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乙肝大國,而且慢性肝炎尚難治癒,有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因此,公眾談“肝”色變,甚至對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攜帶者心生歧視。瞭解乙肝的傳播途徑,認清形形色色流傳已久的認識誤區,有助於緩解恐懼、消除歧視。
誤區之一:共同進餐傳染乙肝,應該同乙肝感染者分餐。
在常見病毒性肝炎中,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傳染病,需要進行分餐、糞便消毒等消化道隔離。
而乙肝不是消化道傳染病,因此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如同一辦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計算機等辦公用品)、握手、擁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染。流行病學和實驗研究亦未發現這兩種肝炎能經吸血昆蟲(蚊、臭蟲等)傳播。
乙肝是血源傳播性疾病,主要經血(輸血和血製品、破損的皮膚和黏膜)、母嬰及性接觸傳播。
由於對獻血員實施嚴格的乙肝表面抗原篩查,經輸血或血液製品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已較少發生;經破損的皮膚黏膜傳播主要是由於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侵入性診療操作和手術,不安全注射特別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環孔、醫務人員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鬚刀和牙刷等也可傳播。
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圍產期,多為在分娩時接觸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隨著乙肝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應用,母嬰傳播已大為減少。
與乙肝病毒陽性者發生無防護的性接觸,特別是有多個性伴侶者,其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險性增高。
誤區之二: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就會變為慢性乙肝。
人感染乙肝病毒 6個月後仍未被清除者稱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感染時的年齡是影響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圍產期感染者,慢性化的風險高達90%,而嬰幼兒時期(0-5歲)的慢性化率則降至25%―30%,5歲以後的感染者中僅僅5%―10%發展為慢性感染。
因此,只要做好乙肝病毒母嬰傳播阻斷,做好針對嬰幼兒的乙肝疫苗接種,慢性乙型肝炎也是可以控制的。自從2000年,我國將乙肝疫苗納入免費計劃免疫接種程序後,嬰幼兒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國乙型肝炎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5歲以下兒童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僅為1%,已達到歐美國家水平。
誤區之三:乙肝是母親遺傳給孩子的。
乙肝具有家庭聚集現象,一般表現為母親與孩子、兄弟姐妹同時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很多乙肝病人誤以為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甚至不敢結婚生育。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甚麼是遺傳病。遺傳病是由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畸變引起的疾病。遺傳病是指父母從DNA水平上直接導致遺傳缺陷相關的疾病。而傳染病則是一個本來健康的人(或是胎兒),被有傳染性的病原體感染導致的疾病。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乙肝是遺傳病還是傳染病?顯然啊,乙肝不是因為人體DNA出了錯誤,而是因為感染了乙肝病毒所致。我們經常見到母親是乙肝病人,幾個孩子也是,甚至一家三代都是乙肝病人,那麼這是為甚麼呢?我們所常見的乙肝的母嬰傳播,它實際上也是一種血液和體液的傳播,只不過傳播途徑不同。新生兒在產程中會接觸大量母血,這是新生兒乙肝病毒感染,也就是母嬰傳播的最主要的途徑。另外懷孕時,母親子宮面的血管有破損時,如胎盤剝離等等情況,母血滲漏至胎兒血循環也有可能發生宮內感染,其發生幾率小於5%。
由此可見,不論哪種原因的母嬰傳播實際上是母親通過體內途徑將乙肝病毒傳染給了下一代。所以乙肝是傳染病而不是遺傳病,是可以通過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來阻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