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手術,中國人往往 "壓力山大"。這種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可能很複雜,但我認為至少包括兩個因素:對手術的神秘感,以及對手術風險的恐懼。在此,我將從破除其神秘感開始。
讓我們從胸椎管狹窄症的手術理由開始。胸椎管狹窄症發病機制的第一個因素是對胸椎脊髓的壓迫,第二個因素是狹窄節段的椎間關節的不穩定。當這兩個因素結合在一起時,病人的症狀往往更嚴重,疾病往往進展得更快。因此,不難理解,我們治療胸椎管狹窄症的策略是反其道而行之:為脊髓減壓+(如果需要)恢復節段穩定性,醫生經常使用的術語是:脊髓 "減壓 "+椎體間 "融合"。首先要考慮手術本身是否有可能使節段不穩定,如果不會,就簡單地 "減壓",但如果手術可能導致節段不穩定,那麼在減壓的同時就必須進行椎間融合。
然後是胸椎管狹窄症手術的組成部分。手術的核心是 "減壓",字面意思是減少對脊髓的壓力,但事實上在大多數病人中,我們努力實現完全釋放脊髓的壓力。減壓的過程實際上是去除壓迫物或將壓迫物移離脊髓的過程。例如,對於因黃韌帶骨化而造成的脊髓背側壓迫,我們需要將相應節段的胸椎片和黃韌帶骨化一起切除,以使脊髓後方完全放鬆。而對於後縱韌帶部分骨化導致的脊髓腹側壓迫,如果我們能在術前確認該狹窄節段是相對平直的,那麼在簡單切除脊髓後板後,脊髓可以向後移位,避免腹側壓迫。如果我們能在術前確認狹窄節段相對平直,脊髓可以向後移位以避免腹側壓迫,我們可以簡單地切除脊髓後板。手術的另一個常見內容是對椎間關節不穩定的 "融合",通常是在減壓的基礎上用釘子固定相應的節段,再加上植骨的融合,最終使固定和融合區域內的椎體長成一個連續的整體,節段不穩定的問題得到永久解決。
最後,談一談胸椎管狹窄症手術的性質。不難看出,無論是減壓還是融合,都不能直接對脊髓內的病變起到任何作用。不是醫生不做任何事情,也不是他們無視它,而是他們真的 "無能為力"。到目前為止,地球上的人類醫學還沒有發展到可以通過手術將脊髓康復到完全康復的程度。相反,我們在手術過程中要做的是儘可能避免觸及脊髓,在實現完全減壓的過程中想辦法減少對脊髓的機械刺激。這裡有一個比喻:地震坍塌後,傷員被壓在樓板下,消防員要儘快抬起樓板把人救出來,按照常理,消防員肯定會移動樓板,以保證傷員的安全,儘可能避免二次傷害。在胸椎管狹窄症的手術中,骨科醫生扮演的是 "消防員 "的角色,他抬起 "椎板",手術的結果是脊髓得到 "拯救",不再受壓。
骨科醫生扮演的是抬起 "椎板 "的 "消防員 "的角色。
需要補充的是,微創技術在胸椎管狹窄症手術中的應用仍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公元2015年)有一些微創技術方法用於治療胸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胸椎脊髓壓迫,但目前全世界還沒有針對胸椎韌帶骨化和後縱韌帶骨化的微創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