤形成所引起的症狀。
在治療趾間神經瘤的同時要積極治療前足的其他疾患,如弓形足、拇外翻等,必要時可同時手術。
蹠間神經瘤如何治療?
發布於 2022-10-22 14:14
蹠間神經瘤如何治療?相關文章
神經痛或良性神經瘤可發生在任何趾間神經,趾間神經行走於趾骨之下和蹠骨之間,越過蹠球,走向遠端,支配足趾。第三足底趾間神經由內,外足底神經的分支組成,通常在這裡形成神經瘤(Morton神經瘤),單側神經瘤比雙側更常見,女性比男性更多。蹠間神經瘤症狀和體徵趾間神經痛的特徵是沿著一支或多支足部神經向趾球或足趾放射的突發性疼痛。這可能系保護足部趾間神經的脂肪墊的消失,反覆的輕度外傷或不適當的穿鞋所致。趾
發布於 2022-10-23 00:24
0評論
有一類直腸腫瘤被各醫療及研究中心稱為罕見性疾病,但卻有著與直腸癌同樣的危害性。它們起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治療方法尚未完全達成共識,預後個體間差異極大。其中以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及直腸間質瘤最為典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屬上皮源性腫瘤,既往被稱作“直腸類癌”,是一組起源於內胚層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相較消化系統其他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其少有神經內分泌活性。間質瘤屬間葉源性腫瘤,因鏡下形態
發布於 2023-01-29 09:52
0評論
甚麼是神經鞘瘤?神經鞘瘤又稱為雪旺細胞瘤,是一種孤立性,有包膜,生長緩慢,有神經鞘細胞組成的良性腫瘤.可發生於全身各處的周圍神經,椎管內也較常見。神經鞘瘤在良性神經源性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約佔全部軟組織腫瘤的5%。所有年齡均可發病,高峰發病期在20-50歲,發病率無性別傾向。神經鞘瘤有甚麼症狀?腫瘤發生部位以四肢、頭頸、軀幹多見。四肢屈側大神經幹周圍多發,如N窩、肘、腋窩、腕部。皮膚病變界限清楚。
發布於 2023-03-06 06:01
0評論
胸膜間皮瘤屬於雙向性分化的腫瘤,也就是既有良性的,也有惡性胸膜間皮瘤,腫瘤生長緩慢,包膜完整,良惡性的判斷應依靠病理檢查的鏡下情況而定,所以您的情況應根據病理結果確定良惡性。建議您手術治療,手術切除腫物送病理檢查以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期間注意休息及保暖,進食易消化飲食,少食多餐,避免劇烈運動及受涼感冒。
這種病情是需要你通過手術切除後給予病理檢查的,你可以給予觀察治療的效果的,給予觀察的列衛是甲
發布於 2024-09-11 17:56
0評論
惡性神經鞘瘤惡性神經鞘瘤又稱神經纖維肉瘤,是由畸變顯性基因引起的神經外胚葉異常,導致周圍神經的多發性腫瘤樣增生和神經鞘、神經纖維中的結締組織增生。約25~30有家族史。來源於周圍神經的低分化梭形細胞肉瘤,多發生在成人和老人。肢體軀幹為其好發部位,其次為深部軟組織、腹膜後及縱隔等。腫瘤突然迅速長大,常有假性5cm以上包膜:可分為6型:1、惡性雪旺瘤:惡性較高,瘤中常見骨、軟骨、脂肪組織等異源型成分
發布於 2023-02-19 05:41
0評論
概述
我朋友的爸爸今年65歲,會出現下面的症狀,如得了腰椎間盤突出,已經有好幾年了,可是一個月前叔叔的病情突然加重了,都不能下地了,做兒女的看著很是心痛,我朋友試了各種方法,有的可以止痛,有的卻是一點效果都沒有。老人年紀大了,不想讓他做手術,因為手術也是有一定的風險,而且還要受罪,所以想問問大家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有甚麼好的治療方法嗎?
步驟/方法:
1、
能夠正常行走的可以試試倒走鍛鍊,按
發布於 2023-02-03 17:07
0評論
椎管神經鞘瘤是脊柱椎管裡多發的一種常見的腫瘤,又叫椎管雪旺氏細胞瘤,約佔椎管腫瘤的25%左右。絕大多數椎管神經鞘瘤都是良性腫瘤,緩慢生長,只有很少數約2.5%神經鞘瘤為惡性。因為腫瘤生長緩慢,產生的症狀患者容易耐受,所以很多病人在就診時腫瘤已生長的很大,耽誤了治療的時間。所以在發現身體有某個部位持續出現莫名其妙的疼痛和麻木的時候,要考慮到有椎管神經鞘瘤的可能。有時腫瘤生長會沿著脊柱的間隙如椎間孔
發布於 2023-03-06 04:26
0評論
腦幹神經膠質瘤是主要好發於兒童的腫瘤。它們通常被認為佔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20%。歷史上,腦幹神經膠質瘤被認為是單一的疾病而僅僅通過放療來治療,通常沒有形態上的診斷。這種治療方法並不明智,它的五年存活率通常為20%-30%。過去的十年裡,由於神經放射學的發展,多種多樣的腦幹神經膠質瘤變得明朗起來,一些學者已經確定一些重要的亞群,它們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部位、生長方式。對於腫瘤多樣性認識的提
發布於 2022-10-10 05:38
0評論
現代神經外科對神經影像技術的要求很明確,診斷膠質瘤要考慮腫瘤的大小、範圍、腫瘤與周圍重要結構(包括重要動脈、皮層靜脈、皮層功能區)的毗鄰關係等。神經影像對於制定膠質瘤手術計劃起最重要的作用。神經影像診斷主要包括CT與MRI,這兩種診斷方法可以相對精確地提供腫瘤在顱內的解剖位置。MRI優於CT,並且MRI可以顯示病灶的侵襲範圍。當我們懷疑膠質瘤時應按照以下順序進行考慮:①是否是膠質瘤,其部位、大小
發布於 2022-10-20 03:14
0評論
概述
老婆好像很小的時候就得了鼻炎,平時說話都是很重的鼻音。我和她在一起後說帶她去看,她總是說沒用,鼻炎是治不好的,就是不去看。去年的時候她總感覺鼻子裡面好像起皰的感覺,我說帶她去醫院看,她又說不去我後來生氣了她才答應去醫院。結果到醫院一檢查說是得了鼻神經膠質瘤。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步驟/方法:
1、
檢查出來後,我就安排老婆住了院。經過全身各方面的檢查,最後確定第二天進行手術治療。手
發布於 2023-12-07 16:29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