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缺乏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飲食中長期缺乏水果和新鮮蔬菜。人體缺乏維生素c後,結締組織形成不良,使毛細血管壁不健全,易出血,脆性增加,形成維生素c缺乏症,又稱壞血病。該病的發病特點是飲食中缺乏維生素c到約4至7個月後發展為壞血病。最初的非特異性症狀,如消化不良、煩躁不安、臉色蒼白、生長遲緩、低熱等。隨後出現明顯的壞血病體徵,患兒可在身體任何部位出現不同程度和大小的出血點,較常見的為長骨骨膜下出血,股骨下、脛骨近端、牙齦粘膜常有出血,多見於出牙前後,以上門牙部位最顯著,腫脹光滑而 脆,牙齦呈紫紅色,稍加壓迫即可溢血。後期出現生殖器、尿道、胃腸道和腦膜出血,三分之一的患兒尿液中出現紅細胞;小腿腫脹和疼痛最常見,腫脹多沿脛骨結節,壓痛明顯,局部溫度略升高,無紅暈。大齡兒童的皮膚可出現毛囊角化,其外觀與維生素A缺乏相似,難以區分;也可伴有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是由於維生素C缺乏與葉酸缺乏所致。
小兒維生素c缺乏有哪些健康風險?維生素c也被稱為抗壞血酸,是人體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身體長期缺乏維生素c,就會發生一種叫做壞血病的系統性疾病。
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但人體不能合成它,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c廣泛存在於水果和新鮮蔬菜中,尤其是柑橘、山楂、西紅柿和綠葉蔬菜最為豐富。維生素c易溶於水,具有很強的還原性,在鹼性環境中或加熱、煮沸時間過長時,容易被破壞。如果煮熟的蔬菜存放時間過長,當新鮮蔬菜被切成細絲或擠壓時,部分維生素c也會被破壞。
當維生素c缺乏時,發病很慢。兒童一般表現為食慾不振、面色蒼白、生長緩慢、易患呼吸道感染,全身皮膚和粘膜容易出血,膝關節、踝關節、口腔粘膜和牙齦常見;嚴重時可發生鼻出血、尿血、便血和結膜下出血。當出現骨膜下出血時,常伴有肢體疼痛,導致身體活動受限。
人類乳腺將血液中的維生素C濃縮到乳汁中,一般每100毫升人乳中含有4至7毫克的維生素C。如果孩子每天能吃600至800毫升母乳,其中的維生素c就足以滿足其生理需要。預防維生素c缺乏的最好方法是堅持母乳餵養,1歲以上兒童需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以避免維生素c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