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腫瘤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的提高,惡性腫瘤的生存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腫瘤發病率的增長,帶瘤生存時間的延長,必然增多腫瘤全身轉移的機會。最常見的骨轉移瘤為肺癌,其次是乳腺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腎癌和甲狀腺癌,約佔90%,被稱為“親骨性腫瘤”。所以,轉移性骨腫瘤,又被稱為骨的轉移性癌。以往認為的所謂“厭骨性”腫瘤,如肝癌、胃癌、腸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由於其發病率的增高,其骨轉移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多。有2%的病人最終仍難以找到原發病灶。
除了肺和肝,骨骼系統是腫瘤轉移的第三個常見部位,而其中轉移至脊柱的佔一半以上。轉移至脊柱部位的腫瘤,絕大部分位於椎管外。大多數的轉移灶位於脊髓的前外或後外,單純意義上的後側很少。在整個脊柱中,腰椎最為多見。然而,由於胸椎的椎管容積相對較小,因此,70%的脊柱轉移瘤產生的症狀出現在胸椎部,尤以T4-7最為多見。
大部分的脊柱轉移病人有脊柱疼痛及神經放射痛,其中有10%的病人以脊柱疼痛的為首發症狀。有5-10%病人表現為脊髓壓迫症狀。
脊柱轉移性腫瘤的平均生存時間為10月。如果脊髓受壓導致截癱、馬尾神經症狀(大小便失禁),不僅增加了護理負擔,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縮短了生存時間。出現脊髓神經症狀後,平均生存時間僅為3個月。
脊柱的轉移性腫瘤意味著腫瘤已經擴散,屬腫瘤晚期。任何治療都不能改變疾病的轉歸。治療的目的是控制疼痛,儘可能地保留神經功能。總的來說,脊柱的轉移性腫瘤屬於姑息性治療。
轉移性骨腫瘤的治療是一個綜合性的治療。由於預後與原發腫瘤的性質和生物學特性關係密切,故對原發腫瘤的治療,如化療、放療、激素替代等,顯得尤為重要。二磷酸鹽類藥物及局部的放療,可以控制腫瘤生長,緩解疼痛。由於形成疼痛和脊髓損傷的原因包括腫瘤的破壞、壓迫、病理性骨折以及所造成的脊柱不穩定。因此,通過手術的辦法,進行減壓和固定的方法,也可以起到控制疼痛,維持神經功能的作用。那麼,哪些病人需要手術治療,如何進行手術治療,是我們下面要討論的重點。
手術的目的
對於脊柱的轉移性腫瘤,手術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疼痛,維持和改善神經、脊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利於進一步的治療和護理。
手術適應症
手術治療的預後和是否合適的選擇病人有密切地相關性。作為一個姑息性的治療方法,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症是達到手術目的的保證。
1、快速進展或突然發生的截癱。由於出現截癱後,如果不及時予以解壓,可以造成完全的不可恢復的截癱。這類病人需要急診手術。儘可能地保留和恢復脊髓功能。
2、脊柱不穩定,病理性骨折脫位。脊柱的不穩定可以造成疼痛,治療手段是固定。穩定脊柱可以改善神經症狀,其中80-100%的病人可以解除疼痛。相反,放療不能治療椎體的縱向壓縮. 即便是對於放療敏感的腫瘤(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精原細胞瘤,骨髓瘤),療效需數天後才能顯現。病理性骨折脫位,有潛在脊髓損傷可能。手術有防止脊髓功能進一步受損的作用。
3、組織學診斷不明。如果脊柱轉移瘤的診斷不能確定,可以予以診斷性手術治療。明確原發腫瘤來源,以便實施對原發腫瘤的控制。
4、放療無效或已知的放療不敏感腫瘤。
手術反指徵
1、脊柱腫瘤的治療是姑息治療,脊柱放療是首選的治療。應該平衡手術的得益及手術的危險性。由於脊柱轉移瘤病人屬腫瘤晚期,有些已到惡病質或臨終狀態。對於對於這些伴有嚴重併發症的病人,應首先以支持療法為主,同時評估手術風險,以判斷病人手術的耐受性。對於估計可能不能耐受手術的病人,慎重採用手術的治療。
2、脊柱轉移性腫瘤的平均生存時間為10月。如果病人的生存預期時間並不長的病人,預期壽命短小於3個月,是手術的相對反指徵。雖然任何的生存期限估計與臨床都會有出入,但有必要建立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評估系統。這個評估系統應該包括詳盡的臨床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及影像學資料。目前較多采用的是荷蘭模型評分系統(The Dutch model scoring system)。根據遠期生活質量評估(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 KPS),原發灶和是否累及內臟來預計生存期。根據結果將預後分成三組。A組:總分0-3分,中位生存期3個月;B組:總分4-5分,中位生存期9個月;C組:總分6分,中位生存期18.7個月。
3、對於放療敏感的病損如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短期的放療可以減輕疼痛,放療可以提供良好的局部控制效果。因此,已知對放療敏感的腫瘤,首選放療。
4、如果完全性截癱超過24小時。一般脊髓功能不能恢復。所以不必進行手術治療。
5、多節段的轉移。多階段的減壓,手術創傷大,固定器械難以固定。因此,對於多階段的轉移,手術需要考慮慎重。
手術方法
1、神經阻斷術
對於嚴重的骶骨疼痛,可行神經根切斷術。脊丘腦束切斷術、脊髓束切斷術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但由於通過藥物、放療及其它的手術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疼痛,所以神經阻斷術並不常用。
2、椎板切除術
起先,人們希望通過單純的椎板切除以減小脊髓受壓。經過大量的回顧性研究,發現這種治療方法只對少部分病人有效果。隨著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如果加用放療,椎板切除減壓組和非手術組的療效無顯著性差異。由於大多數的轉移灶位於脊髓的前外或後外,單純意義上的後側很少。因此單純後方不能完全減除腫瘤對脊髓和神經根的壓迫。單純後路減壓,可以加重脊柱的不穩定,尤其是對於前方椎體已經塌陷的病人。椎板切除術後的病死率為10-15%,病殘率可高達35%。因此,單純的後路減壓,後方的椎板切除術適合的病人很少。
3、病椎切除,脊髓減壓及內固定。
最適合於生存期超過6個月,孤立的轉移灶,腫瘤生長緩慢,椎管外的腫瘤。因此,乳腺癌,甲狀腺癌,前列腺癌或腎癌相對於黑色素瘤和肺癌,較為合適。有經驗的醫師可一期行前、後路聯合手術行全椎體切除。
(1)前方入路
超過60%的轉移瘤位於前方的椎體內,單純後方附件內的轉移瘤較少見。因此從前方進行切除腫瘤和減壓並進行植骨內固定是合理有效的選擇。沿一側胸鎖乳突肌切口,可以暴露頸椎及T1-T2椎體前方。掀起肩胛骨,或開胸入路可以顯露上胸椎。經胸腔入路可以顯露下胸椎。胸腹聯合切口可顯露T11、T12。大麥氏切口,可顯露上腰椎。
(2)後方入路
後方入路可以早期發現,辨識脊髓;處理後側病損,應用後路堅強和長節段固定,穩定多節段的病灶;處理矢狀面的不平衡和由於微小不穩定引起的疼痛。改良的後側入路,後外側入路可以到達椎體的後側部分。如果腫瘤位於椎體的後方,尤其是腫瘤侵襲椎弓根並向後方結構蔓延時,經椎弓根入路是一個常用的手術方法。關節突切除後,切除椎弓根,而後進入椎體後方。雙側的經椎弓根切除,可以進行全椎體切除。然而有報道其併發症可高達50%。在胸椎,可選擇肋骨橫突切除的後外側進路。
4、微創及內窺鏡
包括內窺鏡輔助下的脊髓解壓術,經皮椎體成形術與後突矯形術,影像引導下微創腫瘤切除和脊柱重建術,經皮椎弓根螺釘固定。
經皮椎體成形術,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通過椎弓根,從椎體病灶中獲取腫瘤組織,並注入骨水泥用以增加椎體強度、恢復部分椎體高度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這種治療方式,創傷小,並可在局麻下進行。對於那些溶骨性病變;椎體後緣完整;嚴重疼痛,但不能耐受全麻手術者;不存在明確的神經根受壓的症狀和體徵;其他治療無效的病人,適宜行經皮椎體成形術。其併發症主要包括:骨水泥外漏;造成硬膜受壓,或肺栓塞等。
手術方法的選擇
手術方法的選擇應該是個體化的。手術方法的選擇需要根據病人的情況綜合考慮。
手術如果以脊髓減壓為目的。前方入路可以做到椎體的切除,解除來自脊髓前方的腫瘤壓迫。後路包括單側或雙側的後外側減壓,可以做到硬膜囊周圍和神經根的減壓。
通常,病變位於椎體,造成前方和前外側的受壓,通過前方或前外側的入路,進行椎體切除術。外側的病變,可以通過後外側切口。孤立在後側結構的轉移瘤很少見,可以行椎板切除術。如果腫瘤位於髓外椎管內或髓內,則需要廣泛的椎板切除術。
對於頸顱關節及腰骶部,手術暴露創傷大,前路固定及器械難以放置。這些病人,採用後路減壓和固定,可能是一種較好的手術方式。
腫瘤如果累及一個或相鄰的兩個椎體,前方入路是較好的方法。因為。可以直接減壓並且可以用融合器械重建。如果相鄰三個以上,常須後外側減壓。結合後側融合。或者前後路聯合入路。
如果是多個節段脊柱的受累。判斷病灶鄰近椎體皮質骨密度和強度,顯得很重要。如果鄰近的椎體骨質疏鬆,前外側減壓後前方融合可能做不到。對於這些病人,後外側減壓並放置後路器械可能是個安全的選擇。
無論是哪種切除減壓,都會造成脊柱的不穩定。所以需要內固定器械以提供脊柱的穩定性。如果預期壽命較長,結合內固定器械,自體骨移植是一個較好的方法。否則,用骨水泥可以做到即時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