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炎症性腸病”患者認為這個病治不好?原因之一是患者和醫生在炎症性腸病診斷和治療上存在以下幾個常見的誤區
1、診斷上的誤區:任何疾病都是“早期病變容易治療”。然而,許多患者出現症狀不及時看醫生,而是按自己想當然治療。比如,大便帶血自認為是痔瘡,腹瀉認為是“吃壞了肚子”,於是自己買藥吃。拖了很長時間後,才找醫生。當然,也有些是醫生缺乏經驗,未給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而輕易地根據症狀用藥。這兩種情況都是造成延誤診斷的原因。誤診直接帶來的問題便便是治療的延誤,錯過了早期治療機會。
2、治療上的誤區:由於許多治療炎症性腸病的藥物會有一些不良反應,如長期的激素治療會發生異常的“肥胖”,高血糖,骨質疏鬆等,於是懼怕應用激素。近年發展起來的生物性藥物,如類克,在治療炎症性腸病取得突出療效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良反應,如過敏反應,感染等,特別是網上對其不良反應的宣傳,使許多患者和醫生對藥物的應用存在一種恐懼感。出現了“因噎廢食”的心理。事實上,根據大量患者用藥分析,應用類克的不良反應與不用該藥患者的不良反應完全一樣。應該說,正確認識疾病,正確選擇藥物是治癒疾病最重要的基本條件。
3、藥物使用上的誤區:也是由於懼怕藥物的不良反應,或是患者自行停藥,或是醫生過早停用藥物。結果是,疾病沒有好就過早減藥或停藥。事實上,炎症性腸病治療是一個長時間的用藥過程。即便治癒了,也要應用藥物長期維持,防止疾病復發。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炎症性腸病的治癒概念。不少患者,包括一部分醫生以為,症狀消失了,疾病就好轉或治癒了。事實上,症狀的好轉只不過是“萬里長征只走完了第一步”。大量研究證明,只有達到粘膜癒合才能認為是疾病進入了“緩解期”。只有這是才能改用維持治療。而達到粘膜癒合的患者才有可能不復發或復發機會減少。
4、對炎症性腸病“癌變”缺乏警惕:長期慢性炎症是癌前期病變。加強炎症性腸病患者的檢測,特別是病理組織學的檢測時非常重要的。
以上認識上的幾個誤區是醫、患雙方常會存在的問題,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