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53歲殷女士因車禍導致右股骨頸骨折,在當地醫院進行了右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不料,術後半年就開始感覺行走時右髖疼痛,不發熱,局部也沒有紅腫。當時,她以為是術後的正常疼痛就沒有進行處理。但是,後來疼痛逐漸加重,她就到當地醫院複診。醫生進行常規的檢查後,也無法給出合理地解釋,見她疼痛難耐影響了日常生活,便建議進行翻修手術。殷女士認為,疼痛不能無緣無故地發生,得查清楚原因,才能進行對症治療。於是,她多方就診,但是,幾家大醫院給出的結果要麼無法解釋,要麼是懷疑鬆動。後來,經朋友介紹,殷女士來到了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骨科。雖然常規檢查下來的結果與其他醫院無異,但是,她又進行了一項“FSA(Fluoroscopic Stereophotogrammetric Analysis)動態立體透視測量”的檢查,在檢查結果中,她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關節假體在體的運動狀態,而且報告中還給出了股骨柄假體存在著毫米級鬆動的提示。後來,她進行了手術,經醫生術中確認,股骨柄假體與股骨間的確存在鬆動,可以輕易地將關節柄拔出,這也是殷女士術後行走時右髖疼痛的原因。
患者患部X線片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和車禍等意外的發生,人工關節置換的病例逐漸增多,這些手術有效地修復了患者的創傷,使其恢復正常生活。但隨之而來的併發症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在臨床診療中。上文提到的關節無菌性鬆動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由於假體在人體中,其組織結構又與人體其他組織差異很大,像上文這樣的微小的鬆動就很難通過臨床普通的X線、CT等影像學的方法檢查出來。這對患者和醫生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觀測假體的在體運動狀態的新方法也不斷湧現。“動態立體透視測量”就是其中之一。它之所以在案例中大顯神通,關鍵就在於“動態”和“立體”這兩個詞上。“動態”指的是醫生能看到一段關節的運動過程,不像X光片、CT那樣的靜態影像;“立體”指的是醫生看到的骨頭和假體都是三維立體的,不像X光片那樣的投影,也不是CT那樣的斷層。那醫生通過“動態立體透視測量”看到的到底是甚麼呢?打個比方,就像是我們有了透視眼,在患者運動的過程中,我們能透過肌肉皮膚,跟隨著看到他/她骨頭與假體的整個運動狀態。運動影像是一方面,通過計算機系統的精確計算,我們還能得到假體與骨的空間位置數據。這樣,在普通三維立體影像的基礎上,不僅加入時間維度的信息,又有後期處理的精確數據說話,假體在人體中的狀態一目瞭然。
有了這個有力的幫手,醫生可以有理有據地告知患者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是鬆動、撞擊還是感染,患者也能直觀地看到具體情況。這為髖關節、膝關節和肩關節等置換術後的失效原因分析、翻修手術的計劃提供了火眼金睛。
FSA檢測過程(肩關節檢查)
FSA分析界面(膝關節檢查)
FSA技術建立的運動過程(髖關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