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04 16:06

1 .大腦皮質切除術是局灶性癲癇外科治療的最基本方法,目的是去除致癇灶。對於那些沒有足夠的局灶性癲癇的客觀證據的人,那些有分散的癲癇病灶的人,或者那些不能在局部麻醉下長時間合作的人,不建議採用這種手術。術中進行皮質電圖檢查,必要時進行深部電極描記,以限制功能區的切除範圍,並儘可能完全切除癲癇病灶。如果沒有癲癇發作,腦電圖顯示癲癇波消失,則根據病情逐漸減量直至停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癲癇中心-功能神經外科戴軍利

2 .前顳葉切除術(ATL) 這是一種治療前顳葉癲癇的經典手術方法。療效是肯定的,效果也是最好的。Anna Kelemen等人分析了94名ATL術後患者的發作控制情況,平均隨訪時間為6.1年,87%的患者在術後2年內無癲癇發作。

3 .選擇性杏仁核-海馬切除術(SAH)經過不斷研究發現,顳葉癲癇的致癇灶主要位於邊緣系統的杏仁核、海馬和海馬旁回,Wieser和Yasargil於1982年利用顯微外科技術成功切除了這些結構。1982年,Wieser和Yasargil使用顯微外科技術成功地切除了這些結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SAH手術有多種方法,而經外側裂隙的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手術。這種手術具有更大的實用性,因為它的範圍較小,容易操作,而且可以保留側顳葉的視覺和語言功能。

4.半球切除術適用於小兒偏癱伴有頑固性癲癇、Sturge-Weber綜合徵(腦面部血管瘤病)、半邊形巨腦症和Rasmussen綜合徵的患者。患兒一般應在10歲之前進行手術,全部切除整個切除的半球,保留基底核和丘腦。在術後,功能區移位和重塑;肢體損傷得到改善。Richard等人對12名患有頑固性癲癇的偏癱嬰兒進行了功能性腦半球切除術,術後平均隨訪38.8個月,76.2%的患者的癲癇發作消失或幾乎消失。

5 .Atsuko Matsuo等人報告說,胼胝體切除術的作用機制是減少癲癇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而不是將癲癇發作形式從全身性發作轉變為部分性發作。

6 .多發性皮下橫斷術(MSF) 這種手術在1989年首次報道。它適用於癲癇病灶位於主要皮質功能區而皮質癲癇病灶不能切除的情況,如中央回前後、布洛卡區、韋尼克區、角回、邊上回等。小平等採用MST聯合病灶切除術治療頑固性癲癇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並指出MST是治療頑固性癲癇患者的主要首選手術之一。但不足之處是該手術只適用於腦部凸起部分可以看到的癲癇病灶,而對於腦溝深處的癲癇病灶則難以處理。

7.迷走神經刺激(VNS)是一種治療難治性癲癇的新方法。它是一種控制癲癇發作的手段,將脈衝發射器(100型NEP發生器)放入病人胸部的皮下組織,電極連接到迷走神經,提供間歇性的迷走神經刺激。目前,VNS在歐洲和美國的許多國家被用作難以接受或未能接受手術的癲癇患者的常規治療手段,其效率明顯高於50%。

8 .1973年,Cooper發現刺激小腦對大腦和脊髓的神經活動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實驗性慢性癲癇和皮質誘發活動有抑制作用,所以他開創了慢性小腦刺激治療癲癇的成功經驗。該手術主要適用於難治性癲癇,即發現腦電圖異常,智商在70以上,並排除了顱內佔位性疾病。它對起源於邊緣系統的全身性或局部性癲癇最為有效,但對運動-感覺皮層的局灶性癲癇無效。這是一個相對安全、有效和無破壞性的手術,75%的患者在手術後癲癇發作消失或明顯減少。

目前在神經外科治療癲癇病中常用的手術方法相關文章
神經外科疾病中頭暈的症狀也很常見。對於頭暈的患者來診時,無論臨床表現的輕重,一律按重患對待,高度重視,向家屬交代好病情。因為此類患者病情變化快,尤其是椎基底動脈系統的梗塞或出血,病人來的時候神志清楚,一轉身的功夫就可能出現昏迷、瞳孔散大,危及病人的生命。病例1:一個發作性頭暈噁心嘔吐的患者,讓患者做頭顱CT,患者及家屬拒絕,強行留院觀察,予常規擴容,改善循環等處理。第二天早晨,下級醫師說該患者喚
發布於 2023-03-13 15:56
0評論
像繪畫大師一樣用豐富的想象和非凡的技藝創作出傳世名畫,像製表大師一樣用靈巧的雙手和堅韌的耐心製造出結構複雜的時間機器,將神經外科手術技巧昇華到手術藝術,應該是我們每一名神經外科醫師的最高追求目標。神經外科醫師面對自然界結構最複雜、功能最強大的人體大腦,外科醫師將手術技巧與學術思想和人文素質相結合,手術技術才能昇華為手術藝術。在二十多年前,當我開始接觸腦外科時,神經外科在當時國內西醫學體系中是弱勢
發布於 2022-12-27 14:30
0評論
鼻竇炎、鼻息肉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發病率佔總人口的1%--4%,因長期鼻塞而致呼吸不暢的缺氧,對青少年的身體和智力發育、對成年人的記憶力、對中老年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許多患者因為恐懼手術而遲遲沒有進行有效治療,生活質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現在鼻竇炎鼻息肉的手術治療真的還很痛苦嗎?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此類疾病手術方式的演變過程。在上世紀初,鼻息肉的手術方法是最傳統的摘除術,醫
發布於 2023-02-17 14:01
0評論
2001年在北京舉辦的“微創外科新概念研討會”上,有10餘名與會的兩院院士提出:微創外科(minimallyinvasivesurgery)是21世紀外科的昇華,“微創”是外科學追求的新境界。凡是儘可能減少組織的手術損傷,最大程度地解除患者病變,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治療措施,都應屬於微創外科。微創神經外科學(minimallyinvasiveneurosurgery)作為外科學的一個分支
發布於 2023-02-19 13:56
0評論
目前胸外科的手術有傳統的開胸手術,也有電視胸腔鏡手術。有一部分醫生和患者,願意在胸腔鏡手術的前面加上“微創”兩個字,這兩個字怎麼來的,我不知道,只能猜想是不是從胸腔鏡手術英文是VATS的發音來的。這兩種手術有其各自的特點和適應情況。應該說,凡是胸腔鏡能做的手術,傳統開胸手術都能做,反過來就不一定了。一部分胸腔鏡手術會在術中轉開胸手術。傳統開胸手術的刀口一般比胸腔鏡手術刀口長,最小的刀口可以接近胸
發布於 2023-01-05 02:56
0評論
一、腹腔鏡胃手術1、腹腔鏡手術治療潰瘍病:儘管並未被常規使用,但腹腔鏡技術用於潰瘍穿孔修補的地位已被確立。很多開放手術如: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迷走神經切斷術和胃大部切除術等均可在腹腔鏡下完成。腹腔鏡潰瘍穿孔修補術與開腹手術方法相近,其突出優點是能明確診斷,操作簡便,效果良好,經過穿孔修補,腹腔充分沖洗後,腹膜炎很快能得到控制[1]。穿孔可在鏡下直接縫合,也可用纖維蛋白膠粘堵,或用大網膜組織
發布於 2022-11-29 22:11
0評論
肺癌患者血液腫瘤標誌物的檢測有助於肺癌的診斷、預後及療效觀察。目前臨床常用的肺癌腫瘤標誌物有:一、癌胚抗原(CEA)CEA是存在於成人癌組織中的一種胎兒性蛋白,是一種結構複雜的可溶性糖蛋白。胚胎期在小腸、肝臟、胰腺合成,成人血清含量極低(一般<5mg/L)。CEA在各種惡性腫瘤患者中,血清水平均可出現明顯升高。但是,它的靈敏度低,陽性率不高。因此,CEA是一種廣譜的腫瘤標誌物,雖然不能作為
發布於 2022-12-19 05:45
0評論
腦皮質致癇灶切除術:為較常用、也是效果較好的方法,如腦部有明顯的佔位病變如腫瘤、腦膿腫、炎性病灶、血管畸形、腦囊腫等,經腦電監測切除致癲癇灶和病灶,手術後約60%-90%的癲癇可以治癒。前顳葉切除術:目前應用最多的手術方法,如果定位準確約80%以上的病人手術後癲癇發作可完全停止,且很少引起功能損傷。選擇性杏仁核、海馬切除術:選擇性切除杏仁核和海馬,避免顳葉皮層的操作。癲癇完全控制率為42.85%
發布於 2022-12-13 09:28
0評論
一、定義胸腔鏡外科手術全稱電視輔助胸腔手術(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VATS),它是一種微創(Minimalinvasive)手術,藉助胸腔鏡及電視影像的輔助,只須切開數個微小的創口即可完成過去需切開大傷口才能完成的手術。二、歷史1910年由瑞典斯特哥爾摩醫院內科教授Dr、Jacobaeus首先於醫學界使用內視鏡做膀胱檢查,於1922年,他首先成功利用具有電燈照
發布於 2023-01-30 00:42
0評論
食管癌術後第一天可以開始吃東西?可以下床活動?是的!選擇性的對患者進行加速康復模式(fasttracksurgery),可以做到這一點。2010年底本人開始這種模式,已有很多患者獲益。食管癌快速康復外科的主要內容包括:術前積極改善營養狀況並;微創手術,術後有效的鎮痛,應用可靠的胃食管吻合技術,確保早期進食的安全性;術後第一天即可經口進食、拔出常規胸管、拔出胃腸減壓管和尿管、下床活動;術後5~7天
發布於 2023-02-09 18:0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