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管狹窄症,是指由於多種病理因素導致胸椎管的管腔變窄,使椎管裡面的脊髓或神經受到壓迫,繼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相較於腰椎管狹窄症,胸椎管狹窄症在臨床上較為罕見。
引起胸椎管狹窄症的病理因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參與構成胸椎管後壁的黃韌帶、參與構成胸椎管前壁的後縱韌帶發生了肥厚及骨化;二是發生了胸椎間盤突出並且突出部位的纖維環發生了骨化、或者合併存在椎體後緣骨質增生(俗稱:骨刺),椎間盤突出部分或骨刺“侵佔”了椎管的空間,壓迫到了脊髓或神經根。
第二種原因比較容易理解,而對於第一種原因,我們則需要先了解甚麼是“骨化”。韌帶,通俗來講,就是老百姓說的“筋”,質地柔軟而且富有彈性。而韌帶骨化,是指在特定的病理條件下,經過複雜的演變過程,柔軟的韌帶最終變成了堅硬的骨頭。這種變化不單純是硬度的改變,而是本質的變化。從外觀上看,韌帶變厚變硬了;從內部結構看,韌帶細胞變成了骨細胞,出現了成骨細胞、哈弗氏系統等骨骼特有的組織結構,也就是說韌帶真正變化成了一塊骨頭。當骨化的韌帶增厚、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局部會向椎管凸出,壓迫胸段脊髓,引起下肢功能障礙或大小便功能異常,即為胸椎管狹窄症。
那麼,骨化與鈣化是相同的概念嗎?答案是否定的。骨化就是韌帶變成了骨頭,病理檢查可以發現骨性的組織結構,是一種質的改變;而鈣化的病理檢查顯示其本質是鈣鹽的沉積,其內部結構中沒有成骨細胞,而其韌帶仍然是韌帶,並沒有出現本質變化。
韌帶骨化和鈣化如何區分呢?術前靠影像學檢查,其中最有鑑別診斷價值的是計算機輔助下的斷層掃描,即咱們老百姓所熟知的CT。CT是一種區分病變部位密度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密度越高,CT片上就越白越亮;密度越低,CT片上就越暗。韌帶發生鈣化後,其鈣鹽沉積有時很緻密,有時比較疏鬆。當其密度較高時,在CT片上看有時會與骨化十分相似,有經驗的醫師多可辨認出到底是鈣化還是骨化,但最確切的鑑別方法是術後進行病理學檢查。
事實上,在導致胸椎管狹窄的致病因素中,黃韌帶骨化和後縱韌帶骨化是最常見的。黃韌帶位於脊髓的後方;後縱韌帶位於脊髓的前方。黃韌帶骨化約佔80%,後縱韌帶骨化約佔10%。最嚴重的情況是黃韌帶骨化與後縱韌帶骨化同時存在,使脊髓處於“前後夾擊、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