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6 20:07

  目前在我國,卒中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卒中所致死亡分別占城市及農村人口總死亡率的20%及19%。缺血性病變和出血性病變所致卒中的比例為4:1,其中頸動脈狹窄與腦缺血性疾病(尤其是卒中)的關係十分密切,約30%的缺血性卒中由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性疾病所致。該類疾病指可引起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狹窄和(或)閉塞,若不加以治療,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程度>70%的患者2年卒中發生率高達26%。
  頸動脈狹窄導致卒中的主要原因在於斑塊或血栓脫落形成栓子,造成顱內動脈栓塞,從而使相應的腦組織發生缺血性梗死。因此,治療目的是去除能引起栓子脫落的病變,或防止栓子脫落。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包括手術及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主要包括傳統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圖1)和近年來廣泛開展的頸動脈支架成形術(CAS,圖2)。由於頸動脈手術是一種技術難度大、風險高的操作,為獲得良好的手術效果,降低圍手術期併發症發生率,必須嚴格明確和遵守手術適應證。
  1、深入認知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目前臨床CEA適應證的確立,主要是基於包括北美症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試驗(NASCET)、歐洲頸動脈外科手術試驗(ECST)退伍軍人管理局症狀性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試驗(VACS)在內的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隨機試驗結果,並根據近年來的研究進展對具體內容進行了部分修訂。
  1.1、CEA的絕對適應證
  6個月內發生1次或多次TIA,且頸動脈狹窄程度≥70%;6個月內發生1次或多次輕度非致殘性卒中,症狀或體徵持續超過24小時,且頸動脈狹窄程度≥70%。簡言之,就是患者有症狀且頸動脈狹窄程度≥70%。
  1.2、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相對適應證
  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程度≥70%;有症狀性狹窄程度為50%~69%,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程度<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檢查提示狹窄病變處於不穩定狀態。同時要求有症狀患者的圍手術期總卒中發生率和死亡率<6%,無症狀患者<3%,患者預期壽命>5年。需要強調的是,斑塊是否穩定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是不穩定斑塊,即使狹窄程度不嚴重,斑塊也極易脫落,會引起大腦相應血管栓塞。
  1.3、CEA手術時機選擇
  目前推薦,在急性腦梗死發病6周後進行手術較為安全,但對於近期出現症狀,影像學檢查提示為不穩定斑塊者,可選擇於2周內手術;若為雙側病變,兩側手術時間間隔至少2周,狹窄嚴重和(或)有症狀側優先手術;若患者頸動脈完全閉塞,由於不存在栓子繼續脫落,手術並不能降低卒中發生率,所以不推薦手術治療。
  1.4、CEA的術式
  CEA有傳統的縱向頸動脈切開式和外翻式2種術式,前者對頸動脈分叉的位置要求相對較低,後者無須切開頸動脈竇,可避免縱形切開縫合後引起的狹窄,並可同時截短過長的頸動脈,術後再狹窄發生率較縱切式低,但不適用於頸動脈遠端鈣化性狹窄和頸動脈分叉過高的患者。2種術式的總體效果無顯著差異,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決定選用何種術式,不必強求。對於頸動脈管徑較小(內徑<4 mm)者,在傳統縱切式手術後,為防止頸動脈縮窄,可加用補片。
  1.5、轉流管應用指徵
  多數學者認為,應用轉流管可減少手術中術側大腦半球的缺血時間。其應用指徵包括:①影像學證據提示術前有卒中;②對側頸內動脈完全閉塞;③頸動脈反流壓<50 mmHg;④術中無法耐受頸動脈阻斷試驗;⑤術中腦功能檢查發現有異常;⑥術中經顱多普勒(TCD)檢查顯示腦血流減少;⑦顱內大腦動脈環(Willis環)代償不全。
  2、深入認知頸動脈支架成形術
  頸動脈狹窄的血管腔內治療經歷了從簡單球囊擴張、球囊擴張聯合支架置入,直至腦保護下支架置入3個發展階段,其適應證也在不斷擴展。目前CAS 適應證的確立主要基於多項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隨機試驗(如CAVATAS、SAPPHIRE、EVA-3S、SPACE等)結果,同時結合其他試驗(如NASCET和
  ECST等)的結果。
  2.1、CAS的適應證
  患者有症狀且頸動脈狹窄程度>50%,並要求術者所在單位上一年度術後30天內各種原因卒中和死亡發生率≤6%,且致殘性卒中或死亡發生率≤2%;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程度>60%,並要求術者所在單位上一年度術後30天內各種原因卒中和死亡發生率≤3%,且致殘性卒中或死亡發生率≤1%。
  2.2、選擇CAS的臨床情況
  對頸動脈狹窄患者施行CEA或CAS,不僅應根據術者操作熟練程度(熟練者能降低圍手術期併發症發生率)決定,同時應考慮患者具體情況。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應考慮選用CAS。
  2.2.1、患者存在下列心腦血管合併症:
  ①充血性心力衰竭(紐約心臟學會心功能分級Ⅲ或Ⅳ級)和(或)各種已知嚴重左心功能不全;②6周內須接受開胸心臟手術;③近期(4周內)心肌梗死史;④不穩定性心絞痛(加拿大心血管學會分級Ⅲ或Ⅳ級);⑤對側頸動脈阻塞;⑥繼發於肌纖維發育不良的頸動脈狹窄。
  2.2.2、患者存在下列特殊情況:
  ①對側喉返神經麻痺;②頸部放療史或頸部根治術後;③CEA術後再狹窄;④外科手術難以顯露的病變,頸動脈分叉位置高或鎖骨平面以下的頸總動脈狹窄;⑤嚴重肺部疾病[如COPD,且1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1)<20%];⑥年齡>80歲;⑦拒絕接受CEA術。
  2.3、因CAS血管腔內操作的特點,需要使用造影劑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機,所以存在相應的禁忌證。
  2.4、CAS相對禁忌證
  顱內血管畸形,亞急性腦梗塞,血管造影禁忌證(嚴重造影劑反應、慢性腎功能衰竭),嚴重鈣化性病變,血管擴張困難。
  2.5、CAS絕對禁忌證
  頸動脈內附壁血栓形成,腔內方法無法到達的病變(主動脈弓分支嚴重扭曲、無合適的導入動脈、主動脈弓解剖特殊),嚴重狹窄(>99%),頸動脈瘤附近的病變。
  2.6、腦保護裝置的應用
  臨床研究證實,腦保護裝置(EPD)能顯著降低圍手術期卒中發生率,與筆者所在醫院的臨床隨訪結果一致。EPD使用前後圍手術期卒中發生率差異顯著,因此推薦在CAS過程中常規應用EPD。對於普通頸動脈狹窄患者,推薦使用遠端濾過型EPD(包括濾網導絲和血管保護傘等)。若患者頸動脈狹窄嚴重且遠端濾過型EPD無法通過時,可考慮採用近端阻斷型EPD
  3、藥物治療保障術後療效
  對於有適應證的患者,外科手術治療能顯著降低卒中發生率。然而,外科手術長期療效的維持,離不開內科藥物治療,尤其是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和他汀類藥物。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前者價廉且療效確切,後者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更佳,但價格較貴。有條件者可長期口服氯吡格雷,無條件者可聯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3個月後,改為阿司匹林單藥治療。
  他汀類藥物在頸動脈狹窄術後治療中的意義不僅在於降低血脂,更有穩定斑塊,防止再狹窄的作用。因此,有條件的患者推薦常規口服該藥。
  頸動脈狹窄的外科治療歷經半個世紀,臨床療效確切。隨著國人頸動脈狹窄發病率日益攀升,其手術治療逐年增加。為獲得良好療效,臨床醫生必須熟悉頸動脈狹窄的病理生理,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不斷地進行臨床實踐,以提高我國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水平。

深入認知頸動脈狹窄的手術治療相關文章
腦卒中是當今第三大致死病因,是成年人致殘的首要原因。頸動脈狹窄是導致缺血性卒中事件發生的最常見原因。目前預防的主要措施有:1、藥物,2、血管內支架成形術3、頸動脈血管內膜剝脫術。大量的臨床實驗已經證實,無論是有症狀還是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病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均能有效地預防卒中。在美國每年進行約20萬例的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但在我國僅為數百例,與我國人口數量極不成比例。20世紀80-90年代已有多
發布於 2022-10-01 13:24
0評論
頸動脈狹窄症狀頸動脈狹窄是由於頸動脈的粥樣斑塊導致的頸動脈管腔的狹窄。當頸動脈出現狹窄時,大腦也就出現不同程度的缺血。主要的表現為:頭暈、眼前發黑,有黑,短暫的意識喪失。頸動脈狹窄檢查:患者一旦出現上訴症狀,建議去門診做一個頸動脈彩超,彩超如果表現有狹窄,發現有潰瘍性斑塊形成,就需要遵照醫囑做進一步的檢查。具體確診方面,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正在逐漸取代動脈造影成為診斷
發布於 2022-12-12 18:22
0評論
大腦的血液絕大部分來自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頸動脈狹窄的罪魁禍首,粥樣斑塊的表面是一層纖維帽,中間是膽固醇結晶和壞死物質。粥樣斑塊形成後不斷增大,最後纖維帽破裂,斑塊向一座活火山,不斷有碎屑向外噴出。破裂的纖維帽表面極易形成血栓並且在血流衝擊下非常容易脫落。那麼頸動脈狹窄和小中風又有甚麼關係呢?很早以前人們一直認為中風是由大腦內部的血管出了問題而引起的。50多年前,醫學界開始認識到頸動脈狹窄
發布於 2023-01-27 01:07
0評論
患者:描述:頸動脈中度狹窄服用說明:2013年春節期間去301做糖尿病常規檢查,覺得眼睛看不清楚,結果眼睛檢查出來的結果是正常,做了個頸動脈的片子,查出狹窄,已經堵60%多。多年糖尿病,去年年底感覺眼睛模糊,查發現頸動脈右側中度狹窄,左側手腳感覺麻想問醫生咱們醫院治療頸動脈狹窄的藥物是中藥嗎。現在在吃西藥,想配合中藥治療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周圍血管外科秦建輝:您現在需要明確的是腦部的缺血情況
發布於 2022-11-28 15:46
0評論
在2009年1月下旬剛剛結束的美國好萊塢國際血管外科大會(ISET)上,來自美國密歇根大學的AnthonyJComerota醫生提出:為防止複發性腦卒中的發生,對於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患者應該儘早行手術治療。他認為,在首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非致殘性腦卒中發生的兩週之內就應該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以防止頸動脈內的粥樣硬化斑塊再次脫落導致再次腦卒中的發生。傳統的觀點認為在腦卒中事件發生4-6周後,待顱內
發布於 2023-02-20 14:56
0評論
研究表明,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群死亡率第二位的疾病,其中80%屬於缺血性腦卒中,這其中2/3與患者頸動脈狹窄相關。頸動脈狹窄外科手術治療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上世紀末期腦保護裝置等一批腔內新技術的發展,支架成形術成為外科干預頸動脈狹窄的又一選擇。但是否所有頸動脈狹窄患者均需要外科干預,以及如果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干預,成為目前討論的熱點,本文就此做一簡要回顧。 1.哪些患者不需要立即手術,可採
發布於 2023-03-07 06:51
0評論
頸動脈狹窄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中尤以動脈硬化狹窄性病變為主要原因。頸動脈狹窄可導致約20%的腦卒中,而後者是當今世界人類死亡第三大因素,僅次於心血管病和腫瘤,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簡單的一個動脈狹窄怎麼會導致偏癱、失語、失明等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呢?下面我們將揭開頸動脈狹窄蠶食動脈管腔、鯨吞神經系統功能的神秘面紗。頸動脈狹窄的病理:1、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分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年齡、性
發布於 2022-12-22 03:45
0評論
一、頸動脈狹窄是由甚麼原因引起的?一般認為,頸動脈斑塊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引起腦缺血:一條途徑是嚴重狹窄的頸動脈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導致大腦相應部位的低灌注;另一條途徑是斑塊中微栓子或斑塊表面的微血栓脫落引起腦栓塞。上述二者機制何者更佔優勢,目前觀點尚不一致,但多數認為斑塊狹窄度、斑塊形態學特徵均與腦缺血癥狀之間密切相關,二者共同作用誘發神經症狀,而狹窄度與症狀間關係可更為密切。二、頸動脈狹窄
發布於 2023-01-27 01:27
0評論
頸動脈狹窄多是由於頸動脈管腔的狹窄而導致腦供血不足,其發病率較高,在60歲以上人群中患頸動脈狹窄者約佔9%,多發生於頸總動脈分叉和頸內動脈起始段。有些狹窄性病變甚至可能逐漸發展至完全閉塞性病變。頸動脈狹窄的病因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及纖維肌性發育不良等。臨床症狀:頸動脈狹窄症本身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常不易發現,在早期的臨床表現有突然發作的麻木、感覺減退或感覺異常、上肢或下肢無力、面肌麻痺和
發布於 2022-12-02 22:16
0評論
甚麼是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多是由於頸動脈的粥樣斑塊導致的頸動脈管腔的狹窄,多發生於頸總動脈分叉和頸內動脈起始段。有些狹窄性病變甚至可能逐漸發展至完全閉塞性病變。頸動脈狹窄有甚麼危害?腦缺血性卒中是引起患者致殘的常見危險,而頸動脈狹窄性病變和腦缺血性卒中的關係非常密切。一般的原因包括:1、嚴重狹窄造成的腦灌注減少;2、頸動脈粥樣斑塊脫落或斑塊破裂形成的微血栓脫落造成腦梗塞。尤其以後一個原因更多見
發布於 2022-11-30 01:0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