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22 14:14

  “蹠間神經瘤”這一病症最早於1876年由Thomas G. Morton所描述,故又稱之為“Morton 神經瘤”,屬於神經卡壓綜合徵的範疇。此病病因複雜,可能與性別、穿鞋及行走習慣、慢性損傷以及神經退變等因素有關;其中蹠骨間活動度的差異、前足負重異常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目前女性穿著較流行的鞋型多為前端較窄的高跟鞋,所以這可能是蹠間神經瘤好發於女性的一個原因。前足的其他疾患,如弓形足、拇外翻等,會因為前足內側第一蹠趾序列的功能異常或喪失,引起足底負重區外移,使第二、三蹠趾序列負重增加,而誘發蹠間神經瘤。
  但蹠間神經瘤並不是真正的腫瘤,而是趾總神經受到長期卡壓等慢性機械刺激後的瘤樣病理變化,主要是神經內和神經周圍的纖維組織增生,成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增多,外觀形似瘤樣。
  [臨床表現]
  病人最常表現為前足蹠側疼痛,部分病人表現為足趾的疼痛。疼痛多為燒灼樣,也可為刺痛、脹痛和壓榨樣疼痛。疼痛可向足趾放射,少數也可放射至足背及足近端。行走、穿窄小的鞋、高跟鞋可加重症狀,而休息、脫去鞋或按摩局部可緩解症狀。一般無夜間痛。部分病人自覺趾蹼間蹠側有腫物。部分病人可感足趾麻木。病程多經過緩慢,極少數也可急性發病。
  患足多無畸形、腫脹。病變局部蹠骨頭間有壓痛,有時可向足趾放射。從足內、外側向足中央擠壓,如出現局部疼痛,有助於診斷。有時可見足蹠側小腫物,擠壓趾蹼間隙腫物可引起疼痛。足趾感覺一般是正常的,少數病人可有感覺減退。
  X線平片對診斷幫助很小,其主要作用在於鑑別由於骨、關節病變所引起的前足痛。超聲波檢查對趾間神經瘤的診斷有一定的意義。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趾間神經瘤診斷中的作用與超聲波檢查相似。影像學發現必須和臨床表現相結合才能作出診斷。
  可用麻藥局部封閉幫助診斷,但注射要準確,麻藥不要太多以免阻滯周圍病變組織,影響判斷。
  在診斷時,還應和下列疾病鑑別:腰椎間盤突出症,跗管綜合徵,外周神經炎,蹠趾關節滑膜炎以及類風溼、痛風、創傷等造成的蹠趾關節病變,蹠骨頭壞死以及臨近的滑膜囊腫、脂肪瘤、腱鞘囊腫等。
  [病因和病理]
  女性多於男性,發病年齡多在50~60歲之間,多為單側發病,最常見於第3趾蹼間隙,其次為第2趾蹼間隙,1、4趾蹼間隙罕見。
  蹠間神經瘤的確切原因還不太清楚。一般認為是蹠間橫韌帶下的趾神經受到嵌壓所致。趾間神經瘤為甚麼常見於第3趾蹼間隙?有人認為是由於第3趾總神經是由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共同發出分枝組成,較其它趾總神經粗大,更易受到損傷。另外,1、2、3蹠骨相對固定,而4、5蹠骨活動度較大,3、4蹠骨頭間相對活動,易損傷其間的趾總神經。但有人解剖屍體只發現有27%的標本第3趾總神經是由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共同組成。另外,第2趾總神經神經瘤也不十分少見,這些都難以解釋這一問題。對女性多發趾間神經瘤的解釋是女性一般愛穿高跟鞋,這樣前足的應力負荷增加,同時足蹠趾關節更為背伸,被拉緊趾神經較易受到損傷。少數病人也可由於從高處落下或突然長距離行走損傷而致。趾總神經周圍的滑膜囊腫、腱鞘囊腫、脂肪瘤等腫物,如壓迫、刺激神經後也可引起趾間神經瘤。
  [非手術治療]
  首先讓患者換穿寬鬆、低跟的鞋,於患處近側加用蹠骨墊,症狀緩解不滿意者可行局部封閉注射(利多卡因和類固醇激素)。經過3-6個月的保守治療,大多數患者症狀可以消除。為了避免出現由激素引起的局部併發症,不應連續或多次注射,也不應同時多點注射。
  [手術治療]
  對於經非手術治療症狀無明顯改善的趾間神經瘤患者,應採用手術方法以使患者的症狀得到持久解除。
  對於顯著變形的神經應使用經典的手術方式,即趾總神經切除術。但由於切斷了神經,可形成殘端神經瘤,受到刺激仍會引起疼痛。這可能是此術式仍有15-20%的不滿意率的一個原因。對於病史短,神經增粗不明顯的病人可使用神經鬆解術。術中切斷蹠間橫韌帶,鬆解趾總神經周圍的纖維粘連組織。由於術中不切斷神經,避免了殘端神經瘤形成所引起的症狀。
  在治療趾間神經瘤的同時要積極治療前足的其他疾患,如弓形足、拇外翻等,必要時可同時手術。

蹠間神經瘤如何治療?相關文章
神經痛或良性神經瘤可發生在任何趾間神經,趾間神經行走於趾骨之下和蹠骨之間,越過蹠球,走向遠端,支配足趾。第三足底趾間神經由內,外足底神經的分支組成,通常在這裡形成神經瘤(Morton神經瘤),單側神經瘤比雙側更常見,女性比男性更多。蹠間神經瘤症狀和體徵趾間神經痛的特徵是沿著一支或多支足部神經向趾球或足趾放射的突發性疼痛。這可能系保護足部趾間神經的脂肪墊的消失,反覆的輕度外傷或不適當的穿鞋所致。趾
發布於 2022-10-23 00:24
0評論
概述  是一種趾間神經瘤,可引起慢性刺激和炎症。下方和側方壓力可導致趾神經持續受壓,第3、4趾間的趾神經最易累及。發生Morton神經瘤的易感因素有:長時間站立、使蹠趾關節持續被拉伸的職業;錘狀趾;拇外翻和高跟足等。查體  蹠骨頭間壓痛最明顯;蹠趾關節擠壓徵陽性;關節被動活動無疼痛;嚴重時相鄰2個腳趾間感覺喪失。診斷   局部神經阻滯可明確。治療  建議穿寬大的鞋子;軟鞋墊;腳趾間佔位器;避免不
發布於 2023-03-01 12:06
0評論
蹠痛症是指前足蹠趾關節蹠側的疼痛。蹠痛症不是一個診斷、它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由於拇趾和小趾的蹠痛都有其特有的診斷、所以通常所說的蹠痛症是指2-4蹠趾關節蹠側的疼痛、又稱為中間蹠痛症。蹠痛症治療1、非手術治療(1)減少活動。避免穿薄底的鞋在硬的路面長時間行走。(2)對單純疼痛性胼胝、可到浴池或自己用專用修剪刀切削或磨去增厚的胼胝、可以減輕疼痛。但不能根治蹠痛症、只能緩解症狀、每2-3月修剪一次。(3
發布於 2022-10-22 14:49
0評論
     有一類直腸腫瘤被各醫療及研究中心稱為罕見性疾病,但卻有著與直腸癌同樣的危害性。它們起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治療方法尚未完全達成共識,預後個體間差異極大。其中以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及直腸間質瘤最為典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屬上皮源性腫瘤,既往被稱作“直腸類癌”,是一組起源於內胚層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相較消化系統其他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其少有神經內分泌活性。間質瘤屬間葉源性腫瘤,因鏡下形態
發布於 2023-01-29 09:52
0評論
蹠疣、雞眼和胼胝是三個症狀相似的足部疾病,但在治療方法上並不相似,因此需對三者進行鑑別,才能夠正確治療。可從三方面進行鑑別: 一、病因不同蹠疣:蹠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加上腳部摩擦和擠壓而引起的,是一種發生於腳部的尋常疣。雞眼:經常行走或者久站導致長期的擠壓、摩擦而形成。 胼胝:發病與機械性摩擦、擠壓有關,患者有足畸形或穿不合適的鞋,或因職業關係某一部位長期摩擦等均可誘發。 二、症狀不同蹠疣:
發布於 2022-12-28 02:32
0評論
蹠疣是發生在足底部的尋常疣。發生在足跟、蹠骨頭或蹠間的贅生物,稱蹠疣多由人類乳頭瘤病毒所引起,是尋常疣的一種。蹠疣是發生於足底的贅生物。古醫籍有稱之為牛程蹇。本病西醫稱為蹠疣。目前的治療方法有冷凍、激光和外用藥物。冷凍需要連續多次,每兩週一次。激光容易殘留部分,導致復發,因此不首選。如果非常多,可以用水晶膏和思可得等化學制劑來腐蝕局部皮膚,從而治療。淺層X線放射治療也有效,但現在很少有醫院開展此
發布於 2024-06-13 22:01
0評論
1、病因及症狀蹠骨短小症可累及任何蹠骨,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其中雙側發病患者約佔72%,且有明顯的女性易感傾向,男女比例為1:25。其病因以先天性最為常見,且有明顯的遺傳傾向,患者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腳蹠或手指常有異常如短趾、並趾、腳趾畸形、短手指等,也可發生於遺傳性、多發性外生骨疵患者。其生長特徵表現為蹠骨髓板早閉,常為自發性,也可伴有Down綜合徵、Turner綜合徵、Larsen綜合徵、
發布於 2023-01-03 19:11
0評論
惡性神經鞘瘤惡性神經鞘瘤又稱神經纖維肉瘤,是由畸變顯性基因引起的神經外胚葉異常,導致周圍神經的多發性腫瘤樣增生和神經鞘、神經纖維中的結締組織增生。約25~30有家族史。來源於周圍神經的低分化梭形細胞肉瘤,多發生在成人和老人。肢體軀幹為其好發部位,其次為深部軟組織、腹膜後及縱隔等。腫瘤突然迅速長大,常有假性5cm以上包膜:可分為6型:1、惡性雪旺瘤:惡性較高,瘤中常見骨、軟骨、脂肪組織等異源型成分
發布於 2023-02-19 05:41
0評論
椎管神經鞘瘤是脊柱椎管裡多發的一種常見的腫瘤,又叫椎管雪旺氏細胞瘤,約佔椎管腫瘤的25%左右。絕大多數椎管神經鞘瘤都是良性腫瘤,緩慢生長,只有很少數約2.5%神經鞘瘤為惡性。因為腫瘤生長緩慢,產生的症狀患者容易耐受,所以很多病人在就診時腫瘤已生長的很大,耽誤了治療的時間。所以在發現身體有某個部位持續出現莫名其妙的疼痛和麻木的時候,要考慮到有椎管神經鞘瘤的可能。有時腫瘤生長會沿著脊柱的間隙如椎間孔
發布於 2023-03-06 04:26
0評論
蹠疣的危害眾多影響正常生活和威脅家人健康。而很多患者因為不瞭解蹠疣的危害而不及時治療導致蹠疣傳染更多。 蹠疣的危害有哪些 蹠疣的危害1、傳染性,蹠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皮膚頑疾,其可通過細小的皮膚破損傳染到周邊部位。 蹠疣的危害2、威脅到家人健康。蹠疣可通過間接接觸傳染,人類乳頭瘤病毒脫離人體有3-5天存活期,如果患者衣物與家人衣物混合清洗均有可能傳染給家人。 蹠疣的危害3、併發症的出
發布於 2024-06-13 22:28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