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段神經鞘瘤是指位於頸椎椎管的神經鞘瘤,由於腫瘤生長常和頸髓、椎動脈、頸神經關係密切,手術風險大。傳統的手術方法大都採用後人路切除椎板,然後行腫瘤切除術。近年來,為減少手術入路的創傷,多采用患側半椎板切除手術入路。但是,半椎板切除仍然破壞了單節脊椎椎板的連續性。我們從2006年開始應用部分半椎板切除手術人路顯微外科治療頸段的神經鞘瘤,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由於手術大大減少了骨質、韌帶的創傷,使得很多患者免於手術必須內固定,大大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壓力。
部分半椎板手術入路示意圖:
左側示意圖為傳統的全椎板切除手術入路,將與腫瘤相應節段的棘突和椎板全部切除,暴露椎管,進而切除腫瘤。
中間示意圖為改進的半椎板切除手術示意圖,將與腫瘤相應節段的患側(腫瘤所在側)棘突和椎板全部切除,暴露患側椎管,進而切除腫瘤,減少了創傷。
右側示意圖為我們的部分半椎板切除手術示意圖,保留了椎板的連續性,最大限度的減少了骨質的切除和韌帶肌肉的剝離,保護了脊柱的穩定性。
先介紹一個傳統的病例:
病例1:患者,男,16歲,診斷:右側頸1-2神經鞘瘤
該患者使用的傳統的全椎板切除手術入路,腫瘤切除後,考慮術後頸椎的穩定性,做了頸1-2的內固定融合。降低了頸椎的活動度,增加了治療的經濟費用。這不是最佳的方案。
再看幾個微創的部分半椎板切除入路的病例:
病例2:
術前:
這是一個頸1頸2的左側神經鞘瘤,腫瘤部分位於椎管內部分向椎管外生長。
術後:
右側的術後重建顯示了手術所用的部分半椎板切除入路,只切除了左側頸1後弓的下緣和頸2椎板的上緣,利用很小的骨孔將腫瘤全部切除(左側2圖為術後3個月複查的MRI,顯示腫瘤全部切除。)由於保留了椎板的連續性,沒有干擾到頸椎的穩定性,所以患者無需內固定,減少了手術造成的創傷和經濟費用。
病例3:
術前:
這是一個頸3頸4的右側神經鞘瘤,腫瘤部分位於椎管內部分向椎管外生長。
術後:
左側的術後重建顯示了手術所用的部分半椎板切除入路,只切除了左側頸3椎板的下緣和頸4椎板的上緣,利用很小的骨孔將腫瘤全部切除(右側2圖為術後1個月複查的MRI,顯示腫瘤全部切除。)由於保留了椎板的連續性,沒有干擾到頸椎的穩定性,所以患者無需內固定,減少了手術造成的創傷和經濟費用。
討論:
由於神經鞘瘤大多起源於一側感覺神經根,腫瘤呈偏側生長,所以為減少手術創傷,近年來開始應用半椎板切除手術入路。本文所採用的部分半椎板切除手術人路更加微創,該入路是運用“鎖孔”手術的理念,只切除上一節段椎板的部分下緣和下一節段椎板的部分上緣,並且不破壞側方關節,和普通半椎板切除術相比,其優勢在於減少了術中骨質切除範圍,保持了椎板的連續性,更有利於脊柱的穩定。對於部分半椎板手術人路,我們總結了以下經驗:(1)手術體位採用頭部屈曲拉伸位,有利於椎間隙的拉開,特別在C1 ~C2位置,可以明顯增加術中暴露,有利於腫瘤切除;(2)分塊切除是手術的原則;(3)顯微鏡下仔細辨認並切斷載瘤神經,有利於手術分離、牽拉腫瘤,雖然可能有些患者術後會有短期的感覺功能下降,但不會造成術後永久的顯著神經功能障礙,這可能得益於其他神經的功能代償;(4)部分半椎板入路通常可以切除向椎間孔外生長不超過2 cm的腫瘤。全部切除椎間孔處的腫瘤後,往往出血較多,這大多是靜脈叢出血,用止血紗布稍壓迫止血即可,不需要盲目燒灼,以免誤傷神經根、椎動脈;(5)術前認真研究腫瘤外側與椎動脈的關係有利於術中對外側腫瘤處理和保護椎動脈,切除外側部分腫瘤時要避免暴力造成椎動脈損傷;(6)對於術前MRI顯示硬膜內外生長的腫瘤,先切除硬膜外部分,再探查硬膜下,即“從外至內”。如果先打開硬膜,處理硬膜下腫瘤,會造成隨後在切除硬膜外腫瘤部分時,出血會進入硬膜下腔,易造成術後黏連。而且有些腫瘤,術前MRI顯示硬膜內外均有,術中會發現腫瘤就侷限在硬膜外,國外文獻也有類似發現。所以先處理硬膜外腫瘤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如果呈啞鈴型生長的神經鞘瘤在椎管外的腫瘤部分直徑<2 cm,腫瘤未累及椎動脈,均可採用部分半椎板手術人路,達到完全切除腫瘤的目的。部分半椎板切除手術入路應用了“鎖孔”手術的理念,保護了椎板的連續性,從而更有利於頸椎的穩定。應用部分半椎板切除手術人路顯微外科治療高頸段的神經鞘瘤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