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腦皮質切除術是局灶性癲癇外科治療的最基本方法,目的是去除致癇灶。對於那些沒有足夠的局灶性癲癇的客觀證據的人,那些有分散的癲癇病灶的人,或者那些不能在局部麻醉下長時間合作的人,不建議採用這種手術。術中進行皮質電圖檢查,必要時進行深部電極描記,以限制功能區的切除範圍,並儘可能完全切除癲癇病灶。如果沒有癲癇發作,腦電圖顯示癲癇波消失,則根據病情逐漸減量直至停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癲癇中心-功能神經外科戴軍利
2 .前顳葉切除術(ATL) 這是一種治療前顳葉癲癇的經典手術方法。療效是肯定的,效果也是最好的。Anna Kelemen等人分析了94名ATL術後患者的發作控制情況,平均隨訪時間為6.1年,87%的患者在術後2年內無癲癇發作。
3 .選擇性杏仁核-海馬切除術(SAH)經過不斷研究發現,顳葉癲癇的致癇灶主要位於邊緣系統的杏仁核、海馬和海馬旁回,Wieser和Yasargil於1982年利用顯微外科技術成功切除了這些結構。1982年,Wieser和Yasargil使用顯微外科技術成功地切除了這些結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SAH手術有多種方法,而經外側裂隙的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手術。這種手術具有更大的實用性,因為它的範圍較小,容易操作,而且可以保留側顳葉的視覺和語言功能。
4.半球切除術適用於小兒偏癱伴有頑固性癲癇、Sturge-Weber綜合徵(腦面部血管瘤病)、半邊形巨腦症和Rasmussen綜合徵的患者。患兒一般應在10歲之前進行手術,全部切除整個切除的半球,保留基底核和丘腦。在術後,功能區移位和重塑;肢體損傷得到改善。Richard等人對12名患有頑固性癲癇的偏癱嬰兒進行了功能性腦半球切除術,術後平均隨訪38.8個月,76.2%的患者的癲癇發作消失或幾乎消失。
5 .Atsuko Matsuo等人報告說,胼胝體切除術的作用機制是減少癲癇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而不是將癲癇發作形式從全身性發作轉變為部分性發作。
6 .多發性皮下橫斷術(MSF) 這種手術在1989年首次報道。它適用於癲癇病灶位於主要皮質功能區而皮質癲癇病灶不能切除的情況,如中央回前後、布洛卡區、韋尼克區、角回、邊上回等。小平等採用MST聯合病灶切除術治療頑固性癲癇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並指出MST是治療頑固性癲癇患者的主要首選手術之一。但不足之處是該手術只適用於腦部凸起部分可以看到的癲癇病灶,而對於腦溝深處的癲癇病灶則難以處理。
7.迷走神經刺激(VNS)是一種治療難治性癲癇的新方法。它是一種控制癲癇發作的手段,將脈衝發射器(100型NEP發生器)放入病人胸部的皮下組織,電極連接到迷走神經,提供間歇性的迷走神經刺激。目前,VNS在歐洲和美國的許多國家被用作難以接受或未能接受手術的癲癇患者的常規治療手段,其效率明顯高於50%。
8 .1973年,Cooper發現刺激小腦對大腦和脊髓的神經活動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實驗性慢性癲癇和皮質誘發活動有抑制作用,所以他開創了慢性小腦刺激治療癲癇的成功經驗。該手術主要適用於難治性癲癇,即發現腦電圖異常,智商在70以上,並排除了顱內佔位性疾病。它對起源於邊緣系統的全身性或局部性癲癇最為有效,但對運動-感覺皮層的局灶性癲癇無效。這是一個相對安全、有效和無破壞性的手術,75%的患者在手術後癲癇發作消失或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