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礎治療與對症治療 敗血症患者的體質差,症狀重,病情需持續一段時間,故在應用特效抗菌治療的同時,還需注意補充各種維生素,能量合劑、甚至小量多次給予人血白蛋白(白蛋白)、血漿或新鮮全血以補充機體消耗、供給能量、加強營養、支持器官功能,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保持酸鹼平衡,維持內環境穩定。有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嚴重毒血癥表現時,可予升壓藥、強心藥及(或)短程腎上腺皮質激素。高熱劇烈頭痛、煩躁不安者可予退熱劑與鎮靜劑。需加強護理,注意防止繼發性口腔炎、肺炎、泌尿系感染及褥瘡等。
2 病原治療:由於近年來敗血症致病菌的種類逐漸發生變遷,廣譜抗生素的大量應用,各類細菌耐藥性自然發生率高及敗血症引發MSOF極為常見,病死率較高。故致病菌的鑑別及對抗菌藥物敏感性的測定是敗血症臨床治療的基礎,而合理選用敏感的抗生素則是治療的關鍵。
(1) 病原菌明確的敗血症:在藥敏結果未出來前,針對已知病原菌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儘可能低的花費並避免毒副作用。革蘭陽性球菌敗血症以金葡菌和表葡菌多見,但金葡菌對青黴素G普遍耐藥、近年發現其對苯唑青黴素也已有耐藥菌株,故主張選用頭孢噻吩、萬古黴素或壁黴素。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療效最佳者為第三代頭孢菌素及氟喹諾酮類藥物。厭氧菌敗血症常與需氧菌形成複數菌敗血症,選用甲硝唑、克林黴素、氯黴素及上述抗革蘭陰性桿菌藥物。如系嚴重複數菌敗血症又經多體治療方案仍無效時,可考慮選用泰能。真菌敗血症可選用二性黴素B或氟康唑,但應注意前者的副作用。細菌L型敗血症可選用氯黴素、克林黴素、利福平。紅黴素及多粘菌素等。一旦藥敏試驗報告,則應根據其結果更改抗菌藥物。
(2)抗菌藥物的選擇:
①葡萄球菌敗血症:因金葡球菌能產生 β-內酰胺酶的菌株已達90%左右,故青黴素G對其療效很差,而第一、三代頭孢菌素不同程度地抑制了β-內酰胺酶的作用,對其敏感的菌株可達90%,故現常選用頭孢噻吩、頭孢唑林、頭孢噻肟、頭孢哌酮/舒巴坦等,還可聯合應用阿米卡星、慶大黴素,對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首選萬古黴素。
②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氯黴素、氨苄西林。現已普遍耐藥。第三代頭孢菌素對此類菌有強抗菌活性,敏感率一般大於90%,第二代頭孢菌素對大腸桿菌及肺炎桿菌也有抗菌活性。故對此類敗血症可從第二、三代頭孢菌素中選用一種,可與慶大黴素或阿米卡星聯合,也可與哌拉西林聯合。綠膿桿菌敗血症時應用頭孢克肟無效,以用頭孢哌酮、頭孢哌酮/舒巴坦較好。或將上藥與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伍用,療效也好。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喹諾酮類藥物對包括綠膿桿菌在內的G-桿菌均有較強的抗菌活性,且受外界影響小,與其他類抗菌藥物未見交叉耐藥性,副作用輕,臨床上也常被選用。
③厭氧菌敗血症:常呈複數菌混合感染,選藥時應兼顧兼性厭氧菌或需氧菌。常選用的藥物有氯黴素、萬古黴素、林可黴素、克林黴素、羧苄西林、氨苄西林、拉氧頭孢、頭孢唑肟、頭孢曲松、甲硝唑、替硝唑、環丙沙星及氧氟沙星等。
④ 真菌敗血症:使用咪康唑(達克寧):人工合成的1-苯乙基咪唑衍生物,對念珠菌屬、麴黴菌屬、新隱球菌屬等具有強大抗菌性,不必與其他抗真菌藥伍用,靜脈內、還可囊內、鞘內、創面多途徑給藥。氟康唑(大扶康)為新型三唑類抗真菌藥,能特異、有效地抑制真菌甾醇合成,與血漿蛋白結合率低能滲透至體液,有靜脈及口服兩種劑型。上二藥雖有一定毒副作用,患者尚能忍受,在監護重要臟器功能的條件下應用,現已較廣泛。當真菌與細菌感染同時存在時,選藥極為困難,殺死細菌,真菌氾濫,抑制了真菌,細菌又會成災,大蒜注射液可同時控制真菌和細菌的生長,宜選用之,唯作用較弱,對嚴重感染往往不能奏效。
(3)抗菌藥物應用原則:
①及時應用針對性強的抗菌藥物是治療敗血症的關鍵。在尚未獲得細菌學和藥敏結果的情況下,要爭取時間,先憑臨床經驗選擇用藥。待結果回報後,再結合臨床表現及前期治療反應予以調整。
②對病情危重者,宜選取兩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三聯或四聯應用的必要性不大)。
③對致病菌應是殺滅,而不是一時抑制,故抗菌藥物的使用應足量,開始時劑量應偏大,分次靜脈點滴投予,療效宜長,一般3周以上,或在體溫正常,症狀消失後,再繼續用藥數天。有遷徙性病灶者,除局部治療外,全身用藥也應酌情延長。
(4)病原菌不明的敗血症:致病菌尚未確定之前,應根據臨床資料加以判斷,選用較合理的治療方案,可先用廣譜抗生素或β內酰胺類加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