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和多發性硬化症
目前的想法:維生素D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理效應的激素,不僅僅是調節血清鈣。例如,它還參與了免疫調節。血清中維生素D水平的降低與許多疾病的發生有關,並與疾病治療的效果和預後有關。維生素D的缺乏會增加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加速其進展,並且預後不佳。
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在正常健康人中,血清中的維生素D濃度在75-100納摩爾(nm)/L(30-40ng/ml)之間。在大多數病人中,每天需要補充30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才能達到這個水平;每天需要500-800IU才能維持這個水平。試驗發現,每天補充40000IU在短期內是安全的。然而,到底要補充多長時間?多大的劑量?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挪威作者建議,由於骨質疏鬆症在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病程的早期就出現了,因此血清中25-羥化維生素D的水平應該全年都在50納米以上。保持75-125納米可以在疾病活動較少的情況下保持骨骼健康。每天增加400 IU(10微克ug)的維生素D,可使56%的患者血清水平高於50納米,11%的患者血清水平高於75納米,而每天800 IU可使97%的患者血清水平高於50納米,67%的患者血清水平高於75納米。因此,他們建議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從秋季到春季每天至少補充800 IU 測試是間歇性的,以保持其目標水平在75-125納米。
荷蘭學者報告了一例女性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於1990年被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從1998年到2000年,她的行走能力從每天20公里縮短到每天只有1公里。2004年9月劑量逐漸增加到4000 IU,2005年9月增加到6000 IU。服用10年後沒有出現不良反應,如沒有高鈣血癥、高鈣尿症或腎結石疾病。但由於可能出現腸道問題,包括鈣的吸收不良,使血清中甲狀旁腺激素和羥化維生素D水平升高,骨質脫鈣。因此,患者應注意定期評估維生素D、鈣和鎂的攝入量,檢測腸道問題和血清甲狀旁腺激素和鈣水平、骨骼狀況,以及尿鈣和體內結石,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
西班牙學者,最近回顧了文獻和薈萃分析得出結論,補充維生素D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是不確定的,需要進一步評估。動物研究也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以抑制實驗性變性腦脊髓炎(多發性硬化症的動物模型)的發展和進展。然而,在維生素D基因缺失的小鼠中,疾病並沒有惡化,而是沒有那麼嚴重。動物實驗進一步證明,陽光照射或紫外線輻射可以調節動物的免疫反應以減輕疾病。因此,補充維生素D可能有調節鈣質的作用,而它是否能對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有免疫調節的幫助還有待觀察。
注:這裡的內容(包括我網站上的所有內容)都來自國外文獻。疾病有種族差異和個體差異,藥物也有個體差異,所以閱讀互聯網的內容僅供參考,不應照單全收。一定要諮詢你的主治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