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06 05:07

  胸腺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是淋巴系統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將部分淋巴細胞分化成T淋巴細胞。胸腺和人體其他器官一樣,可發生良性或惡性腫瘤,最常見的是胸腺瘤,其他腫瘤或類腫瘤疾病還有:胸腺癌、胸腺囊腫、胸腺脂肪瘤、胸腺增生等。
  疾病介紹
  “胸腺”英文一詞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因胸腺外觀似植物thyme,其二是thymus(胸腺)一詞源於希臘文,意為中心、心臟,因為早期解剖學認為胸腺與心臟有關。
  胸腺位於前縱隔,一般分為不對稱的兩葉,中間以峽部相連,呈“H”形狀。借甲狀腺胸腺韌帶與甲狀腺左、右兩葉相連。下極平第4~6肋間水平,覆蓋在心包和心底部大血管之上。
  胸腺由纖維包膜覆蓋,包膜延伸至胸腺內部,形成纖維組織間隔,把胸腺分成0、5~2 mm大小的小葉,每個小葉由皮質及髓質構成,小葉周圍部分是皮質,淋巴細胞密集;髓質位於小葉中央,色蒼白,淋巴細胞少,髓質區與相鄰小葉的髓質相連。
  儘管胸腺是重要的免疫器官,但在成人前已基本退化,胸腺切除術後,在成人及兒童並未觀察到免疫功能改變。雖然淋巴細胞計數及免疫力的實驗可能有減少,但並無因此而導致的特殊臨床疾病。
  疾病分類
  胸腺和人體其他器官一樣,可發生良性或惡性腫瘤,最常見的是胸腺瘤,其他腫瘤或類腫瘤疾病還有:胸腺癌、胸腺囊腫、胸腺脂肪瘤、胸腺增生等。有多種方法用於胸腺腫瘤的分類。
  以往最常用的是Rosai和Levine的分類,以胸腺瘤佔80%以上的細胞成分命名,分為上皮細胞型、淋巴細胞型和上皮淋巴細胞混合型,但此種分類僅適於病理學的描述,在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方面並未發現明顯差異,故近來已較少採用此分類方法。
  另一分類法為Muller-Hermelink法,將胸腺瘤分為皮質型、髓質型和混合型,皮質型又分為皮質為主型和“單純”皮質型2個亞型。此分類理論上有一些優點,可能不同類型的胸腺瘤,生物學特性和預後會有不同。
  以上兩種分類方法均不能準確判定腫瘤的良、惡性,故臨床醫生多采用依據腫瘤生物學特性的分類方法,即:良性胸腺瘤(也稱非侵襲性胸腺瘤)和惡性胸腺瘤(侵襲性胸腺瘤)。良性胸腺瘤有包膜,不侵犯周邊組織,徹底切除後不復發、不轉移。惡性胸腺瘤的診斷:主要靠術中肉眼判斷腫瘤侵犯了周圍組織,如胸膜或心包,隨診中發現腫瘤復發或轉移。因組織病理學檢查往往不能區分腫瘤的良、惡性,故臨床提倡所有瘤體較大的胸腺瘤均按惡性治療。
  在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對胸腺瘤做出了新的組織學分型,簡述如下:A型胸腺瘤:即髓質型或梭型細胞胸腺瘤。AB型胸腺瘤:即混合型胸腺瘤。B型胸腺瘤:被分為3個亞型;B1型胸腺瘤:即富含淋巴細胞的胸腺瘤、淋巴細胞型胸腺瘤、皮質為主型胸腺瘤或類器官胸腺瘤;B2型胸腺瘤:即皮質型胸腺瘤;B3型胸腺瘤:即上皮型、非典型、類鱗狀上皮胸腺瘤或分化好的胸腺癌。C型胸腺瘤:即胸腺癌,組織學上此型較其他類型的胸腺瘤更具有惡性特徵。
  臨床表現
  多發人群
  胸腺瘤主要發生在成人,兒童極少見。平均診斷年齡在45~52歲(5~80歲),女性稍多見,且多伴重症肌無力。
  疾病症狀
  1、50%~60%無症狀,在查體時偶然發現。
  2、25%以上患者有瘤體侵犯或壓迫鄰近縱隔結構所引起的胸部局部症狀,包括: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反覆發作的呼吸道感染等。聲嘶、膈麻痺並不常見,但多提示惡性擴散可能。
  3、惡性胸腺瘤轉移多侷限在胸腔內,可伴胸水,引起呼吸困難、胸痛、胸部不適等症狀。惡性胸腺瘤僅約3%最終發生胸外遠處轉移,轉移部位以骨骼系統最為常見,引起相關的轉移症狀。
  4、全身症狀:18%的胸腺瘤患者有一般性全身症狀,如減重、疲勞、發熱、盜汗等非特異性症狀。胸腺疾病伴隨症狀是一組複雜的全身病症,可能與胸腺瘤併發的疾病多達30多種疾病,最常見的四種是:重症肌無力、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低丙種球蛋白血癥、胸腺外惡性腫瘤。這些疾病可能在胸腺瘤同時、切除以後或之前很多年發生。
  併發症
  1、重症肌無力:是胸腺瘤最常見的併發症,約佔1/3的胸腺瘤併發重症肌無力,相反,重症肌無力患者的10%~15%伴胸腺瘤。有人認為,無MG的胸腺瘤,比伴MG胸腺瘤更趨向惡性,預後也較後者差,這可能與伴有MG的胸腺瘤常被早期發現有關。
  2、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胸腺瘤和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確切關係尚不十分清楚,但大約有30%病人在胸腺瘤摘除後,經過較長時間貧血能夠得到完全緩解。胸腺瘤病人還可伴有其他血液系統疾病包括: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T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
  3、低Υ球蛋白血癥:4%~12%胸腺瘤病人合併低Υ球蛋白血癥,通常有反覆發作的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黴菌感染。胸腺瘤切除後並不能有效地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水平。
  診斷鑑別
  1、放射學檢查:胸平片、胸部CT是發現、判定胸腺腫瘤最常用檢查手段。80%的胸腺瘤位於前縱隔心蒂部,80%其瘤體一部分可覆蓋肺門。絕大多數位於前上或上縱隔,其餘位於頸部、肺門、肺內、後縱隔等處。
  2、活檢:一般認為,前縱隔腫瘤不宜有創活檢,因為:影像學結合腫瘤標記物的檢查可以基本確診前縱隔腫瘤;活檢後破壞了非侵襲性胸腺瘤的包膜,使其變成為侵襲性胸腺瘤;針吸活檢往往不能採集到足夠的標本,不能進行免疫組化檢查。但也有人認為,當不能與其他惡性腫瘤鑑別或有症狀時,可考慮針吸或VATS活檢。
  3、其他檢查:懷疑為胸腺瘤的患者,均應檢查乙酰膽鹼抗體、血常規、AFP、β-hCG及LDH等,以除外貧血、重症肌無力及胚細胞腫瘤。其他需鑑別的疾病還有:淋巴瘤、主動脈瘤、畸胎瘤等。
  疾病分期
  多數胸腺瘤是生長緩慢、包膜完整的腫瘤,切除可治癒。文獻報告的侵襲型(惡性)胸腺瘤所佔的比例差異很大,為5%~50%,惡性胸腺瘤一般從診斷到治療後復發的平均時間為6年,故認為胸腺瘤應長期隨訪。
  分期:所謂的腫瘤分期,就是根據腫瘤侵犯的範圍和程度,人為地將其劃分為4期。胸腺瘤的臨床及病理分期均基於1978年Bergh的分期,1981年Masaoka改良為標準的臨床分期系統,1995進一步給予了改良:
  I期:肉眼見完整包膜,無鏡下包膜外侵犯;
  II期:鏡下侵出包膜或肉眼見侵犯縱隔脂肪組織或縱隔胸膜;
  III期:肉眼見侵犯鄰近結構(如:心包、大血管或肺);或在其餘正常胸腺組織內發現灶性瘤組織;
  IVA期:胸膜腔播散(胸膜或心包轉移);
  IVB期:淋巴或血源轉移,胸腔外播散(以骨轉移最為常見)。
  生存期:I期即所謂的非侵襲性胸腺瘤,胸腺瘤的10年存活率為86%~100%;II期以後均為侵襲性胸腺瘤,II期胸腺瘤10年存活率為60%~84%;III期胸腺瘤10年存活率為21%~77%;IVa期胸腺瘤10年存活率為26%~47%。
  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為胸腺瘤首選治療方案,應發現即手術。適合於I~III期的胸腺瘤。伴有重症肌無力的病人,現在的手術死亡率已降到最低,幾乎取決於機械輔助通氣的死亡率。I期術後不需要放療,除非腫瘤切除不完整。術前發現鄰近臟器受侵(III期),可考慮術前放、化療後再行手術。
  手術方式對比
  手術方式:傳統手術多采用正中切口,此術式缺點是創傷大、康復慢,優點是術中顯露好,故目前只用於部分III期病人。現在更多采用胸腔鏡手術,優點是:微創、美觀、康復快、切除腫瘤徹底,故適用於所有I、II期病人和部分III期病人。頸部切口、的缺點很多,如術中顯露不佳、切除不徹底,故只在配合胸腔鏡手術時偶爾使用。側開胸切口多數情況下已被胸腔鏡手術替代,僅個別情況下用於巨大腫瘤突入一側胸腔時。
  放射治療
  輔助放射治療侵襲性胸腺瘤的價值已被證實,已作為術後的常規治療。
  化學治療
  近10年來已明確認識到胸腺瘤是化療敏感的腫瘤,但由於胸腺瘤的發病率低,限制了大組的可信性臨床實驗,故最佳方案和化療的明確作用還不清楚。目前認為順鉑為主的聯合化療方案最為有效。激素治療也已用於臨床。
  治療方式選擇
  1、IV期胸腺瘤:首選化療,IVA期胸腺瘤如果初期的化療有效,可考慮手術。也可以考慮試用胸部放療作為聯合治療,復發的、耐受化療的胸腺瘤可適當採用姑息性放療。
  2、局部復發與遠處轉移:I、II期胸腺瘤也可局部復發,達12%的非侵襲性胸腺瘤復發,但也有報0%~5%。II期為13%,其中29%術後無輔助治療。也有報II期複發率為28%~33%。如果可能,均應二次切除,多數病人二次手術效果滿意,仍可長期存活,術後需加放療。而遠處轉移者採用化療較好。

胸腺瘤知多少相關文章
順鉑(DDP)的問世,給一些惡性腫瘤的化療帶來一個較大的發展。目前的標準方案是基於順鉑、蒽環類的聯合方案,有PAC(順鉑+多柔比星+環磷酰胺)、ADOC(順鉑+多柔比星+長春新鹼+環磷酰胺)、PE(順鉑+依託泊苷)、VIP(異環磷酰胺+依託泊苷+順鉑)等。化療可應用於晚期胸腺腫瘤的姑息治療、新輔助化療及復發疾病的治療中。在與放療聯合時,一般採用序貫化放療,以避免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近十餘年來對浸
發布於 2023-03-09 18:26
0評論
【概述】腦膠質瘤是起源於腦部神經膠質細胞,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5%左右。在兒童惡性腫瘤中排第二位,近30年來,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發生率逐年遞增,年增長率約為1.2%,中老年人群尤為明顯。據文獻報道,中國腦膠質瘤年發病率為3-6人/10萬人,年死亡人數達3萬人。膠質瘤系浸潤性生長物,它和正常腦組織沒有明顯界限,難以完全切除,對放療化療不甚敏感,非常容易復發,生長在大腦等重要部位的
發布於 2023-03-19 02:31
0評論
    1、甚麼是垂體瘤?是一種生長在腦垂體部位的腫瘤,臨床多見發生在垂體前葉的垂體腺瘤。2、垂體瘤的發病率高麼?垂體瘤是成年人常見的顱內腫瘤之一,絕大多數是良性腫瘤,發病率約佔顱內腫瘤的10%-15%,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多發於20-40歲人群。不過生了垂體瘤也不要怕,畢竟是良性的疾病,有辦法治好的。3、垂體瘤的症狀有哪些?根據分泌激素的種類可分為:(1)泌乳素分泌型:佔垂體瘤的80%-85%
發布於 2023-03-21 10:51
0評論
【概述】胸腺是人體重要的免疫起源於胚胎時期第3(或第4)鰓弓內胚層,系原始前腸上皮細胞衍生物,隨胚胎生長髮育而附入前縱隔。起源於胸腺上皮細胞或淋巴細胞的胸腺腫瘤最為常見,佔胸腺腫瘤的95%,在整個縱隔腫瘤中排次第1~3位,日本一組4968例縱隔腫瘤,胸腺瘤次於畸胎瘤,佔縱隔腫瘤的20.2%。美國一組1064例縱隔腫瘤,胸腺瘤為第一位佔21.14%國內報告多以畸胎類腫瘤為首。綜合國內14組報告27
發布於 2022-12-11 20:52
0評論
腦轉移瘤是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擴散轉移至腦內,是全身癌瘤患者的主要病殘及死亡原因之一,癌腫、肉瘤及黑色素瘤均可轉移至顱內。約有15%~30%的腫瘤患者會發生顱內轉移產生症狀並就診,50%的患者屍檢呈陽性。常見的顱內轉移瘤大多數為癌腫轉移,佔90%以上。最常見的腦轉移瘤為肺轉移(40%~60%),其次是乳腺癌轉移(15%~25%)、胃腸道來源及黑色素瘤。其中一半腦轉移瘤為多發顱內轉移。惡性腫瘤轉
發布於 2023-02-03 22:17
0評論
顱咽管瘤是胚胎時期顱咽管殘餘上皮組織生長而形成的腫瘤。顱咽管是胚胎髮育形成垂體的前體臘特克囊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管道,發育成熟後會封閉消失。若發育異常,臘特克囊的殘餘上皮增生,形成顱咽管瘤。腫瘤生長緩慢,位於腦垂體蒂部,向上生長達鞍隔以上,壓迫視神經及視交叉,向後突入第三腦室,壓迫丘腦下部,向下侵入蝶鞍內,並可破壞鞍底進入蝶竇。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大部分病例發生在15歲以下,屬於良性腫瘤。一、症狀
發布於 2023-02-03 22:02
0評論
在胸腺瘤的治療過程中,我們發現有兩個常見的問題經常困擾著患者:一個是胸腺瘤圍手術期的重症肌無力,另一個是胸腺瘤的良惡性區分。確實,對胸腺瘤患者而言,這是兩個相對複雜且難以理解的問題,但又無法在治療過程中完全避開。重症肌無力與胸腺瘤的關係可是若即若離,研究發現重症肌無力患者15%~30%會合並胸腺瘤,而胸腺瘤患者30%~60%會合並重症肌無力,但兩者有無必然相關性,其實質是免疫系統功能的紊亂使得這
發布於 2023-02-09 19:37
0評論
初步瞭解了我們的縱膈組織結構及在人體中所處的位置後,當然就要介紹一下經常會出現在這棟別墅中的一些客人,這有助於疾病的初步判斷。首先要介紹的是胸腺瘤,他可是別墅的常客,縱膈腫瘤中的活躍者。他經常會出現在縱膈的上部----別墅的第二層,並且他喜歡呆在偏前方。為甚麼他經常會出現在哪裡呢?因為胸腺瘤的根源----胸腺就在那裡。胸腺是我們人體的重要免疫器官,生長髮育後定位於人體的前縱膈併發揮作用,隨著年齡
發布於 2023-02-09 19:32
0評論
胸腺瘤屬胸外科常見疾病,目前在各家醫院廣泛開展診治工作。談及胸腺瘤各型各期的準確定性及治療方案,國內外各家醫院及研究所提出的論點差異較大。直至今日,國際醫師協會尚未能制訂出統一的治療方案。本文將近年來胸腺瘤的診療現狀及其新進展進行綜述,供大家參閱。準確概念胸腺瘤並非胸腺腫瘤,僅指來源於胸腺上皮的腫瘤。起源於胸腺淋巴細胞可以生成霍奇金淋巴瘤,起源於胸腺內分泌細胞可以生成胸腺類癌、小細胞癌,其他少見
發布於 2023-03-09 19:46
0評論
胸腺瘤是成人縱隔常見腫瘤其發病率佔縱隔腫瘤的10-20%,多發於前縱隔,男女發病率基本相同,通常在40-50歲最常見。一、病理:胸腺瘤大多呈實質性結節狀,切面呈灰色或灰黃色。臨床上一般將其分成良性胸腺瘤(非浸潤型胸腺瘤)和惡性胸腺瘤(浸潤型胸腺瘤)二大類。胸腺瘤包膜完整與周圍組織邊界清楚稱為良性胸腺瘤;胸腺瘤包膜不完整或無包膜,呈浸潤性生長,侵犯包膜或包膜外周圍脂肪組織和器官組織稱為惡性胸腺瘤。
發布於 2022-10-04 23:3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