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後凸俗稱駝背,常見於先天椎體發育畸形、脊柱陳舊結核、陳舊創傷、強直性脊柱炎和休門氏病等疾病,其病程較長,多持續進展,常常導致脊髓受壓而引發截癱,還可由於後凸的存在而導致代償性腰椎過度前凸而引發下腰痛,並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障礙,常需要手術解除神經壓迫及矯正畸形。
脊柱截骨矯形手術是治療胸腰椎後凸畸形的有效方法,目前的主要手術入路有三種,即前路、前後路聯合和後路手術。單純前路手術僅能對神經進行減壓,矯形效果較差;前後路聯合手術雖然矯形效果較好,但手術創傷大,併發症發生率較高,術後康復時間長;後路截骨矯形手術能夠同時獲得神經減壓和後凸畸形的矯正,已成為目前的主要手術方式。
1945年,Smith-Peterson首先將後路截骨術應用於強直性脊柱炎後凸的手術矯形,通過腰椎附件的V形截骨和前柱的張開來完成矯形。該方式屬於“前柱延長性”截骨。
在開始應用時,由於使用較大外力使前方結構張開,缺乏有效的內固定,局部穩定性差,脊髓和大血管損傷以及假關節形成等併發症的發生率很高,限制了其應用。為了提高矯形效率,並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數十年來很多學者對該術式進行了改進。其中一種應用較廣的術式即多節段“V”型截骨,又稱為Ponte截骨。該截骨方法僅對與椎間隙相對應的後方附件結構進行楔形截除,在閉合後方截骨面時,前方椎間隙呈現不同程度的張開,以此達到矯形目的。雖然單一節段矯形僅為10o左右,但在多個相鄰節段進行截骨和矯形可以獲得較大的矯正率。另外,該截骨方法使後凸畸形的矯正分佈在多個節段,應力比較分散,更有利於脊柱矢狀面圓滑的生理曲線的恢復。因此,該術式適合強直性脊柱炎和休門氏病等圓背畸形的治療。
1985年,Thomason報告了採用經椎弓根椎體楔形閉合截骨技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所致後凸畸形。由於截骨面擴大至椎體前1/3區域,其在矯形後截骨面直接閉合時骨性接觸面增大,穩定性強,融合率大大提高。此後,該技術被廣泛用於矯正各種類型的脊柱後凸畸形並取得較好效果。採用該方法一般可以矯正40o左右的後凸畸形,進一步矯正則有可能因脊髓的過度短縮而發生損傷的風險。
在部分後凸畸形患者中,其後凸頂點位於椎間隙水平,如果對這類畸形進行經頂點椎間隙下方的椎弓根截骨,則由於截骨部位與後凸頂點不一致而降低了手術效果。因此,我們採用將截骨水平提高至頂點椎間隙水平,同時截除椎間隙上方椎體的下終板和下方椎體的上半部和部分椎弓根,然後再進行閉合矯形,提高了截骨矯形效率,並可以達到同樣的融合率。這一術式被稱為經關節突椎間隙閉合截骨矯形。採用這一術式,可以對後凸角度在50o以內的畸形進行很好的矯正。而對於後凸角度大於50o的畸形,如果後凸頂點為單個椎體或椎間隙,且後凸不超過90o,則採用後路前方墊高-後方閉合截骨矯形的手術方式。在該手術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切斷前縱韌帶。由於前縱韌帶切除後能達到有效的前方鬆解,所以在截骨間隙前半部墊高的基礎上進行後方的閉合可以大大提高矯形的效率。據我們的研究數據發現,傳統的閉合矯形術式中,每1mm的截骨量可以矯正2.5o的後凸角,而採用前方墊高-後方閉合截骨矯形術式,每1mm的截骨量可以矯正6.2o的後凸角。通過該手術方法,可以對陳舊創傷性後凸、輕中度的陳舊結核性後凸和先天性後凸進行有效矯形。
對於角度超過90o的嚴重陳舊結核性後凸和先天性後凸,是脊柱畸形外科治療的難點,以往在國內外均無理想的矯形辦法。我院在後凸局部應用前方墊高-後方閉合的方法的基礎上,研究開發了後凸節段切除截骨-雙軸旋轉矯形技術,完成後凸角度超過90o,甚至達到140o以上的僵硬畸形的手術矯正。該手術方法的優點在於:(1)在撐開狀態下矯形時,截骨兩斷端各自為旋轉軸進行旋轉,顯著減小了斷端閉合及肋骨進一步重疊時對矯正帶來的阻礙;(2)在撐開狀態下矯正畸形,隨著後凸的矯正,脊髓有所鬆弛,但不會發生顯著短縮堆積,從而避免了相應的併發症;(3)由於截骨斷端前方在嚴格掌控下撐開,故矯正畸形時不會對大血管造成過度牽拉和損傷;(4)在撐開狀態下矯正畸形,脊柱截骨斷端間的缺損由人工椎體或鈦網替代,脊柱的連接自然且更符合生理曲線,對後凸頂點位於胸椎的患者也能保留更多的胸腔容積,改善呼吸功能;(5)該技術可以較方便的經後路一次解決脊柱畸形矯正、後方固定、重建脊柱前柱,經後路將人工椎體或鈦網植入截骨斷端間,同時進行螺釘間的加壓使其固定牢固,並可進行充分的碎骨植骨,保證較高的融合率。由於固定可靠,患者可以早期下地活動。目前,該術式後凸矯正率達到70%,患者術後可以較快下地恢復活動,隨訪結果表明植骨融合良好,矯正丟失少,安全可靠,長期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