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拋物線的特點是其高度不斷攀升,達到最高點後,其高度逐漸下降。
最近心理諮詢中遇到了這樣幾個案例,用拋物線加上二維座標軸可以很形象的說明這些個案的共同特點。
案例1:
張先生是一位40歲出頭的航天工程師,在家裡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張先生是眾多孩子中最有出息的一個,是父母最驕傲的孩子。張先生從小體弱多病,3歲時曾差一點死了,但學習成績一直優秀,能夠考上大學並留在北京一家著名的單位工作,有一個賢惠的妻子和一個可愛的女兒。父母六十多歲了,和一個弟弟住在一起,均在老家農村。張先生經濟條件最好,但父母每月有上千元的退休金,並不需要他的錢。每年張先生回老家探望父母一次,平時主要是兩個弟弟照顧父母。
張先生來諮詢的主要問題是近十年來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過分擔心,讓自己簡直受不了。有時感到胸口有點悶,就會非常害怕,擔心是心肌梗死,趕緊到醫院做檢查,心電圖、心臟造影、動態心電圖等各種檢查均沒有異常。張先生可以稍稍放心一下,但不長久,只要有點胸口不適,就又會想到是不是得了心急梗死?有時還會突然有這樣的念頭:我會患心臟病,為之而不安,就會感到胸口真的不舒服,越是這樣,就越擔心自己會患心臟病。只要有點感冒的症狀,如流鼻涕、咳嗽、咳痰等,張先生便非常緊張,擔心自己得了肺炎,甚至是肺癌,需要趕緊到醫院做檢查。買了個電子血壓計,經常給自己量血壓,張先生稍稍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就量,只要高一點就會非常害怕自己會得腦溢血,趕緊去醫院,醫生讓其安靜下來,血壓往往又都正常。張先生明明知道自己目前沒有嚴重的器質性疾病,但就是對一點點的不舒服過分害怕和謹慎,這已經嚴重影響了其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從診斷上說,張先生患了疾病恐怖症,是疑病症的一種,是甚麼因素讓張先生對自身健康如此提心吊膽?
我們發現,張先生所害怕的疾病都是嚴重的疾病,如心肌梗死、肺癌、腦溢血,這些都是導致死亡的致命性疾病,問道他是否害怕死亡時,很有意思的是張先生回答並不害怕死亡。真的嗎?通過了解,我們得知張先生現在有一個心願,等再過十年,自己退了修,回老家多陪陪父母,而母親身體不太好,所以……,不言而喻,張先生有個非常大的擔心,自己的願望很可能不能實現,源於母親可能會過早死去,那會更加內疚。但是張先生不願面對這種現實,本能的做了一個轉移,即對母親死亡的擔心轉移到對自己死亡的擔心,這種擔心程度之大,竟然張先生說不害怕死亡。他擔心的可都是導致死亡的疾病啊。
用蘇格拉底式的問話追問了一下張先生:如果你得了心急梗死、肺癌或腦溢血,會怎樣?他回答會死掉,然後會怎樣?他回答那可了不得了,父母接受不了,妻子、孩子都不能照顧了,我才四十來歲,這麼多年,我一直是父母的驕傲,但我沒有盡到義務,還等著退了休陪培父母呢,我不能接受現在就死亡。
可見張先生對死亡有著強烈的恐懼和迴避。其實,對於死亡我們每個人都恐懼,誰也不願意死,但我們平時很少考慮死亡,因為死亡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張先生為何頻頻出現對死亡的恐懼反應呢?
他從小體弱多病,三歲時過早的有了死亡的體驗,註定他對死亡很敏感。隨著年齡的增長,事業的成功,自己家庭角色和責任的增加,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重要性,父母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這些都引發了對健康的渴望,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
對疾病和死亡的適度恐懼,人們才學會了講究衛生,遵守交通秩序等社會規則,從營養學、美學、心理學、體育、音樂、藝術等方面尋求疾病的預防和控制,生命質量得以不斷提高。如果用橫座標表示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程度,縱座標表示生命質量,二者的關係是拋物線形式,隨著恐懼程度的增加,生命質量不斷提高,但是如果超過一定的度,即超過最適點,生命的質量就會急劇下降。如何利用這一形象的比喻來幫助張先生呢?
首先,幫助張先生把其對死亡的恐懼提煉出來,死亡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生命歸宿,對死亡的恐懼也是正常的心理現象,有助於提高人類的生命質量。如果沒有人恐懼死亡,便不會有人遵守規則,人際衝突擴大、冒死鬼增加,艾滋病氾濫,社會大亂。
其次,讓他明白自己對死亡的恐懼超過了拋物線的最高點對應的最適程度,即超過了保持最佳生命質量對應的恐懼度,有一點點不舒服,都往壞處想,往最糟糕的方面考慮,結果自然是緊張、焦慮、失眠、工作效率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恐懼度越大,生命質量越低。
再則,幫助他把對死亡的恐懼程度往最適點調,分析對死亡恐懼的易感性形成的過程,包括從小體弱多病,對死亡的過早體驗,目前對生命的渴望,等等,以期降低其對死亡的恐懼程度,從而使其從疑病狀態中走出來。
案例2:
亮月是某高校專科生,剛上大二,大一兩個學期的考試都是班裡第一名,可她最近的狀態卻不好,感到學校很破,宿舍環境很糟糕,簡直不是人呆的地方,除了學習就是學習,現在不願住校了,甚至不願學習了,學習的時候,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似乎也不好了。班裡第一的學生,怎麼了?
通過深入交談,瞭解到亮月有很大的學習壓力。大學三年的六次考試平均前九名才有資格參加專生本的考試,最終錄取前六名。噢,原來如此。可亮月前兩次考試都得了第一名,這應該讓她不太緊張才對呀,怎麼怨聲載道,厭學了呢?亮月說自己非常賣力的學習,而宿舍裡有兩個同學平時不怎麼學,卻是班裡的前幾名,對自己具有很大的威脅。原來她擔心自己的第一名以後會保不住。當第一的願望太過強烈,以至於不能全心身的投入到學習中,學習效率下降,更激發了她對第一保不住的擔心。以橫座標表示當第一的願望,縱座標表示學習效率,二者之間的關係也符合拋物線的關係。即學習效率並不隨著當第一的願望的強度增加而持續的增加,同樣存在一個最適的強度,對應學習效率最高。超過最適強度,學習效率反而急劇下降。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理解力差,出現心煩意亂、甚至厭學等情緒狀態。
如何利用學習效率與做第一的願望是拋物線關係來幫助亮月呢?
首先,幫助亮月把其對當第一的願望提煉出來,當第一是任何人都向往的事情,我們的社會也倡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當第一是正常的心理現象,有助於個體和整個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如果都不想當第一,知足常樂,不思進取,則失去前進的動力,沒有發明創造,只有庸俗的重複。老師懶洋洋的教課,學生懶洋洋的聽,不用考試,學校乾脆都關門吧。
其次,讓她明白自己對當第一的願望超過了一定的度,即超過了發揮自己最大潛能和最高學習效率的度,很想當第一,怕第一保不住,結果心思用偏了,緊張、焦慮、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厭學,雖然前兩次都考了第一,但不是從中獲得自信,而是擔心保不住。中國有句俗語“人比人,氣死人”,用在這裡滿合適的。
再則,幫助她分析自己當第一的願望為何如此強烈?以期降低其對當第一的願望的強烈程度,從而使其從焦慮狀態中走出來,提高學習效率。通過交談,還了解到,高考成績差幾分沒能上本科線,上了專科,卻是班裡成績較高的。但患者心理不平衡,覺得很可惜,發誓要努力學習,爭取專升本,這是亮月努力學習,爭當第一的動力。這本無可非議,積極上進,理應讚賞有加。只要付諸行動,努力學習就可以了,亮月也的卻是這樣做的,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現實的處境似乎有些惡劣,比如“自己非常賣力的學習,而宿舍裡卻有幾個同學平時不怎麼學,卻是班裡的前幾名,對自己具有很大的威脅”。亮月的心思被這種所謂的“威脅”佔據了,她太想考上本科了,太想當第一了,在“威脅”面前,既往失敗的體驗重新出現,讓她恐懼,以至於不能容忍任何一點點的威脅,誇大了不利的因素,前兩次都是第一的優勢看不到,不僅僅第一名,第六名也能上本科的緩衝對她也沒有意義。
精力不能集中,學習效率下降,更加重了她的第一保不住的恐懼,越是恐懼,學習效率越差,從而進入惡性循環。亮月本能的選擇了逃避,如抱怨學校環境的惡劣,宿舍條件差,簡直不是人呆的地方等,為自己的將來萬一考不了第一尋找“藉口”,甚至是想離開這種“巨大”壓力的地方。
通過這樣的分析,亮月會調整自己的目標,做不了第一,第五、六名也可以,把當第一的願望降一降,把對第一保不住的恐懼降一降。自己努力學習並不是缺點,別人不努力學習也不一定是優點,只要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發揮了自己的最大潛能,獲得了自己最好的成績就可以了 。
案例3:
阿義是一名高二的學生,18歲了,最近半年頻頻出現控制不住的回憶,同時伴有心慌、全身發抖、恐懼,擔心有個女孩子會到法院告他,從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為此前來諮詢。
故事還要從三年前說起。有個鄰居家的小女孩,比自己大約小三歲,平時不怎麼來往,三年前有個表妹因為上學經常住在自己家,鄰居家的小女孩經常來找表妹玩。阿義也就有了與鄰居小女孩交往的機會。阿義說鄰居小女孩長得並不怎麼漂亮,但自己那時總有一種衝動,想擁抱她。一次沒有旁人的場合下,阿義突然擁抱了鄰居小女孩,小女孩非常吃驚,本能地掙脫了他的擁抱。以後,阿義又做出了幾次這樣的舉動,小女孩的反抗似乎不如第一次強烈,而且還有些迎合的意思,但二人也僅僅擁抱而已。半年後,阿義搬家了,此後二人沒有誰主動聯繫過對方,就像甚麼事情也沒有發生,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半年前,阿義突然出現了上述的症狀。
諮詢中,阿義一再告訴我,他非常害怕,怕小女孩想不開,會得病,怕她會到法院告自己。為此,他徵求過同學、家人的意見,都說事情過去那麼長時間了,不會告他,告也沒有證據。阿義的恐懼不但沒有減輕,卻與日俱增。阿義為甚麼這麼怕?讓他做了一個假設,假如小女孩真的因此得了病,真的去法院告他,他該怎麼面對?他說我不想承擔這個責任,想知道小女孩如果得了病,他的責任有多大。至此,我們可以發現,阿義有很強的推卸責任的強大願望。
我們可以照例用到拋物線的原理,橫座標代表推卸責任的願望,縱座標代表生活質量或學習效率。阿義對自己做過的自認為不對的事情,太想逃避責任了,超過了一定的點,結果其生活質量急劇下降,恐懼對方會告自己,讓自己承擔責任,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
如何利用這一原理去幫助阿義呢?
首先,讓他認識到做了自認為不對的事情,選擇逃避責任是本能的反應。
其次,他的這種想逃避責任的願望太過強烈,超過了保持最佳生活質量的度,以至於產生了強迫性的回憶,恐懼等症狀。
最後,幫助他把逃避責任的願望往最適點拉一拉,18歲的年齡是長大成人的分水嶺,理應承擔自己應有的義務、責任。不論是任何不良的結果,只要是自己的責任,就要勇於承擔,還有甚麼可以擔心的呢!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一條美麗的拋物線,配合橫縱座標,寓意深刻。橫座標可以表示人們的恐懼、擔心、焦慮、願望、動機等等一切七情六慾,代表每個人都有的意識活動和情緒體驗;縱座標代表相應的生命質量、工作/學習效率等等。當我們抱怨縱座標的值不夠高時,是否考慮到橫軸上的因素要麼沒有達到最適點,要麼早已經遠離了最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