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從2010年上海市惡性腫瘤的統計數據來看,癌腫高居上海居民第二位的死因,其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為第二位,死亡率為第三位。從全球疾病譜的變化趨勢分析,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等因素改變,我國的大腸癌的發病率也明顯增高,類似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疾病變化汰勢。儘管目前大腸癌的診斷、符合循證醫學的手術根治術式、術後輔助放化療和基因治療等多學科診治理念的更新和提高,但是總體的結直腸惡性腫瘤的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0%左右。從直接與大腸癌本身死亡相關因素分析,主要為遠處臟器轉移、術後局部復發和淋巴結轉移等。我們知道手術根治是大腸癌系統治療的主要方法手段之一,過去認為的大腸癌合併肝肺等臟器轉移的晚期病人,只能行姑息或對症治療,而現在其中部分病人仍有機會通過轉化治療後,再進行同時或異時手術切除而獲得長期生存。
大腸癌手術治療根據術前分期、病灶大小和位置以及病人身體條件,明確早期還是進展期癌腫,可選擇內鏡下切除、經肛門局部切除、腹腔鏡下或開腹手術根治。胃腸外科專科醫師會根據術後病理分期情況,並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詳細給出一個術後輔助治療和隨訪計劃。大腸癌術後存在一定的復發和轉移率,局部復發時間往往在1~2年內。術後復發轉移主要與原發癌腫生物學特性、術時分期、病灶位置、是否伴隱匿性轉移以及手術根治徹底與否等因素相關。復發轉移形式多以吻合口周圍、原手術區域、血管周圍或後腹膜淋巴結轉移以及遠隔臟器的血道轉移。結合目前先進的診斷儀器、手術理念和設備以及術後參照達成國際共識的放化療治療等多學科手段,大腸癌術後進行有計劃性、有時序性、周密性和個體化的輔助治療和隨訪就顯得尤其的重要了,能夠診斷早期復發轉移病灶,並可給予早期多樣化的治療,取得理想的預後。
很多病人或家屬術後會諮詢是否要進行放化療的問題,目前國際上以及國內的專家共識一致認為,大腸癌術後病理分期為Ⅱ期高危、Ⅲ期和Ⅳ期均需要進行輔助放化療干預,而所謂的Ⅱ期高危就是伴有急慢性結腸梗阻後手術的、腫瘤的病理類型較差的、切除大腸標本血管或淋巴管內存在癌栓的以及手術切除的徹底性或淋巴結清除數不夠等高危因素存在,也必須術後輔助化療。對於直腸癌尤其是低位的病人,腫瘤侵犯直腸繫膜並或伴有淋巴結轉移的,術前未曾進行放化療的,這些病人術後還需輔助放射治療干預。
隨訪是大腸癌術後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可以早期發現可能的復發轉移病灶,以便於早期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手段。不管早期還是進展期大腸癌病人,專家共識均建議術後二年內每3~6月檢測CEA、CA199等腫瘤相關標誌物,每半年進行胸片和原發癌腫手術部位和肝臟CT的增強檢查,須每年一次的纖維結腸鏡檢查。對於術後輔助放化療的病人,還應該在每週期的化療期間,檢測血常規、肝腎功能等相關血指標化驗。胃腸外科專科醫生還會在病人每次隨訪門診時,根據病人的症狀、專科體檢以及相應理化檢查,作出個體化的需更進一步的化驗或影像學檢查的決定,如PET-CT檢查等,以排除可能發生的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的情況。病人也應在術後日常生活中,注意有無腹痛不適、食慾減退、納差疲乏、大便帶血或粘凍或腹壁觸及腫塊等情況,應該及時就診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