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1-15 18:40

  得了鉤蟲病應及早採取綜合治療措施,以免發生嚴重貧血及營養不良。一般療法必須注意改善患兒的營養狀況,給高蛋白質、多維生素飲食,貧血者應補充鐵劑,並同時服用稀鹽酸每次滴和維生素C以助鐵劑的吸收,貧血嚴重者應考慮少量輸血,每次~50ml,或5~10ml/kg,出現嚴重心力衰竭者,先給毒毛旋花子甙K。

  鉤蟲病的治療方法:

  驅鉤蟲藥物種類很多,但尚無較理想的藥物,需多次反覆治療才能根治。此外,農村鉤蟲病患者大多伴有蛔蟲等多種線蟲感染,故以採用廣譜驅腸線蟲藥為宜。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法同治療蛔蟲病。國內鉤蟲病多系兩種鉤蟲混合感染,若用一種驅鉤蟲藥未驅盡時,可換用另一種藥物,藉以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

  在流行區應定期開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選在冬、春季進行。驅鉤藥物的選擇,應根據鉤蟲蟲種及其他腸道寄生蟲的合併感染情況選擇高效、低毒的藥物。為了提高療效,尤其是驅美洲鉤蟲的療效,可採用交替用藥和聯合用藥。常用驅蟲藥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藥,除對成蟲有殺滅驅蟲作用外,對蟲卵及幼蟲亦有抑制發育或殺滅作用。用噻苯咪唑配製15%軟膏局部塗敷,可治療鉤蚴性皮炎,若同時輔以透熱療法,效果更佳。將受染部位浸入53℃熱水中,持續20~30分鐘,有可能殺死皮下組織內移行的幼蟲。

  目前常用的驅鉤蟲藥物如下:

  1、甲苯咪唑(mebendazol)

  劑量每次mg,每天2次,連服3天。驅鉤蟲的治癒率,因製品微粒大小而不同,微粒越小,療效越好,最高治癒率可達99%。一般蟲卵陰轉率為65%~90%。儘量不用於2歲以下嬰兒。近年來每次用200mg,1天2次,連服3~4天,蟲卵陰轉率為95%~100%。國內上海寄生蟲病研究所等8個單位聯合觀察,連服4天,陰轉率為98.8%,提出延長療程可提高療效。

鉤蟲病的治療相關文章
鉤蟲病是由於鉤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因其主要症狀為好食易飢,倦怠乏力,膚色萎黃,面足浮腫,故中醫文獻把鉤蟲病稱為黃腫病、疳黃、黃胖、饕餮黃等。四川及浙江民間又稱為懶黃病、粑黃病、桑葉黃等。鉤蟲病的流行相當廣泛,在我國南方各省較為多見。鉤蟲病除藥物治療外,還應給予富於營養、易於消化的食物,以促進氣血的生長及脾胃功能的恢復。病情嚴重的患者應適當休息。 鉤蟲病飲食方法(以下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
發布於 2024-01-15 18:53
0評論
鉤蟲病的症狀主要由鉤蚴及成蟲所致,但成蟲所致的症狀更為長久和嚴重。鉤蚴侵入處的皮膚感到奇癢和燒灼,繼而出現小出血點、丘疹或小皰疹,俗稱“糞觸塊”、“糞毒”、“糞疙瘩”。隨鉤蚴在人體內的移行,受感染後的3-5日,常出現喉癢、咳嗽,重者甚至劇烈乾咳或哮喘發作。 一、幼蟲所致的症狀表現如下: ⑴鉤蚴性皮炎:是鉤蟲感染者最常見的早期臨床症狀。當絲狀蚴侵入皮膚後數分鐘,皮膚可發生燒灼、針刺樣或奇癢等感覺,
發布於 2025-01-09 06:31
0評論
1.皮膚鉤蚴移行症(cutaneouslarvamigrans,CLM) (1)鉤蚴皮炎(糞毒、糞疙瘩、肥水疙瘩、肥水瘡):鉤蚴(以美洲鉤蟲為主)侵入處,可在20~60min內出現瘙癢、水腫、紅斑,繼而形成丘疹,尤以足趾間,足底、手背及指間最為常見。1~2天內轉為水皰。一般於1周後自行消失。如搔破,易繼發細菌感染,癒合延遲。 (2)鉤蚴肺炎:鉤蚴移行過肺,可致肺部點狀出血及炎症反應。一般在感染後
發布於 2025-01-09 08:48
0評論
鉤蟲病的傳染源是鉤蟲病患者和感染者,鉤蟲感染在我國分佈極廣。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適當溫、溼度的土壤中孵化。約1周左右經桿狀蚴發育成具有感染力的絲狀蚴,絲狀蚴接觸人體即鑽入皮膚,隨血液流經右心到肺,穿透肺泡毛細血管後循支氣管、氣管而達咽喉部,然後被吞入胃,構成鉤蚴移行症。鉤蚴主要在空腸,少數在十二指腸及迴腸中上段內發育為成蟲。自絲狀蚴侵入皮膚至成蟲在腸內產卵約需50天,成蟲的壽命可達5-7年,但
發布於 2025-01-09 06:51
0評論
概述 鉤蟲病可導致人貧血、營養不良、胃腸功能失調,勞動力下降。輕者可無症狀,稱鉤蟲感染,嚴重貧血者可導致心功能不全,兒童營養不良、發育障礙等。 步驟/方法: 1、 寄生於人體的鉤蟲主要有十二指腸鉤蟲和美洲鉤蟲,雌蟲較粗長,雄蟲細短,尾部有交合傘。 2、 傳染源為鉤蟲感染者與鉤蟲病者,尤其是鉤蟲病患者糞便排出的蟲卵。任何年齡與性別均可感染,但以青壯年農民感染率為高,感染者大多數為菜農、桑民、
發布於 2023-03-13 21:42
0評論
1,大蒜檳榔液: [原料]大蒜30g,仙鶴草、檳榔、苦楝樹根皮各6~9g。 [製法]把上述各味洗淨同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煎煮。 [功效]有殺鉤蟲的功效。用於鉤蟲病。 [服法]空腹服用,1次/d至痊癒為止。 2,南瓜子鶴湯: [原料]南瓜子仁60g,仙鶴草25g。 [製法]將南瓜子與仙鶴草同放入沙鍋內煎熬15分鐘左右即可。 [功效]殺鉤蟲,去蟲卵。用於鉤蟲病。 [服法]1次/d,直至痊癒為至。
發布於 2025-01-09 09:02
0評論
中醫治療鉤蟲病首選貫眾湯,藥用貫眾、苦楝根皮、土荊芥、紫蘇、檳榔等。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天。如鉤蟲病,兼有黃胖溼腫的,可用大溫中丸,藥用針砂、香附、地骨皮、白芍、厚朴、蒼朮、山楂、陳皮、白朮、茯苓、苦參、甘草,研末,水泛為丸。每服3~6克,每日1~2次,連服1~2月,有健脾消腫、化溼清熱作用。 鉤蟲病患兒症狀輕重與腸道內鉤蟲的數量有關,最突出的症狀是失血性貧血。因為鉤蟲以吸食腸壁血液為生,而
發布於 2025-01-09 06:45
0評論
(1)鉤蚴性皮炎的治療:由於鉤蚴進入皮膚後24h內大部分尚停留在局部,故採用物理、化學等措施治療鉤蚴所致的皮炎,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其方法較多,常用者如下: ①局部藥物塗擦法:可酌情選用以下藥物:2%~4%碘酒,5%噻苯達唑軟膏,3%水楊酸乙醇,氧化鋅軟膏及左旋咪唑塗膚劑等。均有止癢、消腫及殺滅皮內鉤蚴的作用。 ②皮膚透熱療法:包括熱浸、熱敷和熱燻三種方法。 A.熱浸法:用53℃熱水間歇浸
發布於 2025-01-09 08:55
0評論
鉤蟲感染(95%): 主要是十二指腸鉤口線蟲或美洲鉤口線蟲兩種鉤蟲,主要導致皮膚、小腸和肺發生病變。 皮炎:鉤蚴性皮炎可見局部血管擴張、出血、血清滲出。在真皮內有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浸潤,在結締組織、淋巴管和血管內有時可見到幼蟲。 小腸:鉤蟲成蟲以口囊吸附在小腸粘膜絨毛上,造成多數出血點及小潰瘍。常見者為散在、直徑3~5mm的淺層出血或糜爛,其次為大塊深及粘膜下層甚至
發布於 2025-01-09 09:08
0評論
鉤蟲病是由鉤蟲寄生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 1.幼蟲的致病作用 幼蟲侵入人體皮膚可引起鉤蚴性皮炎,局部皮膚可出現小的紅色丘疹。 2.成蟲引起的損害 鉤蟲成蟲以口囊吸附在小腸黏膜絨毛上,以攝取黏膜上皮及血液為食。成蟲經常更換吸附部位,並分泌抗凝血物質,故被鉤蟲吸附的黏膜不斷滲血,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漿蛋白丟失。
發布於 2024-01-15 19:0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