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藥茶同源之品,《神農本草經》中歸列為“中品”,謂其:“氣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熱出汗。”關於其歸經各書目所述不一,多載為手太陰經、手足陽明經。
對於其功效主治,《本草求真》曰:“清肺瀉胃,涼血燥溼,去風明目,《聖濟錄》治吐血不止,晚桑葉焙研,涼茶服三錢,只一服止,後用補肝肺藥。”《得配本草》謂其:“清西方之燥,瀉東方之實。”五行之中,東方為肝木,西方為肺金,則可知其具清肺潤燥、清肝瀉火之效。《新編中藥志》對其功效總結為:“有散風清熱、清肺潤燥、涼血明目功能。”由此可見,桑葉功可疏風清熱、清肺潤燥、涼血止血、祛風明目、清肝瀉火,用治風熱外感、肺熱燥咳、咯血吐血等。
古方之桑菊飲、桑杏湯乃桑葉之代表方劑。
桑菊飲是用治外感風熱之名方,共藥八位,以桑葉、菊花為君,具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效,用治外感風熱犯肺而至咳嗽之證。桑葉於方中不僅具疏風清熱之力,尚可清肺潤燥止咳,不可少矣!現代用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等。
桑杏湯出於《溫病條辨》,共藥桑葉、杏仁、浙貝母、沙參、梔皮、豆豉、梨皮七位,功可清肺潤燥、潤肺止咳,用治肺燥咳嗽第一方。桑葉為其君藥,外可疏風清熱,內可潤肺止咳,再配以滋陰清熱、疏風清熱之品,輔以助其潤燥止咳之效。現代用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擴張等肺燥咳嗽之證。
現代醫學對桑葉主要成分及藥理作用進行了較為細緻的研究,在其主要成分中,水分佔75%,幹物質佔25%。其藥理作用物質基礎主要包括黃酮類(蘆丁、異槲皮素比例較高)、多糖類(桑葉多糖)、脂類(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生物鹼類、揮發油、綠原酸及植物甾醇等。研究發現其藥理作用廣泛,包括抗菌抗病毒、鎮咳、降“三高”、抗衰老、抗腫瘤等。
1、降“三高” 降“三高”即是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以此即可說明為何桑葉可稱為藥茶同源之品。桑葉中的槲皮素、芸香苷等可以擴張冠脈及改善心臟前後負荷,降低血壓。其內含有的植物甾醇、黃酮類物質可以抑制腸道內膽固醇的吸收,從而降低血脂含量,並且在其作用過程中改善血液粘稠度、改善心腦血管脂質沉積,從而改善高脂血症及其一系列的併發症。《本草備要》中記載:“代茶止消渴。”現代研究證實現今之糖尿病與古代的消渴相對應,桑葉代茶止消渴在古代早已有記載。現代研究證實桑葉降血糖效果明顯,其作用機制分別從抑制腸道內糖類吸收以及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糖類物質利用,從而穩定血糖,達到降糖目的。
2、抗炎、抑菌及鎮咳 桑葉水提物對革蘭氏陽性菌及陰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並且其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夠有效減輕炎性水腫及滲出,尤其是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的炎性水腫;並且發現其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鎮咳療效,但具體機制及藥理基礎尚未明瞭。綜合其抗炎、抑菌及鎮咳的作用,與其疏風清熱、潤肺止咳之效相合。
3、抗衰老 桑葉中的槲皮素及酚類物質具有顯著的對抗氧自由基及超氧陰離子的作用,並且還可以減輕脂褐質的堆積,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4、其他 桑葉還有抗腫瘤、促進潰瘍癒合、抗絲蟲病等等多種功效,在此暫不一一細述。
桑葉具有如此多的優點,那麼甚麼人適合服用桑葉呢?以甚麼方式服用最好呢?首先,桑葉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中品,即表示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服用,針對目前人們的生活、工作習慣,首先應該指出,以下幾類人群應儘量避免服用桑葉:
1、脾胃虛寒之人。桑葉性味苦甘寒,脾胃虛寒之人服之不僅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可能會加重原有疾病。脾胃虛寒之人主要表現為胃脘時痛,多呈隱痛,喜暖喜按,飲食及飲水反面喜暖惡寒,或時見下利清谷,不耐辛辣等食物等。
2、妊娠或哺乳產婦等。暫尚未有數據及研究表明桑葉對於妊娠及哺乳產婦具有如何的不良影響,但《本經》述其有小毒,故不應輕易將其用於妊娠產婦等。
3、桑葉及其提取物過敏者。
除以上三類人群,其他人可結合氣候變化及自身體質狀況適量服用。桑葉為藥茶同源之品,平時可以代茶飲,這樣既方便又安全。
1、成品桑葉茶 隨著經濟及保健行業的不斷髮展,現在已可見多種桑葉茶類保健品,其成分多以桑葉單品為主,有部分產品含有其他類別物質。在質量保證的情況下,均可選擇。
2、自制桑葉茶 夏季將去,秋風漸至,肺為較髒,秋燥易傷肺金,於夏秋交際之時服用以桑葉為主的藥茶,自可疏風散熱,清肺潤燥,安度一秋。自制桑葉茶:桑葉、菊花、麥冬、枸杞、生山楂各取適量,代茶飲。功可疏風清熱、潤肺止咳、補益肺脾、消食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