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出自《本草綱目》:蠶繭,方書多用,而諸家本草並不言及,誠缺文也。近世用治癰疽代針,用一
枚即出一頭,二枚即出二頭。煮湯治消渴,古方甚稱之。丹溪朱氏言此物能瀉膀胱中相火,引清氣上朝於口,故能止渴也。【藥理作用】蠶蛾的繭有擬膽鹼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處理過的蠶繭的90%乙醇提取物對麻醉貓的血壓、離體豚鼠迴腸及家兔十二指腸上均呈現膽鹼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標本上,對橫紋肌無作用。【炮製】將蠶繭剪開,去盡內部雜質。或置罐內,煅存性用。
【生藥材鑑定】性狀鑑別,蠶繭長橢圓形或中間稍縊縮,長3-4cm,直徑1.7-2.1cm。表面白色 或淡黃色,有不規則皺紋,並有附著的蠶絲,整形絨毛狀。其內壁的絲很有規律。體輕而韌,不易撕裂。微有腥氣,味淡。
【功效分類】止血藥【性味】《綱目》:甘,溫,無毒。
蠶繭藥用
【功用主治】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瘡,癰腫。《綱目》:燒灰酒服,治癰腫無頭,次日即破;又療諸疳瘡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飲,止消渴,反胃,除蛔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