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如今白喉這種傳染病的來勢洶洶,我們在預防它們的同時,也應該提升我們的治療技術,殺那些細菌於無形,保護好我們的身體不被傷害。因此下面單獨為大家介紹一下白喉的抗毒素療法。
治療白喉的特效療法,是設法中和局部病灶和循環中游離的白喉外毒素,對已與組織結合緊密、造成局部損害的外毒素則無效。故必須儘早、足量注射。早期應用可減少對心肌及其他臟器的損害,並明顯降低病死率。凡可疑患者,可不等培養結果,先給抗毒素。所用劑量根據病變部位、範圍大小、中毒輕重和病程長短而異。兒童與成人用量相同,不按年齡體重計算。給藥途徑以靜脈注射最好。鼻白喉給1~2萬IU;咽白喉2萬~4萬IU;喉白喉2萬~4萬IU;鼻咽白喉治療延遲者4萬~6萬IU。若病變範圍大或起病超過3天以上,或帶有“公牛頸”者,則用8萬~10萬IU。可把抗毒血清稀釋於100~200ml葡萄糖液緩慢滴注(1h),以儘快中和毒素。或同時肌內注射,全部劑量最好一次給予。若劑量足夠,12~24h後即可見假膜從邊緣開始自行剝脫。此時,至警惕剝落的假膜阻塞氣管引起窒息。若一次用量層假膜未見剝離,可考慮給補充劑量,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天。抗毒素由馬血清製備,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注射前除了解患兒有無過敏史,還必須做反膚過敏試驗。
(1)脫敏注射:皮膚過敏試驗陽性者,必須採用脫敏注射法,脫敏注射患兒按表1程序進行脫敏注射。注意每次注射間隔時間為20~30min,並只有在上一次注射無反應的情況下方可進行下一次注射[3]。
(2)變態反應及發熱反應的處理:目前臨床所用的白喉抗毒素為馬血清,屬異種蛋白,在使用過程中可出現多種變態反應,最嚴重者為過敏性休克,如不及時處理可造成患兒死亡和其他不良後果。故在使用抗毒素期間應密切觀察,並積極和有效地處理這些變態反應。
(3)過敏性休克:屬l型變態反應(即速髮型變態反應)。是由於馬血清與肥大細胞表面:IgE結合後導致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出大量生物活性物質而引起,患兒可在數分鐘內出現休克、喉頭水腫等緊急情況,不及時處理可以致死,故應高度警惕。其緊急處理為立即靜脈注射0.1%腎上腺素0.3~0.5ml。然後皮下注射0.3—0.5m1,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4~8mg/kg或地塞米松2.5~5mg,同時肌注抗組胺藥物如異丙嗪1mg/kg,必要時可使用血管活性藥如多巴胺、阿拉明等。
(4)立即發熱反應:多在注射馬血清的24h內出現,如畏寒、發熱等,可採用物理降溫如冷水浴、酒精浴和藥物降溫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安乃近等。
(5)血清病:為四型變態反應即抗原抗體複合物型,多在注射馬血清後的1~2周出現,臨床可見發熱、皮疹、關節腫痛、血管神經性水腫和淋巴結腫大等,可給予抗組胺藥樸爾敏口服,每次0.1mg/kg,每日3次。或異丙嗪口服,每次lmg/kg,必要時肌肉注射,每次0.5~1mg/kg;反應較重者可使用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每日1mg/kg,分3次口服,連服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