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小關節是脊柱連接處的一個重要關節,它指導脊柱的運動,並能抵抗各種形式的負荷,如壓縮、剪切和旋轉。腰椎小關節與其他關節一樣,在受到創傷、異常應力等因素的作用下,該關節會發生退行性改變和損傷。
關節面;
LFJ的關節面由上腰椎下關節突的外側面和下腰椎上關節突的內側面組成,關節面有骺軟骨約0?2mm厚,兩個關節面呈內外側關係,從第一腰椎到第五腰椎的關節方向從近矢狀逐漸變為斜向下,到第五腰椎時幾乎處於冠狀位置。從上、下突關節面的形態和相互關係來看,可將LFJ分為四種類型:
1.平等型,即上、下突關節面相互平行成一條直線;
2.擁抱型,即上突起的關節面為弧形凹陷,下突起的關節面為弧形凸起,作為上突起的擁抱;
3.反擁抱型,與擁抱型相反,下突起包裹著上突起;
4.雙抱型,上、下突觸的關節面各分為凹、凸兩部分,一部分包住相應的突觸,另一部分被相應的突觸所包住,突觸的關節間隙呈 "S "形彎曲。
在這四種類型中,前兩種比較常見,後兩種比較少見。
關節囊的結構:
LFJ關節囊附著在上腰部關節突的內側1~2mm處,越往下越向內,一直到腰骶部,其內側13mm處。這個囊的上下壁是最松的,有利於這個關節向前、向下或向後、向上滑動。腰椎小關節囊的厚度因節段不同而不同,但沒有明顯差異。
關節腔:
由於此關節的兩個關節面類型不同,多為凹凸狀,故此關節腔在橫斷面上多為內側凹,外側凸,有一弧形間隙,較窄,是一個寬約0?5毫米的潛在腔,整個關節腔前窄後寬,由上而下依次增大,無明顯性別差異。在冠狀面和矢狀面觀察關節腔時,由於關節囊的鬆動,上下兩極存在隱窩,並有滑膜皺褶填充。
關節的神經支配。
腰椎間盤突出症由腰神經後內側支支配,來自其相鄰的三個節段,即上、中、下關節支,上關節支為多源性,向內、向上穿過橫紋肌至上關節突,並分佈在關節囊的外側部分。中關節支是單源性的,即來自該節段的腰神經後內側支,分佈在該節段的小關節處。中關節支為單源性,即來源於本節段的腰神經後內側支,分佈於本節段小關節囊的下部;下關節支一般為單源性,分佈於下節段關節囊的上部。每條腰神經後內側支分佈於同一平面和下一平面的至少兩個椎間關節,每個椎間關節至少接受兩個節段的腰神經後內側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