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對脊柱轉移瘤,主要採用放療或化療,只在存在神經壓迫症狀時才予以姑息切除,即部分切除腫瘤,解除腫瘤壓迫引起的神經症狀。這樣的手術方式術後腫瘤局部複發率高,同時由於未完整切除腫瘤,術中術後出血多,手術創傷大,病人難以耐受手術。鑑於此,許多學者在處理脊柱轉移性腫瘤時仍較為保守。但隨著現代腫瘤診斷治療技術的提高,許多類型腫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發生脊柱轉移,患者仍可能帶瘤生存較長時間,但由於腫瘤造成的疼痛、神經功能障礙成為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最主要原因,並相應縮短了壽命。患者迫切希望通過治療緩解疼痛,保存和恢復神經功能,重建脊柱穩定性,提高生活質量。近年來脊柱外科治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對脊柱轉移性腫瘤患者尤其是孤立性單發的脊柱轉移性腫瘤完全有條件實行積極的外科手治療,明顯降低腫瘤複發率,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由於脊柱轉移性腫瘤的手術治療風險大,正確的術前評估和病例的選擇對手術的療效十分重要。2001年提出的Tomita評分是根據原發瘤的惡性程度、內臟轉移及骨轉移灶三項因素進行評估,每項最高4分,最低0分,分值越高,表示愈後越差。該評分系統不僅能判定哪類患者可以手術,而且可以依據評分體系直接決定手術方式。對於2-3分的患者行廣泛切除(指在腫瘤假膜之外進行遊離,切除的腫瘤附有一層連續的健康組織)或邊緣切除(是指沿著腫瘤的假膜或反應組織進行遊離整塊切除),以獲得長期局部控制;4-5分的行邊緣或者病灶內切除(操作在瘤體內進行),以獲得中期局部控制;6-7分者行姑息性手術;8-10分者僅非手術支持治療。Tomita[1]將上述評分系統及相應的治療策略前瞻性地用於61例脊柱轉移瘤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目前認為:患者的預期壽命>6個月,具有以下情況之一的可考慮手術:放療不敏感的腫瘤;脊柱不穩;病椎壓迫脊髓、馬尾、神經根;急性或進展性神經功能障礙;放、化療或激素治療失敗;診斷不清需要組織病理確診。有些學者提出對於即將出現脊柱不穩的病例可採用預防性外科介入穩定脊柱。針對此類病例, Taneichi[2]提出了判斷椎體塌陷的標準:胸段(胸1-10)椎體累及50~60%或25~30%椎體破壞合併肋椎關節破壞時易發生椎體塌陷;胸腰段及腰段35~40%椎體受累或20~25%椎體受累合併後方結構破壞時易發生椎體塌陷。
由於脊柱手術顯露困難,周圍結構複雜,既往的手術大都採用瘤內刮除或逐片切除,局部複發率高達90%以上。目前更多學者提出對脊柱轉移性腫瘤進行全脊椎整塊切除術(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 用整塊切除的技術進行全脊椎切除,可以達到腫瘤的邊緣切除或廣泛切除,是腫瘤學意義上切除。當腫瘤侵犯一側椎弓根時,可以通過該側椎板截骨和對側椎弓根截骨,可以達到全脊椎整塊切除)以減少復發,延長生存期。Tomita報道使用TES方式切除的28例脊柱轉移性腫瘤的患者,平均生存期38.2個月,93%的患者獲得了局部控制;使用瘤內切除的13例患者,平均生存期21.5個月,69%的患者獲得了局部控制;使用姑息切除的11例患者,平均生存期10.1個月,72%的患者獲得了局部控制[1]。Kevin等分析了80例孤立性脊柱轉移性腫瘤的手術結果,72例瘤內切除的患者複發率為32%,6例行整塊切除的複發率為17%,90%的患者術後神經功能明顯改善,95%的患者術後疼痛得到緩解疼痛,76%的患者術後疼痛症狀完全消失,患者平均生存期3年[3]。這提示我們,只要選擇合適病例,嚴格掌握手術指證,TES能減少腫瘤局部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Tomita根據脊柱腫瘤局部侵犯的方式、受累的解剖部位將脊柱轉移瘤分為3類7型,來選擇符合TES切除的適應症方式。對間室內病變的腫瘤(1~3型),應進行廣泛切除或至少是邊緣切除。對於間室外的病變的腫瘤(4~6型),只有當病灶周圍存在纖維反應帶時才可能進行邊緣切除。全脊椎整塊切除手術適用於2~5型,1型和6型屬於相對適應證,而7型則屬於禁忌症。Boriani等提出的WBB分期法對脊柱轉移性腫瘤的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在脊椎橫斷面上,按順時針方向將脊椎均分為12個扇形區域,從椎旁到椎管分為A~E共5個組織層次,其中前部結構為4~9區,後部結構為1~3區和10~12區。根據WBB分期,對於累及4~8區(或5~9區)的患者,腫瘤已累及一側椎弓根者,術中通過腫瘤未累及側的正常椎板及對側椎弓根截骨達到腫瘤學意義上的全脊椎整塊切除;若雙側椎弓根均有腫瘤累及,即WBB分區在4~9區的患者,只能做到解剖學意義上的全脊椎整塊切除(當腫瘤病灶侵犯雙側椎弓根時,進行椎弓根截骨時不可避免地進入腫瘤,造成腫瘤細胞的汙染,但椎弓根是連接椎體前後方的最狹窄部位,因此截骨量最小且腫瘤細胞的汙染可降到最低,所以臨床上均選擇經雙側椎弓根截骨進行手術。該切除方式屬於瘤內切除的範疇,是解剖學意義上全脊椎整塊切除)。
以往的全脊椎en bloc切除以前後聯合入路為主,手術時間長、創傷大、風險高、出血多,制約了該手術在脊柱轉移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近年來,脊柱外科技術的飛速發展,胸腰椎一期後路全脊椎切除技術日益完善,手術時間和出血量明顯減少,Tomita在2009年廈門COA會議上報道:原先行全脊椎en bloc切除,手術時間需要16~20h,術中出血量為5000~8000ml,現在手術時間可控制在6~10h,出血量可以控制在1000~1500ml之間。我們的一組病例顯示手術時間平均7.7h,失血量為600~1800ml,平均1500ml,術中輸血量平均為1000 ml,與Tomita相似,術後VAS評分明顯改善,脊髓神經功能Frankel分級均有1級以上恢復,隨訪時間2年未見腫瘤局部復發,至末次隨訪沒有患者死亡[4]。Tomita用特製的線鋸行雙側椎弓根截骨和鋸斷病椎上下椎間盤後行全脊椎切除。我們改良了椎弓根截骨技術,用普通線鋸由椎間孔導入椎弓根內側壁,截斷椎弓根,或者用神經剝離子貼住椎弓根內壁保護神經及硬膜,用特製帶有弧度的骨刀切斷椎弓根。同時我院自制了可折式前方大血管擋板,並採用自制的線鋸[5]或手術長刀兩步法技術切斷椎間盤。在我們全脊椎整塊切除手術中無一例發生術中神經損傷加重。胸腰椎全脊椎切除技術的飛躍,使得脊柱轉移性腫瘤的手術切除成為可能,患者可以得到更積極有效安全的治療。但對頸椎轉移性腫瘤,目前仍無法做到頸椎的全脊椎整塊切除。
胸椎和腰1腫瘤完全可以經後路一期切除,筆者曾從後路一期分別整塊切除過腰2、腰3和腰4腫瘤,只有一例根袖撕裂。但腰2以下腫瘤原則上應前後路手術,以防神經損傷, 只有建立在手術技巧非常嫻熟的基礎上才可嘗試一期後路全切腰椎腫瘤。
對於有手術指證但無法做到全脊椎整塊切除的病例,通過對腫瘤的大塊切除,脊椎的穩定性重建也可以緩解患者疼痛及神經壓迫症狀。瘤內刮除或分塊全脊椎切除(指用分塊切除的方式進行全脊椎切除。由於分塊切除時,易造成腫瘤細胞對周圍組織的汙染,該切除方式屬於瘤內切除的範疇)雖然也可以切除腫瘤,但由於器械不可避免反覆進入腫瘤組織,即使腫瘤及其周圍3~5mm以上的健康組織全部被切除,也會造成腫瘤細胞對局部周圍組織和血液的汙染,術後局部複發率增高,但只要嚴格掌握手術指證,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我們一組24例胸腰椎脊柱轉移性腫瘤伴脊髓神經受損、脊柱不穩病例 在胸腔鏡輔助下行前路減壓、骨水泥重建, 固定。術後8例接受原發部位的手術, 另有部分病例術後接受6個月正規化療。平均手術時間175min,手術出血量700~2100ml,平均1050m l。術後脊髓神經功能明顯改善,術後腰背痛緩解率100%。術後6個月患者的滿意率為94%[6]。
對於轉移性腫瘤破壞椎體引起局部劇烈疼痛或椎體病理性壓縮骨折,患者沒有條件做轉移瘤切除手術,可採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這一手術方式亦可緩解患者疼痛。但目前此類手術治療惡性腫瘤爭議較大,有導致腫瘤擴散的風險。
小結,脊柱轉移性腫瘤的患者手術方法的選擇應根據綜合情況決定,實行個體化原則。確定原發腫瘤的類型,評估患者的情況和功能期望值,對於預計生存期較短的患者或存在較重內科疾病的患者傾向侵襲性較小的手術,或非手術治療,孤立性轉移性腫瘤預計生存期超過6個月,身體強壯的患者可以採用整塊切除,爭取大塊切除,多發的轉移性腫瘤無手術切除指徵。全脊椎整塊切除的技術被眾多學者不斷改進,現已可接近腫瘤廣泛切除和邊緣切除的標準,然而全脊椎整塊切除手術仍屬於極為複雜的高風險術式,需慎重掌握手術指徵,避免指徵擴大化。
脊柱轉移性腫瘤的外科治療
發布於 2023-01-27 14:27
脊柱轉移性腫瘤的外科治療相關文章
隨著現代腫瘤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的提高,惡性腫瘤的生存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腫瘤發病率的增長,帶瘤生存時間的延長,必然增多腫瘤全身轉移的機會。最常見的骨轉移瘤為肺癌,其次是乳腺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腎癌和甲狀腺癌,約佔90%,被稱為“親骨性腫瘤”。所以,轉移性骨腫瘤,又被稱為骨的轉移性癌。以往認為的所謂“厭骨性”腫瘤,如肝癌、胃癌、腸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由於其發病率的增高,其骨轉移的發生率也隨
發布於 2023-02-09 12:27
0評論
腫瘤轉移是指惡性腫瘤細胞從原發腫瘤到達身體的遠隔部位並生長形成新的病灶。它是癌症難以治癒的主要原因。由於腫瘤的轉移灶往往多發並且可能同時存在多個器官的轉移,手術、放療或藥物完全根除很困難,所以轉移癌的治療是臨床的一大難題。但腫瘤轉移的出現並不意味著毫無治療價值,對於藥物治療反應較好,或者比較孤立的轉移瘤,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也能取得較好的療效。肝臟是常見的腫瘤轉移的器官,以下將討論一些轉移性
發布於 2023-01-26 10:07
0評論
目的:骨骼是最易發生腫瘤轉移的部位之一,50%的惡性腫瘤患者最終會發生腫瘤的骨轉移,其中,一部分轉移至骨盆,由此引發一系列併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乃至危及生命。而對骨盆轉移性骨腫瘤的治療方法的選擇主要取決於患者的預期壽命,其治療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控制局部症狀和治療基礎病變,並儘可能延長其生存時間。方法:目前,對骨盆轉移性腫瘤的干預方法包括:藥物干預,如針對控制原發性腫瘤的化療藥物、
發布於 2023-02-13 22:17
0評論
轉移性骨腫瘤是骨骼系統的常見病變。據文獻報道,在美國每年逾百萬的新發腫瘤患者中,50%患者最終都發生骨轉移。其中最常見的轉移瘤部位為椎體,其次為髖關節區域(髖臼周圍、股骨上端)、股骨幹、肱骨上段和肱骨幹,而膝、肘關節及其遠端較少見。所涉及到的常見原發腫瘤包括:乳腺癌、肺癌、腎癌、前列腺、直腸癌、胃癌、結腸癌、卵巢癌等。轉移性骨腫瘤的診治涉及到多種模式和多個學科,為了方便患者就診及臨床合理診治,有
發布於 2023-01-30 12:37
0評論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脊柱腫瘤雖然只佔全身骨腫瘤的6%~10%,但由於脊柱是人體的中軸,是身體的支柱,有負重、減震、保護和運動等功能,同時,脊柱的椎管內還保護著更為重要的中樞神經系統--脊髓組織,控制著肢體和內臟的運動、感覺和反射功能,結構和功能都非常重要。一旦腫瘤侵犯了脊柱,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臨床後果。因此,脊柱腫瘤的早期診斷和規範化治療非常重要。今天請到演播室的嘉賓是醫院骨科的宋教授。醫生
發布於 2023-02-19 02:46
0評論
原央視著名主持人方靜的去世,再次引起了人們對於自身健康、癌症普查的關注。方靜患病的元兇是胃癌,而最終導致其死亡的原因卻是肝轉移。這個貌似神秘的現象,其實在臨床中非常普遍,胃癌肝轉移也是近年來國際上研究的熱點之一。胃癌肝轉移到底是一種甚麼狀態?目前國際上的治療現狀是甚麼樣?如果我們在臨床中再遇到這種胃癌肝轉移的患者應該怎麼辦呢?肝膽外科醫生,在胃癌肝轉移中應該有一個甚麼樣地位呢?是不是所有胃癌肝轉
發布於 2022-10-03 01:43
0評論
微創脊柱外科:現代高科技與精細外科手術的完美結合現代微創外科隨著光導纖維的發展及電子顯像技術的進步,出現了二維、三維電子成像系統,使得脊柱手術更具高科技特點:1、視野清晰:良好的照明、放大數倍的圖像、立體視野、實時交流;2、無血操作:雙極射頻刀取代了普通的手術刀;3、微創手術:小切口、微損傷、充分預防神經損傷、恢復快、併發症少。
發布於 2022-12-02 06:56
0評論
在1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原因中,第一死亡是意外傷害死亡,第二就是各種類型和部位的腫瘤,約佔兒童總死亡率的11%。在兒童所有類型和部位的腫瘤中,第一位發病率是白血病,約佔33%,即3個兒童腫瘤病人中就有1個是白血病;第二發病率就是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主要是腦腫瘤),約佔20%,即5個兒童腫瘤病人中就有1個是腦腫瘤。隨著神經系統檢查手段的提高和普及,特別是頭顱CT和MRI在基層醫院的普及應用,兒童腦腫瘤
發布於 2022-12-27 13:35
0評論
實驗室檢查是骨轉移瘤必不可少的一種檢查。臨床上常作為對病情進展情況、治療效果和預後判定的有用指標。
1.常規檢查這類患者除一般的常規檢驗可出現血紅蛋白降低、血紅細胞減少、血白細胞增高、血沉增快、血漿蛋白下降、A/G比值倒置等表現外,還應進行鹼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脫氫酶(LDH)、血鈣、血磷等項檢查。約1/10的乳腺癌、肺癌、肝癌和腎癌骨轉移患者血鈣升高,血磷降低。前列腺
發布於 2023-09-10 09:18
0評論
腫瘤轉移十分常見,是癌症患者和腫瘤醫生常常面臨的問題。轉移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時還給醫生的治療帶來很大的麻煩。患者和家屬經常詢問,腫瘤是如何轉移的?
腫瘤轉移是指惡性腫瘤細胞從其原發部位脫離,通過各種轉移途徑,到達繼發組織或器官後得以繼續增殖生長,形成與原發腫瘤相同性質的繼發腫瘤的全過程。迄今為止,腫瘤轉移的機制仍然未能完全明確。它是一個多步驟、多因素參與的極其複雜的過程,一般要經
發布於 2023-09-15 17:3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