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包縮窄
形成的時間長短不一,通常將急性心包炎發生後1年內演變為心包縮窄者稱急性縮窄,1年以上者稱為慢性縮窄,演變過程有3種形式:
(1)持續型 急性心包炎經治療後在數天內其全身反應和症狀,如發熱,胸痛等可逐漸緩解,甚至完全消失,但肝大、頸靜脈怒張等靜脈淤血體徵反而加重,故在這類患者中很難確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界限,這與滲液在吸收的同時,心包增厚和縮窄形成幾乎同時存在有關。
(2)間歇型 心包炎急性期的症狀和體徵可在一定時間完全消退,患者以為病變痊癒,但數月後重新出現心包縮窄的症狀和體徵,這與心包的反應較慢,在較長時間內形成縮窄有關。
(3)緩起型 這類患者急性心包炎的臨床表現較輕甚至無病史,但有漸進性疲乏無力、腹脹、下肢水腫等症狀,在1~2年內出現心包縮窄。
2.體徵
(1)血壓低,脈搏快,1/3出現奇脈,30%並心房顫動。
(2)靜脈壓明顯升高,即使利尿後靜脈壓仍保持較高水平,頸靜脈怒張,吸氣時更明顯,擴張的頸靜脈舒張早期突然塌陷,均屬非特異性體徵。
(3)心臟視診見收縮期心尖回縮,舒張早期心尖搏動,觸診有舒張期搏動撞擊感,叩診心濁音界正常或擴大,胸骨左緣3~4肋間聽到心包叩擊音,無雜音。
(4)其他體徵:如黃疸,肺底溼囉音,肝大,腹腔積液比下肢水腫更明顯,與肝硬化表現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