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12 05:27

  1、內科治療原則:內科治療分為控制症狀以及抗增殖兩部分。控制症狀主要是對症治療,緩解由於腫瘤激素分泌導致的相關症狀;而抗增殖主要包括生物治療、靶向藥物至治療以及化療。

  針對G1/G2的患者,應當根據其腫瘤負荷大小以及腫瘤侵襲性的強弱選擇藥物,對於生長緩慢且負荷較小的腫瘤甚至可以選擇觀察等待。針對G3的患者應當積極採取化療為主的治療。總之,應當綜合原發灶,轉移部位以及上述特點,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2、控制症狀:症狀控制可首選生長抑素類似物(SSA)及干擾素的生物治療。另外針對不同的激素可考慮相應的拮抗劑抑制其分泌,例如胃泌素瘤可使用PPI抑制胃酸分泌,ACTH瘤導致的庫欣綜合徵可選擇腎上腺阻斷劑如酮康唑或美替拉酮治療,胰島素瘤可應用二氮嗪控制胰島素分泌,還可選擇維拉帕米、苯妥英及糖皮質激素等。除此外,局部治療(如肝臟介入或射頻治療)也可達到較好的控制症狀的效果。

  3、抗增殖:抗增殖的藥物包括:生物治療、靶向藥物及化療。首先,應當明確病理分級。對於G1/G2的患者,如果腫瘤負荷相對較小,生長較緩慢,可考慮生長抑素類似物的治療。如果腫瘤負荷較大或者生長十分迅速,則首先考慮化療,而介於二者之間的情況可考慮靶向藥物。

  而對於G3的患者,應以化療為主,即依託泊苷、伊立替康、鉑類、替莫唑胺、氟尿嘧啶類、貝伐珠單抗等均是可選擇的藥物。對於奧曲肽顯像陽性的患者,也可考慮聯合SSA治療。下面我們就對這幾大類藥物一一進行介紹:

  生物治療:如前所述,生物治療包括SSA及干擾素α,生長抑素類似物主要包括醋酸奧曲肽微球以及蘭瑞肽。SSA可應用於所有的GEP-NETs,其特點為副反應小,患者耐受好,對於一般狀況較差,臟器功能欠佳或者高齡的患者均可使用,並且當腫瘤出現進展趨勢時可考慮加量或者縮短用藥時間,對於一部分患者仍可達到繼續控制腫瘤生長的作用。干擾素目前國內應用不多,可單獨使用或聯合奧曲肽治療,但通常被用於二線及以上治療。生物治療總體上有效率較低(<10%),但患者耐受較好。

  化療:化療主要應用於pNETs、轉移性前腸NETs和NECs,而對於中腸的NETs化療的療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針對pNETs國外首選脲鏈黴素±氟尿嘧啶的方案,但由於該藥我國沒有上市,針對G2的NETs國內常用的方案為替莫唑胺±卡陪他濱,該方案目前尚無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數據支持,但多個小樣本的研究證實尤其在pNETs中,可以獲得較高的腫瘤緩解率(最高達70%),PFS可達到18個月。

  目前尚無有效的標誌物篩選適合應用替莫唑胺±卡陪他濱的患者,對於標準治療失敗的GI-NETs也可嘗試該方案。針對NECs,一線推薦鉑類為基礎的方案(EP或IP),二線則考慮替莫唑胺+卡陪他濱±貝伐珠單抗的方案,除此外也可嘗試伊立體康及奧沙利鉑為主的方案。

  靶向治療:靶向藥物包括舒尼替尼及依維莫司,目前均僅批准用於pNETs。這兩個藥物均有大型的III期臨床研究證實其有效性,二藥的PFS均近1年。靶向藥物的有效率雖未超過10%,但治療後腫瘤縮小的比例均明顯高於安慰機組,目前將RECIST標準用於評效靶向藥物的療效尚存在爭議,期待今後推出更加科學的評價體系來評估靶向藥物的療效。對於標準治療失敗的GI-NETs,可考慮依維莫司±SSA的方案。

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何治療相關文章
自從1907年德國病理學家Oberndorfer首次提出“類癌”這一術語以來,人們逐步認識到,神經內分泌腫瘤(NET)根據發生在消化道或胰腺的位置不同,能產生5-羥色胺代謝產物或者活性肽,如胰高血糖素、胰島素、胃泌素、皮質類固醇。其中,分泌的激素能引起臨床症狀的腫瘤一般認為是功能性的,而不能產生激素、或分泌的物質不會導致激素樣症狀的腫瘤,儘管因為腫瘤大小和位置的差異可能產生症狀,則認為是非功能性
發布於 2022-12-12 02:57
0評論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s,NENs)是一類非常複雜的疾病――全身所有內分泌細胞相關的腫瘤均可歸在其中,故該疾病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也可以轉移至任何部位。由於大部分NENs的生長是相對惰性的,早在1907年這類腫瘤就被命名為“類癌”,其中大部分NENs的生長是相對惰性的,但也有少部分發展十分迅速。目前研究最為透徹、治療最為多樣的即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也
發布於 2022-12-12 05:32
0評論
二十世紀初就有學者注意到一類生長相對緩慢的腫瘤,並將它命名為“類癌”,隨後的研究證實這類腫瘤來源於神經內分泌細胞,這些細胞具有調節功能,並廣泛分佈於全身各系統。絕大多數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T)發生於胃腸道和肺,在胃腸道中發現的腫瘤現在被稱為胃腸道-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GEP-NET)。神經內分泌腫瘤一度被認為比較罕見,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過去30年中其發病率增加了約5倍,目前發病率約為5/10
發布於 2022-12-18 15:45
0評論
神經內分泌腫瘤(NENs)是一類起源於胚胎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具有神經內分泌標記物的、產生多肽激素的腫瘤,可發生於胰腺、消化道、肺、腎上腺等部位,不同部位的症狀、檢查手段及治療的差別較大。長期以來,NENs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少見病,但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該疾病認識的不斷提高,據統計NENs的發病率上升了5倍,例如我們熟知的蘋果公司的前CEO喬布斯就是因胰腺NENs去世。所以雖然屬於少見病,也應當引起醫生
發布於 2022-12-12 06:02
0評論
EUS的結果可能同時反映腫瘤生長方式及惡性潛能,曾有研究表明,較大體積、病灶異質性及囊性變可能是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惡變的危險因素,這可能也適用於MEN1患者。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MEN1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至今尚無相關標誌物來預測其惡變。腫瘤的體積大小與轉移可能成正比,也因此將其作為是否手術的重要考慮因素。指南推薦對≥1cm的病灶進行切除,但無確切證據表明最佳手術時機。 EUS能發現大部分病灶
發布於 2023-11-01 21:46
0評論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pancreaticneuroendocrineneoplasm,pNENs),原稱為胰島細胞瘤,約佔原發性胰腺腫瘤的3%。依據激素的分泌狀態和患者的臨床表現,分為功能性pNENs和無功能性pNENs。多為散發,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發病高峰為40~69歲。pNENs臨床表現多樣,診療措施較複雜且週期較長,建議在多學科協作模式下進行,並貫穿患者診治的全部過程。根據患者的基礎健
發布於 2023-11-01 21:20
0評論
胰腺內分泌腫瘤診斷與治療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以胰腺灌注CT及血管三維重建為代表的無創性定位診斷已基本完全取代了以往繁雜的有創方法,從而使胰腺內分泌腫瘤的診斷率逐年增高。胰腺內分泌腫瘤的生存期優於其他類型胰腺腫瘤,即使是伴有肝轉移的胰腺內分泌腫瘤的中位生存期也可達48個月,5年生存率近40%。總之,早期診斷率的提高,積極的根治性切除腫瘤,廣泛開展的藥物治療臨床試驗等綜合治療措施已使胰腺內
發布於 2023-11-01 21:33
0評論
蘋果酸法米替尼是對一個高效、藥理毒理特性更為優越的多靶點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I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法米替尼在晚期實體腫瘤患者中顯示出相對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良反應可以耐受。該藥物的作用靶點類似目前已批准上市的治療G1/G2期的治療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藥物舒尼替尼(索坦)。該研究無對照組,所有患者均接受法米替尼治療。凡符合以下條件的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患者均可以入組臨床研究:1、病理為G1
發布於 2022-12-12 05:57
0評論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pNENs),原稱為胰島細胞瘤,約佔原發性胰腺腫瘤的3%。依據激素的分泌狀態和患者的臨床表現,分為功能性和無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無功能性pNENs約佔75%~85%;功能性pNENs常見的有胰島素瘤和胃泌素瘤,胰島素瘤一般位於胰腺,而胃泌素瘤多見於十二指腸或胰腺;其餘的功能性pNENs均少見,統稱為罕見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包括生長抑素瘤、胰高糖素瘤,生長激素
發布於 2023-01-07 20:26
0評論
     有一類直腸腫瘤被各醫療及研究中心稱為罕見性疾病,但卻有著與直腸癌同樣的危害性。它們起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治療方法尚未完全達成共識,預後個體間差異極大。其中以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及直腸間質瘤最為典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屬上皮源性腫瘤,既往被稱作“直腸類癌”,是一組起源於內胚層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相較消化系統其他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其少有神經內分泌活性。間質瘤屬間葉源性腫瘤,因鏡下形態
發布於 2023-01-29 09:5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