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胸腺瘤的治療過程中,我們發現有兩個常見的問題經常困擾著患者:一個是胸腺瘤圍手術期的重症肌無力,另一個是胸腺瘤的良惡性區分。確實,對胸腺瘤患者而言,這是兩個相對複雜且難以理解的問題,但又無法在治療過程中完全避開。
重症肌無力與胸腺瘤的關係可是若即若離,研究發現重症肌無力患者15%~30%會合並胸腺瘤,而胸腺瘤患者30%~60%會合並重症肌無力,但兩者有無必然相關性,其實質是免疫系統功能的紊亂使得這兩種疾病同時出現在患者身上。真正讓醫師和患者重視胸腺瘤是否合併重症肌無力的原因是擔心胸腺瘤切除術術後出現的肌無力危象:患者呼吸肌乏力導致無法自主呼吸(無法呼吸,多討厭啊)。因此我們胸外科醫師通常會從以下幾方面仔細評估患者術後發生肌無力危象的可能性。首先,瞭解患者是否存在晨輕暮重,活動後肌無力加重,經休息後減輕、緩解的自身體驗(也就是病史,不隱瞞病史有助於診治疾病)。其次,會在術前檢查血清乙酰膽鹼受體抗體、突出前膜抗體和胸腺瘤相關抗體等,評估免疫系統功能。如果病史及血清檢查讓我們懷疑患者有肌無力症狀會進一步檢查患者肌電圖及神經傳導功能。最後我們會綜合上述的檢查評估,與神經內科醫師一同評估患者是否存在重症肌無力及術後出現肌無力危象的可能性。如果患者存在重症肌無力將接受正規的術前治療,隨後再進行胸腺瘤手術,較少術後肌無力危象的發生。良好而周全的術前評估和治療可以降低術後重症肌無力危象的發生概率。
另一個問題,患者及家屬在術後最關心的應該就是病理切片報告了,好消息是病理科醫生已經很久不在胸腺瘤的病理報告上寫惡性腫瘤了,壞消息是您的外科醫生可能會很認真的告訴您:您需要術後長期隨訪,或是需要更惱人的放化療。到底發生了甚麼?想要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您需要知道醫生們都做了些甚麼工作。病理科醫生的工作主要是給胸腺瘤進行組織學分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標準將胸腺瘤分為:A髓質型胸腺瘤;AB混合型胸腺瘤;B1皮質為主型胸腺瘤;B2皮質型胸腺瘤;B3上皮型胸腺瘤(C胸腺癌不再此討論)。雖然病理科醫生通過顯微鏡發現B型的胸腺瘤中已經可以看見異型細胞(壞細胞),但不符合判定為惡性腫瘤的標準,所以病理報告上只能無奈的給出類似道德敗壞,尚未犯法的結論。但是作為臨床一線工作的胸外科醫生可非常不滿這樣的判定(可以理解,辛苦抓到的壞人給病理科醫生放走了),於是Masaoka及同事依據手術中的腫瘤的生長方式提出了臨床分期:I肉眼見腫瘤包膜完整;顯微鏡下見無包膜侵犯;IIa顯微鏡下見腫瘤侵犯;IIb 肉眼見腫瘤侵犯周圍脂肪組織或縱膈胸膜;III肉眼見腫瘤侵犯鄰近器官(如:心包,大血管,肺);IVa胸膜或心包轉移;IVb血行或淋巴轉移(II期以後的患者需要放化療治療)。Masaoka分期得到了胸外科同行的一致認同和推廣,並應用到患者術後的治療隨訪中去,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不是有種天網恢恢的感覺?)所以請記住,胸腺瘤患者的腫瘤的組織分型需要和臨床表現相結合才能更好的指導術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