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目前仍是世界性的難題之一,儘管各種治療手段、藥物不斷推陳出新,但仍有大部分患者無法治癒,發展為晚期。身體上的痛苦往往導致精神上的問題。十幾年來,我們一直致力於提高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積極開展對於疼痛、抑鬱等腫瘤併發症的藥物治療,但效果並不甚理想,許多患者依然生活在痛苦、緊張、焦慮、恐懼,甚至憤怒的情緒中,精神上的障礙又加重了身體痛苦的體驗。患者與醫護人員、患者與家屬、家屬與醫院之間也經常處於火藥味十足的狀態。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趙煒
隨著我科在美國、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長期深入的學習或醫療工作,我們驚異地發現,當地的大部分患者都擁有非常平和豁達的心態,他們的生活質量要顯著高於相同病情的中國患者,而且這種生活質量的提高與其經濟狀況無關。究其原因,除了當地社會較為穩定、社會保障相對較好外,當地居民普遍具有虔誠的宗教信仰是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
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會考慮生與死、時間流逝等問題。但一旦確診惡性腫瘤,這些問題立即擺在眼前。對現實生活的留戀,對死亡和痛苦的恐懼,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使患者精神上孤獨、無依、無助。現代科學和醫學往往聚焦於對疾病的治療,而忽視對患者心理、精神上的支持。而宗教,探討的恰恰是生老病死、靈魂所歸的問題。宗教作為“被壓迫生靈的嘆息,無情世界的感情”,它必然也會給痛苦的人生帶來了安慰,使人的不安情緒(恐懼、焦慮和依賴)得到緩解,使有限生命的個人在面臨無限的空間與時間時,在面臨生死問題時,能夠得到或體驗到某種“終極關懷”。現代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分支――宗教心理學,對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起著重要的作用,並能夠干預人的心理,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許多國家的安養院、關懷醫院中都設有宗教幫助。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適度的宗教心理對腫瘤患者是有益的。
1 宗教心理有助於理解疾病、生死的過程,消除恐懼
當今社會的主流宗教中,都對生與死有各自的解釋。佛教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的過程,死亡不過是另一個輪迴的開始,修行的目的在於擺脫輪迴,進入美好光明的境界。基督教認為在人世外存在美麗、永生的天堂,修行的目的在於死亡後進入天堂。這些說法都給人們描繪出一個美好的靈魂歸宿,一個美好的未來,使人們減少或消除對未來的恐懼感。具有虔誠的宗教信仰的人會以另一種心態來看疾病與死亡,不避諱這些話題。從信仰角度來對待自身所面臨的不幸,調整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使他們的心境趨於平和,對疾病也不再過多地恐懼。面對死亡時,態度積極又坦然,平靜而有尊嚴地離開。
2 宗教心理有助於產生積極情緒和自我幸福感
人們常常發現宗教經驗可引起積極的情緒和幸福感。這些積極的情感可以降低人的緊張情緒,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宗教經驗還會使人產生利他態度,這些人他們比其他人更看中為社會進步、社會問題或窮困之人而工作,對生活更有樂趣,願意為社會做貢獻,想要幫助別人。皈依者在皈依前可能處於罪疚和壓抑的狀態,也有可能被疾病和痛苦所困擾,但是他們皈依後的感覺就好多了。主要的後果是有更強烈的生活的意義和目標感,對生活的控制力增強。宗教的教義也是促進其宗教徒幸福感提高的重要方面。一般的宗教團體,對酗酒、犯罪、婚姻等有嚴格的要求。這些要求雖然說會限制了教眾的自由,更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在宗教團體中,一些像牧師之類的職位就類似於的心理諮詢師,他們傾聽教眾的懺悔,罪過,代表上帝饒恕他們的罪過。這樣的一些活動同樣為教眾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宗教的集體行為有助於患者融入社會
宗教對人心理影響最大的還有它的集體活動。人具有社會性,需要人際交往。宗教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和場所,使一些有相似思想和性格的人聚集在一起,並通過宗教活動來促進信仰者之間的人際交往,認識朋友,得到認同,幫助別人並得到別人的幫助,提高自信和自尊,使他們明確自己的生活目的和意義,消除孤獨感,重新融入社會。
但是,宗教心理和宗教信仰要適度,並務必與愚昧迷信、邪教異端區別清楚。曾見過患者過於相信某種宗教的力量,拒絕藥物治療,結果貽誤病情,枉受痛苦。也有的患者迷信神仙鬼怪,患病後忙於驅鬼請神,結果人財兩空。因此,心病可用宗教進行調適,身病仍需科學方法治療,二者協調配合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