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體,順應四時之氣的變化,是中醫養生的原則。
秋季的氣候特點:風速加快,溼度下降,初秋炎熱,深秋寒涼,晝夜溫差大。這些都會對我們造成一定的影響。秋季溫度降低,會減少鼻粘膜的分泌,鼻腔內的粘膜有殺滅空氣中細菌的作用,鼻粘膜減少後,有更多的細菌會進入體內。另外秋季空氣溼度下降,空氣往往乾燥。人體最適宜的相對溼度為:45%—60%,而秋季空氣溼度往往低於40%,乾燥的空氣會加速人體內水分的流失,鼻腔內的粘膜更容易被蒸發,同樣會使細菌更易侵入人體。其次秋季的氣候還有利於部分細菌的繁殖,秋季空氣的溼度下降,氣候適宜某些病毒的生長繁殖,如腸道病毒類、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引起某些疾病的流行。最後,秋季的風速加大使得空氣中的過敏媒介加速傳播,比如秋季哮喘的人很多,因為空氣中的大量花粉、粉塵等會引發過敏,導致哮喘發作。
古人對秋季的氣候和對人體的影響有著非常深入獨到的見解。《景嶽全書》說:“若秋令太過,金氣盛而風從之,則肺先受病”。中醫認為燥氣是秋天的主氣,燥氣與溼氣是相對而言的,它們代表空氣中水分多少的兩個極端,燥形容了缺少水分的一種乾燥的狀態。《醫門法律》雲:“燥之與溼,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氣也;溼者,地之氣也。水流溼,火就燥,各從其類,此勝彼負,兩不相謀。”秋季溫度下降,風速加大,空氣中缺乏水分,因而出現秋涼而勁急乾燥的氣候。大家可以自己體會一下,夏天,天兒正熱呢,我們身體的孔竅開洩,汗液蒸發,到了秋天,涼風來襲,我們的身體立刻就知道了,於是汗液立刻就收了,津液往裡面走,就不往外發洩了,往往汗液減少而小便增多,可是,如果收斂得太厲害了,就讓我們的體表感覺乾燥,具體的感覺是鼻孔乾燥,嗓子乾燥,皮膚乾燥等。所以秋季容易燥。但凡秋季久晴不雨,氣候乾燥,則易發燥病。
秋季高發的疾病主要有幾類,首先就是呼吸系統疾病,秋季感冒、哮喘、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明顯提升。有個有趣的現象,呼吸科的門診人數,和季節有直接的聯繫。夏季呼吸科的大夫相對輕鬆些,我們醫院的呼吸科,夏季平均每天有200人來看病。而到了秋季,看病的患者增加至300人,等到了冬季就是我們最忙的時候,每天約有400人來看病。所以說呼吸系統疾病和季節的變化是密切先關的。除此之外,秋季還是消化系統疾病、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等病高發的季節。
秋季咳嗽高發還是跟空氣乾燥導致的。人體有五臟六腑,燥邪傷人,最先侵犯我們的肺。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不能離開津液的滋潤,如呼吸道會不停的分泌粘液,消化道也有唾液、胃液、腸液的滋潤,皮膚不斷的分泌汗液和皮脂,甚至生殖系統也要不停的分泌潤滑液,這些津液不僅起到了潤滑,滋養的作用,還承擔了一部分免疫的功能。燥邪的最大特點就是傷津耗液,會損傷人體的這些津液,可以說如果津液虧虛,會影響到人體的每一個臟腑組織。
燥邪產生的原因有兩種,前面講過風和熱可以加速水分的流失,而寒冷能凝結水分,使空氣中水分減少,所以產生燥邪的原因也分兩種。中醫認為燥邪是分寒熱的,秋季有夏季火熱之餘氣存在,感之是為溫燥;又有近冬之寒氣,感之則為涼燥。溫燥,主要出現在農曆8.15之前,它產生主要是因為風和熱加速了空氣中水分的流失,而涼燥產生的原因則並不相同。中醫講“燥為次寒”說的就是涼燥,它雖然是一種燥,但是它有寒性,侵犯人體時能夠影響肺輸布水液的功能,從而引起一系列乾燥的表現。
溫燥的常見症狀:燥熱、頭痛、口乾咽燥、咽喉癢痛、聲音嘶啞、乾咳頻繁。
涼燥的常見症狀:乾咳無痰或痰稀而少(一見涼就加重)、無汗、輕微惡寒、口乾咽燥、舌質淡不紅。
針對不同性質的燥邪,解決辦法也不一樣。《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燥者潤之。”對付燥邪總的原則是以潤為主。
針對溫燥,有一種比較可行的預防方法,就是吃梨。梨性甘寒,甘潤能養陰,寒可清燥熱,具有潤肺祛燥的功效。但是應用方法上有幾點要注意。《本草衍義》:“梨,多食則動脾,少則不及病,用梨之意,須當斟酌,惟病酒煩渴人,食之甚佳,終不能卻疾。”這段話是講,梨性甘寒,中焦虛寒者多吃易傷脾胃,火熱燥邪太甚者僅服用少量則不足以剋制病邪。唯有平素喜歡飲酒,內有燥熱,心煩口渴的人最適合食用,但僅作為保健養生的方法,如果不經藥物治療,還是很難治好疾病的。所以脾虛便溏、慢性腸炎、胃寒病、寒痰咳嗽或外感風寒咳嗽以及糖尿病患者忌食。婦女生產之後亦忌食生梨。女子有經來潮期間以及寒性痛經者忌食生梨。對於溫燥咳嗽,梨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
針對涼燥,古人創制了一個經典方劑,叫做杏蘇散,我們可以從中簡化為一個食療保健預防涼燥的小方:杏仁紫蘇茶。製作方法也很簡單:苦杏仁6g打碎,泡水煎煮5分鐘,在水開了以後,放入一把蘇葉,大約6g,泡個十分鐘,代茶飲。杏仁主要的功效是肅肺止咳,同時有潤肺的功能,而蘇葉則有開宣肺氣、發散表寒的作用。兩樣藥物加起來,正好有散寒和潤燥的功效,能夠較好的預防涼燥,甚至解決一些涼燥初起的症狀。
秋季,在生活保健方面還有幾點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在乾燥的季節,每天洗澡很容易破壞正常的皮膚結構。人的皮膚最外面是角質層,自動脫落的角質層和皮膚汗液混合的皮垢不會很多,適當洗掉這部分,對皮膚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如果洗澡過勤,將角質層傷害,其保護皮膚的作用就會失去,皮膚細胞內的水分更容易蒸發掉,皮膚就會更加乾燥。所以,進入秋季,一定要改變夏季的洗澡習慣,每週1-2次為宜,具體根據自己皮膚皮脂分泌程度決定。洗澡時不宜頻繁使用清潔用品,尤其是鹼性大的化學清潔劑,洗完後適當塗抹潤膚乳液。
秋季很多人會覺得嘴幹、咽乾、眼睛幹癢、皮膚乾燥,加溼器往往是大家的首選用具。加溼器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空氣中的溼度,使我們感到更舒服。
但是使用加溼器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使用加溼器不能偷懶,應每天清潔、換水,否則,水中產生的微生物散發到空氣中也會影響健康。
②健康的溼度環境是45%―65%,在這樣的溼度條件下,人體感覺最舒適,各種病菌不易傳播。使用加溼器過於頻繁,會導致空氣溼度過高,當溼度高於65%時會使人體呼吸系統和黏膜產生不適,免疫力下降,從而導致病毒乘虛而入。所以加溼器不能一開開一天,要根據需求決定何時開關。
③不能直接將自來水加入加溼器。因為自來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會對加溼器的蒸發器造成損害,所含的水鹼也會影響其使用壽命。自來水中的氯原子和微生物有可能隨水霧吹入空氣中造成汙染。如果自來水硬度較高,加溼器噴出的水霧中因含有鈣鎂離子,會產生白色粉末,汙染室內空氣。
④有關節炎的患者慎用空氣加溼器,潮溼的空氣會加重關節炎的病情,故一般不建議該類病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