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篇《一個杭州人美國的求醫經歷》的帖子火遍網絡。一位70後患上頸椎腫瘤的男士在中國某醫院被告知只能直接進行手術後赴美就醫,醫生先通過穿刺活檢的方式確診其患頸椎單發漿細胞瘤,無需手術僅接受放療就被治癒的過程彷彿讓人看到了就醫這條無比艱辛道路上“硬幣的另一面”。
其實,手術、放療和化療,早已不再是治療腫瘤的“三板斧”,在精準醫療日漸興起的當下,在影像引導下的微創介入診斷和治療,免除了很多腫瘤患者手術和放化療的痛苦。最近十幾年,介入治療不僅在晚期無法手術的患者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在部分早期腫瘤患者的局部治癒率上也與傳統外科手術不相上下。北京腫瘤醫院新里程國際醫療部影像介入診療中心主任柳晨就是腫瘤介入診療方面的青年專家,他手中那根穿刺針,總是能精準地刺入腫瘤的中心,將其取出或消滅。
日前,在北京腫瘤醫院國際部,柳晨接受了健康界採訪。多數人初見柳晨,第一印象都是“帥”。就像電影《滾蛋吧,腫瘤君》中的醫生一樣,彷彿溫柔冷峻的柳晨一出現,患者的病就能好了一半。柳晨向健康界詳細解讀了介入治療這種如今潮感十足的腫瘤治療手段。對於“穿刺容易造成腫瘤轉移”的說法,柳晨明確表示,這是一種長久形成的誤區。
為甚麼要進行穿刺活檢?
柳晨:穿刺活檢的目的是為了明確診斷。以肺癌為例,即使影像學檢查高度疑似肺癌的患者,也需要通過穿刺活檢後的病理檢測瞭解肺癌的具體類型、分化程度、靶向藥物治療敏感程度等相關信息。穿刺活檢就是要確定“是不是癌”、“是哪一種癌”、“是否是用藥敏感的癌”,這是後續治療成敗最為關鍵的一步。
CT引導下穿刺活檢是種怎樣的技術?
柳晨:有些病變在CT成像後顯示的最為清晰,是超聲、核磁共振替代不了的,這類病變在CT引導下進行穿刺活檢是觀察最清楚,穿刺最準確的方法。由於CT引導進行活檢需要經皮膚逐層穿刺至病灶內,經過的路程較長,所以對於技術的要求很高。纖細的穿刺針前端無法安裝攝像頭,醫生在術中看不到真實的組織器官,只能通過術前、術中所拍攝的CT片,將斷層圖像在大腦中重新組合成立體圖像,通過穿刺針與虛擬的立體成像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實時、快速的調整穿刺深度和角度直至命中目標。
以肺癌為例,穿刺有哪些難度?
柳晨:肺是一個因呼吸而不斷活動的器官,因此肺部腫瘤不會像長在骨頭上的腫瘤位置那樣固定,穿刺過程中很容造成誤差。如果腫瘤所處位置距離心臟和大血管部位較近,還會受心跳搏動的影響,穿刺更為複雜,醫生需要抓住腫瘤的活動規律進行精準穿刺。肺部的穿刺活檢就像射擊打靶一樣,因為目標不是固定的靶而是移動的靶,所以打中靶心的難度就很大。
介入治療最大的優勢是甚麼?
柳晨:介入治療最顯而易見的優勢就是微創,把一根直徑兩三毫米的穿刺針伸入到體內,直接在原地就能把腫瘤殺死。比如用射頻消融的方式把腫瘤燙死燒掉,或用冷凍消融的方式把腫瘤冷死凍掉,甚至將化療藥物或者放射源顆粒通過那根穿刺針直接打到腫瘤內部,這樣就減少了患者在過去必須承受的放化療之苦。一些過去需要切除一葉肺或一塊肝的患者也避免了正常臟器的損傷,讓這根神奇的針來解決這一切。
如何避免在進行穿刺介入手術時“拔出蘿蔔帶出泥”?
不僅百姓這樣認為,很多業內同行也會相信“穿刺容易造成腫瘤轉移”,這是一個長久以來形成的誤區。
首先,人體血液循環中原本就有千萬個原始的腫瘤細胞,只不過每天都會及時被免疫系統清除,並不能真正形成腫瘤。通過穿刺針帶出來的腫瘤細胞非常少,遠達不到人體正常血液循環中的數量,所以造成轉移的幾率微乎其微。
其次,穿刺活檢的理念和所用的器械也在最近幾年做了改進,直接穿刺進腫瘤後再拔出體外的做法逐漸被淘汰。目前,穿刺取材的裝置外面有了一個保護外套,器械像圓珠筆一樣,外面的筆桿貼到腫瘤表面後,按動開關讓筆桿裡面的筆芯穿刺入瘤體中,筆芯取材工作結束後會退回到筆桿內。由於穿刺入體內的筆桿未接觸到腫瘤,所以穿刺針在拔出的過程中,避免了腫瘤細胞的外漏,對人體進行了最大程度的保護。因此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講,現在的穿刺技術從理論上不會導致腫瘤轉移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