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屬於缺硒地區。中國是一個缺硒大國,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疾病與環境因素圖集》揭示,從東北三省起斜穿至雲貴高原,佔中國國土面積的72%地區存在一條低硒地帶,其中30%為嚴重缺硒地區,糧食等天然食物硒含量較低。華北、東北、西北等大中城市都屬於缺硒地區。
中國二十二個省市的部分地區,約七億人生活在低硒地區。大部分地區食物中硒含量在0.02mg/kg以下,東南沿海是中國富硒地區,也只有0.10mg/kg,是聯合國衛生組織規定的最低限。中國人群食物中尚達不到每天每人40微克以上的標準補硒水平,尤其是缺硒地區人群,更難從食物中達到補硒的目的。
中國科學家接連對中國1094個縣市(約佔全國一半)的土壤樣品的硒含量進行了測定,測定結果顯示:中國是個缺硒的國家。達到國際公佈的正常臨界值0.1 mg/kg 的縣只有1/3,即中國2/3地區屬缺硒地區。其中含量≤0.02 mg/kg 的佔29%,為嚴重缺硒地區。
營養學專家經過反覆實驗得出,人體中血硒的含量標準值為0.10 mg/kg,低於此值就會發生缺硒症。而中國有29%地區人均含硒量在0.02mg/kg以下,定為極度缺硒地區,有43%的地區人體含硒值在0.03-0.04mg/kg之間,為缺硒地區,換而言之,中國有72%的地區共15個省區受到缺硒的威脅。聯合國組織(FAO/WHO/IEA)制定了人體日常膳食供給量中應有400微克硒,而北京市民人均每日硒攝入量僅為60微克。東北大部分地區人均每日硒攝入量僅有10微克,是心臟病、克山病、大骨節病的高發區。
中國大部分地區人均每日硒攝入量僅在50-250微克之間。中國2/3的人口嚴重缺硒,表現在硒攝入量嚴重不足。
中國居民普遍習慣以食用植物性食物為主。中國糧食主要種植地東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均為低硒地區,其糧食產量佔全國的70%,從而造成全國性缺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