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鉤蟲病首選貫眾湯,藥用貫眾、苦楝根皮、土荊芥、紫蘇、檳榔等。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天。如鉤蟲病,兼有黃胖溼腫的,可用大溫中丸,藥用針砂、香附、地骨皮、白芍、厚朴、蒼朮、山楂、陳皮、白朮、茯苓、苦參、甘草,研末,水泛為丸。每服3~6克,每日1~2次,連服1~2月,有健脾消腫、化溼清熱作用。
鉤蟲病患兒症狀輕重與腸道內鉤蟲的數量有關,最突出的症狀是失血性貧血。因為鉤蟲以吸食腸壁血液為生,而且分泌一種抗凝物質使吸食部位不斷失血。鉤蟲還有一種習慣,喜歡更換居住地方,所以腸道失血灶很多。如果腸道有數百條,或數千條鉤蟲寄生,每天腸道失血量極大,所以患病多年的小兒都有嚴重的貧血。表現為營養狀況差,頭暈,眼花,面色蒼黃,皮膚乾枯,食慾低下,嚴重患兒併發貧血性心臟病。鉤蟲病患兒多數有異食癖,喜歡吃煤渣、牆皮、生米等,這種異食往往比蛔蟲病更為嚴重。絲狀蚴進入皮膚的地方有燒灼和瘙癢感,面部皮膚有貧血性斑點、水皰等皮膚改變。
絲狀蚴在肺內移行時可有咳嗽、咳痰、咯血或哮喘。肺部症狀多在感染後3~15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