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種克隆性漿細胞異常增殖的惡性疾病,是血液系統第2位常見惡性腫瘤,多發於老年人,目前仍無法治癒。隨著新藥不斷問世及檢測手段的提高,MM的診斷和治療得以不斷改進和完善,因此每兩年一次的中國MM診治指南的更新對於提高我國MM的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臨床表現
MM常見症狀包括骨髓瘤相關器官功能損害的表現,即"CRAB"症狀(血鈣增高,腎功能損害,貧血,骨病,具體指標詳見診斷標準),以及澱粉樣變性等靶器官損害相關表現。
2、診斷標準、分型、分期
(1)檢測項目(表1)
對於臨床疑似MM的患者,針對MM疾病要完成必需項目的檢測,有條件者可進行對診斷病情及判斷預後具有重要價值的項目檢測。
(2)診斷標準
綜合參考WHO、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及國際骨髓瘤工作組(IMWG)的指南,診斷有症狀骨髓瘤(活動性骨髓瘤)和無症狀骨髓瘤(冒煙型骨髓瘤)的標準見表2和表3。
(3)分型
依照異常增殖的免疫球蛋白類型分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輕鏈型、雙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每一種又可以根據輕鏈類型分為κ型和λ型。
(4)分期
按照傳統的Durie-Salmon(DS)分期體系和國際分期體系(ISS)進行分期(表4,表5)
3、鑑別診斷
MM需與可出現M蛋白的下列疾病鑑別:意義未明的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MGUS)、華氏巨球蛋白血癥(WM)、冒煙型WM及IgM型MGUS、AL型澱粉樣變性、孤立性漿細胞瘤(骨或骨外)、POMES綜合徵、反應性漿細胞增多症(RP)、轉移性癌的溶骨性病變、漿母細胞性淋巴瘤(PBL)等。
4、MM的預後判斷
MM在生物學及臨床上都具有明顯的異質性,這使得其療效及預後方面差異極大。預後因素主要可以歸為宿主因素和腫瘤特徵兩個大類,單一因素通常並不足以決定預後,需要多因素聯合應用對患者進行分期和危險分層,尚有許多在探索中的其他預後因素。
MM預後分期各體系中,Durie-Salmon分期主要反映腫瘤負荷;ISS主要用於判斷預後;R-ISS是新修訂的用於預後判斷的分期系統,其中細胞遺傳學以及乳酸脫氫酶是獨立於ISS之外的預後因素,因此R-ISS具有更好的預後判斷能力,對MM患者的預後區分更加清晰有效。此外,Mayo骨髓瘤分層及風險調適治療(Mayo Stratification of Myeloma And Risk-adapted Therapy,mSMART)分層系統也較為廣泛使用,它是Mayo診所最初在2007年提出,以細胞遺傳學檢測為基礎,希望有助於治療方式的選擇,目前已更新至2013版(表6)。2014年IMWG共識中聯合應用ISS和熒光原位雜交(FISH)結果對患者進行危險分層(表7)。
除某些特殊情況外,目前仍無確切證據顯示可以根據危險分層調整治療。隨著治療選擇的增多,未來的情況將更加複雜,在臨床實踐及研究中應用標準化、統一的分期分層體系,並使之進一步優化,才能最終達到個體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