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比較成熟,已治療超過萬餘例患者。因為需要截骨治療,復發可能性小,臨床癒合恢復期月2-3月左右。其他情況參閱下方說明:
拇外翻是臨床上常見足病。我國發病率約10-20%,在我國近1億病人,95%集中在女性,本病除畸形外,常合併有拇囊炎疼痛、錘狀趾、足底胼胝體疼痛等症狀。,隨著我國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發展,此類病人的治療意願在不斷增強,將成為新的一個現代化疾病。拇外翻是臨床的常見病,發病率很高,特別是女性,在國外有些國家可高達50%,我國近年來穿高跟鞋的女性增多,其發病率呈上升的趨勢。許多病人長期受到拇外翻疾病的困擾,不能參加社交活動,甚至行走也出現困難,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有的病人由於美觀的原因,甚至出現自卑感。但在拇外翻得到治療後,患者重新能夠活躍在社交場所了。小切口手法治療拇外翻是一種簡便、高效、安全的微創治療方法,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保護勞動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甚麼是拇趾外翻?
拇外翻是指拇趾向外撇,而拇趾的跟部又向內移,使得前腳象個三角形的“大蛇頭” ,這就是拇外翻(北京俗稱“腳觚拐”)。大拇趾外撇嚴重者可以位於第二、三腳趾的下面,將第二、三腳趾頂起來,日久可形成錘狀趾。大拇趾跟部(實際上是第一蹠骨)內移後,使得該處突起,容易與鞋形成磨擦,天長日久,該處皮膚和皮下組織增厚、紅腫,滑囊形成,而產生拇囊炎。引起疼痛,甚至局部潰爛壞死造成感染,拇外翻病人因為前足生物力學異常,很多合併有足底部胼胝(硬繭子或“雞眼”) ,走路引起疼痛,給工作、生活帶來痛苦和不便,而且也影響外形美觀。
二、拇外翻是怎麼發生的?
這種病是怎樣發生的呢?首先有先天性遺傳,據我們研究統計,有80%的患者有遺傳因素且多數為母系遺傳。後天因素有不適當的負重、站立行走過久、外傷、穿用鞋幫較硬的尖頭鞋、高跟鞋等原因,使行路時足前方受力,拇趾擠向外側,促進和加重拇外翻的發生。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常因關節破壞形成半脫位,呈拇外翻畸形。
三、拇外翻的臨床表現是甚麼?
多見於成年人,有遺傳因素者,在青少年時期即可發生,中、老年後由於足肌肌力減弱,拇外翻常可加重,且女性多於男性,國外發病率高於國內,我國北方地區發病率高於南方,這與穿高跟鞋與尖頭鞋的習慣有關。近代由於西方鞋文化的侵入,我國中、老年的女性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拇外翻通常由患者自己發現,其症狀最多為拇囊炎疼痛。正常人的拇趾長軸與蹠骨長軸形成尖角,這個夾角約15°。第一、二蹠骨間也有9°以內的內翻,如果拇趾傾斜超過如上角度,且合併有拇囊炎疼痛,才可診斷為拇外翻。疼痛是主要症狀,也是治療的主要依據,疼痛主要來自第一蹠骨頭內側,步行時疼痛加劇。有些患者二、三蹠骨頭蹠面的胼胝疼痛,值得注意的是畸形與疼痛不成正比,有的畸形很明顯,但痛感並不十分明顯。再者,第二、三趾錘狀趾及其胼胝痛,也是重要體徵。
四、拇外翻是如何進行治療呢?
手術治療拇外翻仍是目前治療本病的一種主要手段,其手術方法有200多種,可歸納為五類:第一類:截骨術(伴與不伴軟組織的鬆解術)。其優良率在76%-93%之間並有截骨處遲延癒合及骨不連的報道,國內報道優良率達84%。但上述手術均要大切口開放截骨,需用內固定或/和石膏外固定,術後病人需臥床,不能下地活動3 ~4周左右,且手術操作較複雜,軟組織損傷較大,病人恢復慢。第二類,骨突切除術(伴與不伴軟組織手術)。目前較為運用廣泛是McBride手術,臨床所見術後復發病例時有發生。另外因切斷拇內收肌,造成新的肌力平衡失調,術後可形成拇內翻畸形。第三類,關節融合術,一般用於年齡較大、嚴重拇外翻,但術後蹠趾關節功能喪失,約10%病人發生趾間關節疼痛性關節炎,內固定物引起骨感染。第四類,蹠趾關節形成術,嚴重拇外翻合併有蹠趾關節骨性關節炎者已逐漸淘汰關節融合術和蹠趾關節成形術,取而代之是足部的硅橡膠人工假體運用。第五類:單純軟組織手術,單純軟組織手術療效果欠佳,術後複發率高,運用不廣泛。第六類,人工關節置換術。
綜上所述,國內外目前對拇外翻治療主要運用大切口,術中術後均應採用內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恢復慢,術中對前足的軟組織損傷大,術後使足的負重受到影響,造成很多的合併症,其方法雖然有200餘種,但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研究出一種術式簡便、矯形滿意、畸形不復發、術後少痛、不做內固定、術後能下地活動、恢復快、合併症少的新方法,將是本病治療的趨勢。
五、小切口治療拇外翻是怎麼回事?
拇外翻的治療是矯形外科界尚未解決的問題。醫學界認為:拇外翻手術方法越複雜,療效越差。拇外翻的手術方法應越簡單越好。
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科醫院、望京醫院主任醫師溫建民教授主持的足踝外科研究室創立了一種小切口手法治療拇外翻的新方法。該方法與傳統方法相比,具有損傷小、切口小、不縫針、不打石膏、不打鋼針、癒合快、痛苦少、術後能下地活動的中西醫結合方法,已治癒10000多例患者,其有效率達98.5%,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小切口因為損傷小,深受病人歡迎。
六、小切口手術前需要作哪些準備呢?
首先,拇外翻手術同其他手術一樣,需要常規的術前準備,如必要的化驗檢查、X光片、心電圖等,以便明確有無手術的禁忌症。禁忌症為:①嚴重糖尿病病人;②急性感染性疾病病人;③嚴重類風溼性關節炎;④拇蹠趾關節融合;⑤嚴重的神經損傷。
此外,由於足部經常處於陰髒環境,細菌、黴菌易在此處生存。因此,我們根據足部的特點,採用清熱解毒的中藥足外洗一號術前外洗(外洗足部3天,2次/天,1次/半小時),特別是有腳氣感染者尤為重要,進一步降低術後感染率。無腳氣者使足部處於術前最佳的皮膚狀態,以避免術後感染的發生。
主管醫生還會詳細詢問您的病史,對您進行專科檢查,檢查拇趾關節活動度及有無胼胝體等,並對足部拍攝普通相,留取足印,進行足底生物力學測試以及其他相關檢測等。
七、小切口具體手術過程是如何進行的呢?
簡單地說,就是磨去拇趾跟部的“大觚拐”,截斷第一蹠骨,通過手法糾正畸形。具體步驟如下。
1、常規消毒術野,麻醉採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此時,您會感覺有些疼痛,這也是這個手術最不舒服的時候。
2、用小圓刀在第一趾骨近端內側切開皮膚直達趾骨。
3、用足外科小骨膜起子從遠端向近端在拇囊和內側蹠骨頭之間分離。用削磨鑽磨去骨贅,足外科小骨銼銼平蹠骨頭內側,不使其有稜角。
4、在蹠骨頭基底內側切開皮膚直達骨膜,在蹠骨頭基底固由內向外作一立體斜形截斷蹠骨頭,截骨完畢用生理鹽水沖洗術野骨屑。
5、中醫手法整復畸形,採用牽、接、按、摩、推、拿等手法。
具體操作:術者一手縱向牽引拇趾遠端,另一手拇趾由內向外推開截斷的蹠骨頭,並與骨幹錯開約一骨皮質並整復蹠骨頭,使不向背側及蹠側移位,理順屈伸肌腱及其他軟組織。
6、用繃帶和膠布將拇趾固定於內翻位。
手術切口長度不超過1cm,切口不用縫合,術中最好有X線,電視監視,術後攝片,如拇外翻嚴重者可作用小切口切斷拇內收肌,但對於中度拇外翻者不主張切拇內收肌,我們認為盲目切斷拇內收肌,可引起足部內在肌失去平衡,影響足部功能,對拇長伸肌過緊者可小切口延長拇長伸肌,對有錘狀趾或胼胝重者,可作趾間關節成形術或蹠骨頭抬高術,對錘狀趾胼胝不嚴重者,只糾正拇外翻,相當一部分病人拇外翻糾正後,錘狀趾及胼胝也可改善或消失。
八、合併錘狀趾、足底胼胝疼痛怎麼辦?
拇外翻病人特別是中、重度者,由於拇趾向外翻,擠壓其他趾,將二、三趾抬起(尤其是二趾),與拇趾重疊,使蹠趾關節過伸,近端趾間關節屈曲,成為錘狀趾,趾關節背側受鞋面的摩擦、擠壓,產生胼胝體疼痛,一般說拇外翻角超過35°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錘狀趾畸形,由於第二蹠趾半脫位,而蹠骨頭被壓下垂,使該蹠骨頭先於其它蹠骨頭接觸地面,加之第二、三蹠骨幹由於蹠楔關節所限,背伸活動能力要少於四、五蹠骨幹,更增加了第二蹠骨頭的負重,形成了該蹠骨頭下的疼痛性胼胝。
錘狀趾是拇外翻併發畸形,並以二、三趾為多。我們在治療嚴重拇外翻合併錘狀趾畸形也用小切口作趾間關節的成形術,並根據病人的症狀相應地施行二、三、四蹠骨頭下截骨抬高術。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很多合併輕度錘狀趾的病人,術後經過鍛鍊,錘狀趾及胼胝體均可消失。這提示可能與術後重建肌力平衡有關。所以術後功能鍛鍊是很重要的。
九、術後可能發生的情況和需要注意的事項:
手術後可能會遇到的情況:
1、腫脹:手術後您的足部會有不同程度的腫脹,可以通過限制足的活動和墊高足來減少腫脹。由於足遠離身體中心部位,足部手術後腫脹的時間比其它部位的手術要長一些。因此,我們術後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藥物減輕縮短腫脹時間。
2、疼痛:手術後一般傷口會有疼痛,尤其是在術後頭1-2天,少數人會感到疼痛較重。此時,可服用止痛藥物。如果您對任何止痛藥過敏,請及時告訴醫生。如果出院後,傷口仍然疼痛較重,您應該去看醫生,以排除傷口感染的可能。
3、出血:有時,你將會注意到傷口有少量血從繃帶滲出。請不要慌張,這在術後經常發生。中醫有句“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血液持續滲出或將衣服浸溼,醫生會酌情處理。出院回到家後,應該休息。可以坐在椅子或床上,並使足部墊高。足的位置應高於心臟的水平。用幾個枕頭墊高足對減輕足部腫脹是有幫助的。
偶爾繃帶會過緊,使得患足淤血或缺血,嚴重的造成足趾缺血壞死。如出現患足青紫或蒼白,疼痛劇烈,請及時請醫生處理。在洗澡時不要弄溼繃帶,您可以選擇擦浴,也可以在淋浴時用塑料袋包住腳。如果不慎將繃帶弄溼,請及時更換繃帶。您也不要輕易移動傷口敷料,以免造成傷口感染。
術後穿我科監製的特製前開口軟鞋幫矯形鞋,術後頭兩週的活動量以室內活動,生活自理為宜,儘量不要做不必要的行走。兩週後可增加活動量,術後六週左右一般截骨癒合,去繃帶固定,穿較寬鬆鞋,多數患者半年後可穿正常鞋,術後包紮固定和換藥很重要,要由有經驗的醫生複診,一般術後3-6天打開切口換藥,如切口癒合,可每隔兩週包紮固定一次,直至截骨癒合,一般5-6周左右。術後2、4、6、12周、半年、一年,需要拍X光片瞭解術後恢復的情況,一年後還要進行足底力學測試瞭解術後足底壓力的改變情況。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截骨堅強癒合一般需要一兩年,足部生物力學的改變一般也需要同樣的時間,決定您是否可進行長時間的負重活動。而且足部生物力學還能提供足部其他疾病的信息。
術後到截骨臨床癒合前採用活血化瘀、補氣、補血、補腎的中藥,以促進骨折的癒合,六週去繃帶後用活血化瘀消腫的中藥足外洗二號外洗(2次/天,1次/半小時,使用時間根據足部腫脹疼痛時間而定),促進血運,使軟組織、關節的到更快的恢復。術後採用活血化瘀、壯骨補腎的中藥內服,以促進骨折癒合。拆繃帶後,用活血化瘀消腫的中藥外洗,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足部功能的恢復。
十、術後怎樣練功?
術後功能鍛鍊對於拇外翻術後的恢復是極其重要的。一般說來,術後當天由於局部血管的損傷,不宜開始鍛鍊。24小時後,可以進行拇趾和踝關節的鍛鍊。一方面促進截骨端的癒合,另一方面避免術後的粘連引起的功能障礙。
另外,大部分有胼胝體的患者在小切口術後胼胝體獲得改善獲或無明顯變化,但有小部分患者患者出現胼胝體情況加重及足掌部疼痛,這主要是因為足部的特殊情況所決定的。因為胼胝體的形成與病人的年齡、體重、職業、身體素質、以及踝關節、中足後足的情況等有很大的關係,這些情況都能直接影響足部的內在穩定性。再有矯形手術使得足部解剖結構發生了改變,恢復較慢,患者也需要一定的恢復適應期。對於術後胼胝體不能改善的患者,患者可以進行足部肌肉的功能鍛鍊,如踝關節屈伸旋轉、足趾向足掌部會聚、踩球或沙地、足跟走路等加強足部的內外肌,可獲得良好的療效。對於足掌部疼痛的患者,還可使用特製的蹠骨墊,再配合功能鍛鍊,效果更加明顯。對於特別嚴重的患者,可實行蹠骨頭截骨抬高術。
十一、小切口方法治療拇外翻療效如何,會復發嗎?
小切口手法治療拇外翻的新方法的療效是顯著的。我們曾對93~97年間的535例手術患者進行了隨訪,它的複發率是極低的,不足千分之一。因此,受到患者的普遍好評。同時也治癒不少中央領導及家屬,不少國外患者也不遠萬里來中國治療。許多在外院進行拇外翻手術術後復發的患者也紛紛而至。為此,我科對小切口方法治療拇外翻術後復發畸形進行了研究。一般說來,除Keller術式以外的其他拇外翻術後復發畸形都可以用小切口方法進行翻修。
十二、拇外翻如何預防?
拇外翻的預防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早期或輕度的拇外翻病人,可以使用拇外翻矯正帶,有助於減輕症狀。此外,對於術後病人或輕度拇外翻者在選用鞋時以鞋頭平寬的為好,鞋跟不宜太高,對於早期病變者,疼痛較輕,可採用非手術療法,包括按摩、搬動拇趾向足內側、在沙土地赤足行走、鍛練足肌、熱敷和休息等,在兩側第一趾套橡皮帶作左右相反方向的牽引動作,每天4次,每次5-10分鐘。或將橡皮條套在所有足趾上,足趾做分離動作如果病人同時患有胼胝體、扁平足或跟痛症等疾病,還可同時使用蹠骨墊、平足墊或跟骨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