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中國人患不同類型膽結石約7%,包括肝內膽管結石、膽囊結石和肝外膽管結石。膽結石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疼痛,還有黃疸、感染甚至癌症。近年來膽石症有高發和年輕化趨向。我們會十分關心:怎麼知道得了膽石病?得了膽石病怎麼辦?膽石病能預防嗎?
怎麼知道得了膽石病?
膽囊結石、肝外膽管結石、肝內膽管結石表現各有特點。
膽囊結石初期多數沒有症狀。一部分在體檢時,B超檢查發現膽囊內有高回聲光團存在,大約1/3則在膽絞痛發作時才得以診斷。如果膽結石在膽囊體部運動到膽囊頸部堵塞了膽汁向膽囊管的排出通道,由於膽囊內壓力突然升高引起右上腹劇痛,可以痛得令人滿地打滾。疼痛也可發生在心窩或左胸,向腰部、右肩背部放射。如果結石離開梗阻位置則疼痛可以嘎然而止。如果梗阻持續6小時以上可出現黃疸甚至併發急性膽囊炎。如果結石落進膽總管,會出現膽總管結石症狀。B超或CT檢查可以確診。
肝外膽管結石平時即使體檢也難以發覺。只有在它移行到膽總管下端開口處嵌頓引起膽汁排洩受阻時才出現症狀。為緩起的右中上腹痛、腹脹、噁心,逐漸發展為劇烈疼痛,持續時間較長。梗阻久不解除會出現黃疸、繼發膽道感染,嚴重的危及生命。藉助胃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或磁共振胰膽管成像可以確診。
肝內膽管結石多數症狀輕微。有右上腹或肝區隱痛,多與感染有關。可有低熱、黃疸。但是長期與感染共存可能嚴重損害肝臟。B超、CT、磁共振檢查可診斷。
得了膽石病怎麼辦?
膽石病的不同部位、不同階段和膽結石的不同成分決定了不同的治療手段。我們不妨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膽結石可以溶解掉嗎?
到目前為止,藥物溶石效果很差。尤其中國人的膽結石過去多數是膽色素成分,現在雖然膽固醇性結石比例有上升但膽色素和膽固醇兩者混合性結石很多。遺憾的是現有溶石藥物僅對膽固醇性結石有效。目前常用的口服溶石藥物有兩種:鵝脫氧膽酸和熊脫氧膽酸。它們是膽汁中溶解膽固醇的主要膽鹽。它們作用主要是抑制膽固醇合成、減少膽固醇分泌或降低小腸對膽固醇再吸收,還促使膽固醇與磷脂結合能力。熊脫氧膽酸溶石效果比鵝脫氧膽酸為好,副作用小,長期服用也不損傷肝臟,有效率20-40%。溶石治療的困難在於事先多不能準確判斷結石成分是否膽固醇為主,而且溶石用藥時間長,費用/效果比不理想。因此適於靜止期膽石病病人和不宜手術治療的病人。
2、碎石治療好不好?
超聲體外碎石成功率很高,可以達到85-95%,但排石率不高,只有7-50%,複發率1年6%,兩年21%。用膽道鏡或十二指腸鏡直接碎石、取石近期療效也比較好。因此碎石一般也不是第一選擇。
3、手術切除膽囊有甚麼長期隱患?
膽石病手術治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膽囊是一個調節膽汁排出和儲存的重要器官。切除膽囊只是在結石威脅面前權衡利弊後的一種選擇。比較起來,膽囊切除治療膽結石效果肯定而迅速。尤其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發明以後,很多單純膽囊結石病人從中得益,創傷小,恢復快。但是腹腔鏡手術不適用於伴有嚴重膽囊炎的病人,也不適用於需要同時探查膽總管的病人。由於膽結石形成與膽汁內各種成分失衡有關,膽囊切除並不能保證膽結石不再復發,有些病人術後還會在膽管裡出現新的結石。膽囊切除後,膽汁失去儲存的倉庫,如果在短時間內膽汁大量分泌會刺激腸道發生膽汁性腹瀉。而如果進食多量脂肪,則會因為膽汁分泌不足造成脂肪吸收不良性腹瀉。膽區疼痛則是術後常見的外科問題,可能是殘留膽囊管炎或殘端神經瘤所致,有時甚至需要再次剖腹探查。
4、肝內膽管結石需要治療嗎?
由於B超普及,國內膽管結石發現率明顯提高。病人多數並沒有症狀,但是憂心忡忡、不可終日。其實少量肝內膽管結石不必手術,主要是利膽和預防感染。只有大量結石合併膽管感染,嚴重影響到肝膽功能時才需要肝葉切除。所以一般肝內膽管結石只要定期隨訪就可以了。
膽石病能預防嗎?
這個問題說來話長。先來看一個有趣的資料。1987年全國膽石病協作組做了一次大規模調查,1995年又有一次全國範圍的調查,對中國1983年到1992年膽石病情況在十年間的變化進行細緻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女性膽結石患病率是男性的2-2.5倍,發病高峰40-60歲,這些十年來變化不大。但是飲食結構改變對膽結石成分的影響明顯:膽結石病人中,飲食中蛋白、脂肪比例上升的多了1倍而多種素菜比例下降的少了1倍,說明蛋白、脂肪攝入量提高、素菜攝入量減少促使膽結石發病。調查還顯示,膽石病病人中合併有膽道蛔蟲的,十年前是十年後的7倍,說明衛生條件和衛生習慣的改變減少了膽結石發病。還有,膽囊結石/膽管結石比例十年前工人、職員、農民都差不多,但是十年後,農民中膽囊結石比例提高7倍,工人中增加5倍,職員中增加4倍,說明生活水平提高有利膽囊結石形成。但是膽囊結石在農民中只是膽管結石的2.8倍,工人是10倍,職員是13.4倍,提示不同生活水平對膽結石類型的影響。
這份資料說明生活水平提高和飲食中蛋白、脂肪增加會使膽囊結石發病升高;衛生條件和習慣改善會降低膽管結石發病。從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到“預防膽石症大有可為”這樣重要的啟示呢?
為了說明膽石症的可防性,我們不妨簡略回顧一下對膽結石成因的研究結果。雖然還有太多因素不清楚,但基本的機制可以概括為膽汁中膽固醇、膽色素、膽汁酸和磷脂四者比例失衡,在其他眾多促成核因子(如粘液糖蛋白、鈣離子、-葡萄糖醛酸苷酶等)作用下,膽固醇、膽色素在膽汁中溶解度降低而沉析,加上膽囊和膽管動力障礙、排洩淤滯,終致凝結成石。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膽結石有諸多可控因素,至少包括:
1、減少膽汁中膽固醇、膽色素濃度;
2、增加膽汁中磷脂和膽汁酸成分;
3、糾正膽囊動力障礙;
4、抑制膽汁中成核因子數量和活性;
5、提高膽汁中抗成核因子數量和活力。
現在我們就要介紹當下就可以做的事情。
一、重新認識預防膽石病對於保護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以目前膽石病的治療水平,膽石病常常要招來破壞性的手術。如果你從事流動性很大的工作,不能保證你始終處於優良醫療條件的保護之下,膽石病發作又往往採取突襲的方式,就可能使你遭到威脅生命的困境,所以最好避免此病。膽石病更多見於女性。人稱“3F”即feamal/fourty/fat(女性、40歲、肥胖)是膽石症易患者。性別、年齡不由自主,肥胖有時天生,這些人更應定期體檢,及時發現為上。
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值得提醒的是:
1、要按時均勻進餐,使膽汁均勻排泌。經常不吃早餐,膽囊儲存的膽汁得不到適時排放而過度濃縮,易於膽固醇沉澱成石。
2、少蜷坐沙發大吃零食。電腦族和電視癮族常有這種習慣。蜷坐不利於膽汁排泌,吃零食會不知不覺攝入大量熱量,加上多靜少動易致肥胖,都是在膽結石形成上加碼。
3、少坐車多走路。不僅增加身體活力,而且利於消耗熱量,避免脂肪積聚,減低血脂,尤其是膽固醇水平。
4、平衡飲食中蛋白、脂肪、多種素菜比例。這一點對辦公室一族特別重要。動物性食物對人體是必需的,因為含有較多高質量蛋白,尤其是含有人體自己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但動物皮膚、內臟膽固醇含量很高,過多食用會使血液中膽固醇偏多,利於膽結石形成。過於素食則蛋白質不足,也會使抗結石形成的載脂蛋白A-1、A-2含量過低,所以都不可取。高膽固醇含量的食物有動物內臟(腦、腎、肝、腸),蛋黃,魚子,魷魚,烏賊魚,螃蟹,奶油,黃油,豬油等。低膽固醇含量的食物有各種素菜,l肉,鮭魚,胡蘿蔔,大豆及豆製品,水果,燕麥片,生蒜頭,植物油,香菇,木耳,芝麻等。日常飲食可適當搭配,不宜偏廢。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正常成人每日膽固醇攝入量不超過200毫克為宜。
5、養成每日解大便的習慣。糞便可以帶走大量腸道內大腸桿菌等有害細菌。大腸桿菌產生的大量內毒素內含有一種酶叫做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以導致膽汁內膽紅素與鈣離子結合形成膽紅素鈣沉澱與膽色素結石形成有關。
6、不要吃處理不佳的生菜色拉。生菜處理不當易被寄生蟲卵汙染。膽道蛔蟲是膽色素性結石形成的重要因素。
7、多吃富含卵磷脂的食物。膽汁內的磷脂有利於膽固醇溶解。雞蛋黃內就有很多卵磷脂。過去強調蛋黃含多量膽固醇,很多人吃雞蛋時對蛋黃棄之不及,好像遇見瘟神,大可不必。大豆的磷脂含量很高而且不含膽固醇。
8、不忘飯前便後洗手。對地處偏僻的農村特別重要,可以減低蛔蟲病的發病率。我國近年來肝內膽管結石減少與蛔蟲病發病率降低明顯相關。
三、要積極治療和膽石病密切相關的肥胖、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肝硬化有雌激素增高、腸道因門脈高壓淤血導致腸道菌群繁殖和菌群比例失調,大腸桿菌量增多、肝病的膽汁分泌淤滯也是常見、肝細胞損害使血液膽紅素濃度增高,這些都有利於膽色素結石形成。肥胖、糖尿病常伴有高膽固醇血癥,有利於膽固醇性膽結石形成。所以改善病情對防止膽石症至關重要。
四、已經患有結石病的病人除了採取以上措施外,還要服一些促進膽汁分泌和溶石的藥物將有利於控制病情發展,避免危及生命的後果。對於B超發現膽囊內膽汁稠厚(膽汁透聲差)或有結晶體形成者,更應及早應用利膽和溶石藥物常可阻止膽結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