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普查的意義
乳腺癌是危害婦女身心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在歐美國家婦女中,每8~9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患乳腺癌。全球每年有120萬婦女患乳腺癌,50萬婦女死於乳腺癌,而且其發生率還在不斷升高,對婦女的生命和生活質量已經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乳腺癌其實是一種發展相對緩慢的惡性腫瘤,一般認為其倍增時間≥2.5年;從單一細胞的形成,到發展成臨床能觸及的0.1 cm大小的腫塊,需經30次分裂倍增,長到直徑為1 cm大小的腫塊時,需要有5~8年的時間。因此,有足夠的時間、空間來進行乳腺癌的早期檢出。
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量的隨機對照研究越來越明確地證明,乳腺癌是繼宮頸癌之後又一個可以通過普查降低死亡率的惡性腫瘤,這樣的腫瘤常常有臨床前期較長、早期治療可改變預後的特性,其普查方法具有簡便、可靠、敏感、安全和較為經濟的特點。
通過乳腺癌高發國家對乳腺癌普查的實踐,20世紀末多數研究的結論是,在乳腺癌高發地區,普查能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但不能使乳腺癌的發病率降低。普查可能帶來的效益為可改善檢出腫瘤患者的預後及增加保留乳房治療的比例。
普查的人群
我國婦女的發病高峰年齡為40~49歲,比美國婦女要提前10年。上海的研究資料顯示乳腺癌發病平均年齡為47.9歲,發病範圍是20~86歲,發病數從30歲開始上升,以40~54歲為高峰。可見,我國婦女的乳腺防癌普查年齡應早於美國,開始的年齡以30歲為宜。
一般間隔1~2年進行1次。何時結束普查取決於本人生存預期和患其他疾病的情況。原則上講只要身體健康,就是乳腺癌普查的候選者。
很多人誤以為普查應以高危人群為主,事實上乳腺癌患者中真正有明確危險因素的只佔約30%,所以儘管高危人群是乳腺癌普查的重點人群,並有可能成為預防干預對象,但現行的普查和宣教工作應以全體婦女為對象。
普查方法與步驟
(1)隊列建立
首先,要明確篩查人群。在確定普查人群后,一般從當地公安機關戶籍部門獲得目標人群總人口並建立數據庫,獲得目標人群的人口結構的詳細信息,建立待篩查調查對象的詳細人口檔案。
(2)建立普查檔案
目標人群確定後,普查的第一步,由專業醫務人員做詳盡的問卷調查,包括每個人的的月經史(初潮年齡、絕經年齡)、分娩史、哺乳情況、個人史和家族史等。
(3)專科醫生查體
即普查的第二步,由專科醫生對受檢人員做詳細的查體。乳腺的臨床查體包括乳房視診、觸診和區域淋巴結檢查3個方面。
視診
乳房視診要在明亮光線下進行,讓患者端坐,脫去上衣,充分暴露雙乳以利於雙側對比。首先檢查雙側乳房外形、大小及位置是否對稱;再者檢查皮膚又無發紅、水腫、靜脈曲張及潰破等;三要檢查兩側乳頭位置是否處於同一高度,有無回縮及表皮糜爛和脫屑等。
觸診
患者一般採取坐位或站立位,必要時可結合仰臥位檢查。要用指腹將乳腺組織輕按於胸壁上,並在胸壁表面進行迴旋和由上而下觸診,切忌抓捏以免將腺體抓起造成錯覺。對於肥大下垂的乳房,可一手托起,另一手觸診。按照乳房內上、外上、外下、內下、乳頭、乳暈的順序全面觸診,不要遺漏。可輕輕牽拉雙側乳頭,兩側對比,注意乳頭的活動度;自乳腺周圍向乳暈部輕輕擠壓,觀察有無乳頭溢液。
區域淋巴結觸診
包括腋窩和鎖骨上窩淋巴結檢查。患者採取坐位或站立位,檢查右側時,醫生用右手持患者手臂,使胸大肌處於鬆弛狀態,然後用左手觸診,觸診左側時相反。先從胸壁外側開始,逐步向腋頂進行觸診。然後用拇指指腹沿鎖骨上和胸鎖乳突肌外緣向左右和上下進行觸診。
(4)輔助檢查
用於乳腺疾病普查的檢查技術較多,有價值並且是切實可行的技術只有鉬靶攝影與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經濟、簡便、無痛苦,沒有放射性損傷,可短期內反覆使用,對年輕的女性尤其是妊娠、哺乳期婦女更為適宜,但對微小鈣化的檢測敏感性不如乳腺鉬靶檢查,其特點是靈敏度高,特異性差,但隨著高頻設備與技術的改進與提高,其優勢日漸突出,如在鑑別囊、實性腫塊方面有突出的優勢,可以發現直徑2 mm大小的囊腫;可以輔助X線檢查對緻密型乳腺進行排查;定位準確,顯示乳腺層次清晰;能夠探測腋窩和鎖骨上淋巴結情況。
乳腺鉬靶檢查是乳腺癌普查中最重要的手段,異常影像為結節影、微小鈣化和乳腺局部結構紊亂。2003年美國癌症學會(ACS)的乳腺癌普查指南建議女性40歲開始進行乳房攝片檢查;應當依據老年女性的健康狀況和預期壽命確定乳腺攝片可能給其帶來的益處和危險,從而決定其是否繼續進行攝片,健康的女性應當繼續進行乳房攝片。美國放射學會則建議,每位健康婦女應拍攝乳腺的資料X線片,以供今後普查和診斷時參考,但攝片的年齡不宜遲於40歲。若受檢婦女本人有乳腺癌病史,或有乳腺癌家族史,拍片的年齡應提前。以後根據物理檢查、X線檢查情況和患者的高危因素等,再決定拍片的間隔時間是1年還是2年。除非臨床診斷需要,2次拍片的間隔時間不宜太接近,一般不少於1年。
(5)定性診斷性檢查
在普查中,對發現的可疑對象需要進行穿刺細胞學或組織學檢查,作出最終的定性診斷。
所謂細胞學診斷就是用5~10 ml的普通注射器,接上6~8號針頭,對臨床可疑病變進行穿刺,然後用負壓抽取腫塊內的細胞,將細胞塗於載玻片上,請細胞病理科醫生進行診斷。該方法簡便易行,創傷小、費用低、報告及時,正確的細針穿刺不會引起腫瘤播散。但由於細針穿刺所獲得的細胞數較少,故要求醫生有較高的診斷水平,且有極少出現假陽性結果的病例。
組織學診斷是從乳腺病變部位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形態學檢查,確定病變的良、惡性,預測病人的預後並指導治療。這才是診斷的金標準。對可疑的、尤其是不可觸及的結節灶或是微小鈣化灶,提倡在超聲或鉬靶引導下進行定位穿刺活檢以明確診斷。
乳房自我檢查
雖然乳腺普查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但是由於社會及經濟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將所有婦女都納入定期普查的範圍,而且即使能定期普查,也有可能在普查間期發現病變,因此,提倡婦女養成良好的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乳房自我檢查是一種簡易、無傷害的乳房保健方法,其優點顯而易見,除了經濟原因外,更可由婦女本人選擇每月月經週期的最佳時間進行檢查,並能進行自我對比的動態觀察和追蹤。定期的乳房自我檢查,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事實上,在自然就診的乳房疾病的患者中,有90%左右是由自己發現乳腺腫塊而就診的。
乳腺自我檢查的方法:站立或坐於鏡前,面對鏡子仔細觀察兩側乳房,包括乳房的大小、形態、輪廓、皮膚及顏色,有無改變,乳頭有無抬高、回縮、溢液。觸診時要求手指伸開併攏,用手指指腹觸摸乳腺,左手查右側,右手查左側,可按順序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觸摸,不要遺漏乳頭、乳暈及腋窩部位。對於乳房較大的女性,可於平臥位檢查,手指稍用力,以觸摸到肋骨為宜。乳腺自查應每月1次,最佳時間應選擇在月經後的7~10天內,此時乳腺比較鬆軟,無脹痛,易於發現異常。對已停經的婦女可選擇每月固定的時間進行檢查。每次自查應與以往自檢情況比較,發現異常及時就醫,從而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的目的。
但是,乳腺自我檢查不能代替普查或定期查體。通過對既往研究的回顧,目前對乳腺自我檢查的評價是:
(1)作為女性人群的乳房自我保健措施是值得提倡與推廣的,通過有規律的乳腺自我檢查發現乳腺腫塊大小平均為0.8~2.1 cm;
(2)對女性人群開展乳腺自檢教育和指導未能降低人群的乳腺癌死亡率;
(3)在指導組,有較多的良性乳房腫塊被檢出,提高了乳腺良性病變的切檢率(有“過治療”之嫌);
(4)對受教育水平低的婦女,可能對乳腺癌診斷時間的前移有一定的意義。
綜上所述,建議女性從20歲起每月進行1次乳房自我檢查,每3年進行1次乳腺臨床體檢。35~40歲應有1次基礎鉬靶片;40歲以上每年拍攝1次鉬靶片。攝片時還應進行臨床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