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症狀十分明顯
染上鼠疫者,在患病的過程中,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熱、譫語,全身中毒症狀十分明顯,醫救不及,迅速大批死亡。
細菌在消化道繁殖,形成人體血栓
鼠疫具有自然疫源性,一般先流行於鼠類及其他齧齒動物,常借蚤類為媒介而傳染於人,首先呈散發性發病,繼則流行成疫。鼠疫桿菌在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對光、熱、乾燥及一般消毒劑均敏感,但在陰溼處、低溫及有機物內生存時間較長,在膿液和痰中可存活10~20天,屍體內可存活數週,而在寒冷的冬季則可在屍體內存活數月;在蚤類糞中可活至一個月,故易於造成流行。這種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不依賴人而長期在齧齒動物中生存,人進入疫區與傳播媒介或染病的動物接觸後被感染。已發現數十種蚤類具有傳播鼠疫的能力。由於蚤的前胃有逆生的角質棘狀突起,當蚤吸入含菌血後,細菌即在消化道繁殖,形成血栓,當它再叮咬人時,吸進的血液遇阻反流,病菌隨即而侵入人體。人對鼠疫無天然免疫力,不分種族、性別及年齡均易感。
皮膚損害、全身感染、敗血症
鼠疫桿菌侵入人體後,偶或在局部形成皮膚損害,形成民間所謂鼠疫性膿皰,但一般不留痕跡。病原菌大多經淋巴管到達局部淋巴結,引起劇烈的炎性反應,成為第一級原發性淋巴結炎,其附近的淋巴結也可受累,但炎性反應較輕,稱第二級原發性淋巴結炎。若病變僅侷限於淋巴結,即成為腺鼠疫。重症者,病原菌自此侵入血液循環,引起全身感染,成為繼發性敗血症。感染更嚴重者,病菌直接侵入血循環成為原發性敗血型鼠疫。如病原體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則成為原發性肺鼠疫,並由此可繼發敗血症。敗血型鼠疫也可引起繼發性淋巴結炎和繼發性肺炎。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達50%~90%、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達70%~100%、敗血型鼠疫的病死率可高達100%。應緊急處理,明確診斷,聯合用藥及對症治療。
疾病之所以會帶來危害,是因為我們在治療的路程上耽誤了救治時間。上述的內容介紹就是說的鼠疫會帶來哪些危害的講解,你瞭解了嗎?專家提示,鼠疫還是以預防為主,畢竟這種疾病,目前來說還沒有好的治療方法供我們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