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01 18:06

  為什麼“炎症性腸病”患者認為這個病治不好?原因之一是患者和醫生在炎症性腸病診斷和治療上存在以下幾個常見的誤區

  1、診斷上的誤區:任何疾病都是“早期病變容易治療”。然而,許多患者出現症狀不及時看醫生,而是按自己想當然治療。比如,大便帶血自認為是痔瘡,腹瀉認為是“吃壞了肚子”,於是自己買藥吃。拖了很長時間後,才找醫生。當然,也有些是醫生缺乏經驗,未給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而輕易地根據症狀用藥。這兩種情況都是造成延誤診斷的原因。誤診直接帶來的問題便便是治療的延誤,錯過了早期治療機會。

  2、治療上的誤區:由於許多治療炎症性腸病的藥物會有一些不良反應,如長期的激素治療會發生異常的“肥胖”,高血糖,骨質疏鬆等,於是懼怕應用激素。近年發展起來的生物性藥物,如類克,在治療炎症性腸病取得突出療效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良反應,如過敏反應,感染等,特別是網上對其不良反應的宣傳,使許多患者和醫生對藥物的應用存在一種恐懼感。出現了“因噎廢食”的心理。事實上,根據大量患者用藥分析,應用類克的不良反應與不用該藥患者的不良反應完全一樣。應該說,正確認識疾病,正確選擇藥物是治癒疾病最重要的基本條件。

  3、藥物使用上的誤區:也是由於懼怕藥物的不良反應,或是患者自行停藥,或是醫生過早停用藥物。結果是,疾病沒有好就過早減藥或停藥。事實上,炎症性腸病治療是一個長時間的用藥過程。即便治癒了,也要應用藥物長期維持,防止疾病復發。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炎症性腸病的治癒概念。不少患者,包括一部分醫生以為,症狀消失了,疾病就好轉或治癒了。事實上,症狀的好轉只不過是“萬里長征只走完了第一步”。大量研究證明,只有達到粘膜癒合才能認為是疾病進入了“緩解期”。只有這是才能改用維持治療。而達到粘膜癒合的患者才有可能不復發或復發機會減少。

  4、對炎症性腸病“癌變”缺乏警惕:長期慢性炎症是癌前期病變。加強炎症性腸病患者的檢測,特別是病理組織學的檢測時非常重要的。

  以上認識上的幾個誤區是醫、患雙方常會存在的問題,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為什麼“炎症性腸病”患者認為這個病治不好?相關文章
治好疾病一靠有經驗的醫生,二靠病人的配合,三靠好藥。近幾年患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病人多了起來。其中,許多病人久治不愈,即便是使用了激素也無效,醫學上稱其為“難治性炎性腸病”。有什麼辦法可以治癒這些疾病呢?根據西方學者的經驗,對這些患者,有三種辦法可供選擇:一是使用強力的免疫抑制劑,但這些藥物往往會帶來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腎功能障礙;二是切除患病的腸管,但剩餘的腸管還會再出現類似病變;三是
發布於 2022-12-01 18:01
0評論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UC病變僅累及結腸(大腸),而CD病變可累及胃腸道各部位,以末段迴腸及其鄰近結腸為主。如今IBD發病率日益增加,5月21日的JAMA上刊登了一篇關於IBD臨床知識要點的文章,簡述了關於IBD的主要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等知識,為更多IBD患者帶來醫學的薰陶和普及,對臨床醫生也是一次系統的梳
發布於 2022-12-17 09:30
0評論
餐桌上越來越豐盛,“吃”出來的疾病也越來越多。人們對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關注度不斷提高,慢性腹瀉卻未得到重視。長期腹瀉帶來的營養物質缺乏不但嚴重影響身體機能,還給“瀉一族”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還在讀大三的小林3個月前出現腹瀉,每天3-4次,起初以為是經常熬夜、愛吃大排檔惹的胃腸炎,但多次口服抗菌素和黃連素等止瀉藥仍不見好轉,直到出現大便鮮血使小林緊張了。經確診小林得的是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是
發布於 2022-10-03 04:23
0評論
兒童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近年來正在逐漸增加。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長期拉肚子、便血,甚至是肛門周圍有病變時,應提高警惕,尤其是當一般的止瀉藥效果不好時,更不要忽視有炎症性腸病的可能。與成人相比,兒童炎症性腸病的表現往往不太典型,而且兒童處在生長髮育關鍵時期,腸道的炎症損傷會導致營養吸收不良,容易導致個子不長、體重下降等生長髮育遲緩的表現,這常常會引發心理障礙、性格內向孤僻等心理問題,家長們需要引
發布於 2023-03-28 10:36
0評論
1、急性感染性腸炎:各種細菌感染導致。常有流行病學特點(如不潔食物史或疫區接觸史)、急性起病常伴有發熱和腹痛,具自限性(病程一般數天至1周、不超過6周);消炎藥物治療有效;糞便檢出病原體可確診。2、阿米巴腸病:有流行病學特徵,果醬樣大便,結腸鏡下潰瘍較深、邊緣潛行,間以外觀正常黏膜,確診有賴於糞便或組織中找到病原體,非流行區患者血清抗阿米巴抗體陽性有助診斷。高度疑診病例抗阿米巴治療有效。3、腸道
發布於 2022-12-17 08:25
0評論
  炎症性腸病(IBD)主要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雖然臨床上普遍使用抗生素治療IBD,但是迄今尚無確鑿的證據表明抗生素在CD和UC中可以獲得良好的療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肛腸科洪子夫  臨床上使用抗生素治療IBD是基於有研究表明腸腔內的細菌在IBD致病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推測抗生素能通過以下方面影響IBD的轉歸:①降低IBD患者腸道內細菌和真菌濃度;②改變腸道菌群的構
發布於 2022-09-28 17:03
0評論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簡稱為IBD。這並不是單一的一種疾病,而是一組疾病的總稱。主要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1、IBD不是因為“吃了甚麼”或是“做了甚麼”而發病;2、IBD不會傳染;3、IBD不是種罕見疾病,在美國約有140萬的患者,在他們當中至少14萬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4、IBD是一種慢性疾病,意味著長期的治療過程。但是這並不代表您的生活將會一
發布於 2023-01-13 10:26
0評論
多數炎症性腸病患者起病時較年輕,約50%的患者初診年齡<35歲,25%在診斷為炎症性腸病後面臨首次生育的問題。這些育齡期炎症性腸病患者常擔憂自身疾病和病情進展會影響生育,對治療藥物的安全性亦產生疑慮。毫無疑問,面對患者的種種擔心,醫師的建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態度和選擇。此外,醫師對患者病情的認識和控制程度、藥物的選用等對妊娠是否成功亦起關鍵作用。為消除患者的顧慮和誤解,臨床醫師要應對
發布於 2023-02-01 00:12
0評論
炎症性腸病(IBD)主要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雖然臨床上普遍使用抗生素治療IBD,但是迄今尚無確鑿的證據表明抗生素在CD和UC中可以獲得良好的療效。臨床上使用抗生素治療IBD是基於有研究表明腸腔內的細菌在IBD致病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推測抗生素能通過以下方面影響IBD的轉歸:1、降低IBD患者腸道內細菌和真菌濃度;2、改變腸道菌群的構成,促進益生菌的生長;3、減少腸內細菌對
發布於 2022-12-17 08:30
0評論
腸病性關節炎主要指的是由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兩種炎性腸道疾病所引起的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一起統稱為炎性腸病。腸病性關節炎與免疫有關,常侵犯四肢及脊柱關節,而且受累關節以下肢大關節為主,並有單側、非對稱性的特點,血中類風溼因子陰性,所以和強直性脊柱炎、賴特綜合徵、銀屑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等一起,被列入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大多數病人的腸道症狀發生在關節病變之前或兩者同時發生,有的病人則
發布於 2022-10-22 22:2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