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是中醫防治疾病觀念的高度概括[1],中醫歷來重視治“未病”。 脊柱由頸椎、胸椎、腰椎、骶椎組成,具有運動、支撐人體、吸收震盪、保護脊髓、保護胸腔、腹腔內臟器官等作用。由於椎間盤退行性改變並因勞損或感受風寒溼邪,形成了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脊柱退變性疾病。本文就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脊柱退變性疾病防治中的應用作一簡單論述。
脊柱退變性疾病的現代醫學防治現狀
《黃帝內經》有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可見,中醫歷來防重於治。朱震享在《格致餘論》中說:“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而現代醫學面對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發病年齡越來越低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則主要是立足於治療及治療後的康復,往往忽視了預防。現代醫學的治療有手術和非手術治療。而脊柱退變性疾病中,具有手術指徵的患者僅佔該類就診患者的5%左右。非手術治療脊柱退變性疾病方法很多,治療主要以消除炎症、緩解疼痛及麻木等症狀為原則。這種注重治療的醫療模式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退變是自然規律,每個人都要發生脊柱退變,差異只是退變的早晚及退變的程度。由於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及長期低頭彎腰慢性勞損的增加,在只重視治療而忽視預防的現代醫療模式下,脊柱退變性疾病的發病率變得越來越高。
脊柱退變是人體全身退變在脊柱的表現。脊柱退變性疾病的手術治療針對的是脊柱退變最為嚴重的節段,一般來說即時效果明顯。由於其它節段的退變仍在繼續,還會引起病理性改變,故手術治療長期效果欠佳。
脊柱退變涉及了脊髓、神經、血管、韌帶、骨骼、關節及肌肉等多種器官及組織。現代醫學的治療方式,不論是手術解除壓迫,還是非手術的消炎止痛、改善血液循環及營養神經等藥物治療,多是單一目標的靶向治療。而退變是全身性疾病,單一目標的靶向治療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即使解決了某一問題,也容易復發。目前國外很多學者也已經意識到用作用於單一靶點的治療方式不能有效地治療複雜的疾病[1]。故近年來聯合治療的模式在西方已開始受到關注[2],人們嘗試用聯合治療的模式來治療複雜的疾病[3]。但將針對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單一靶向治療方式聯合應用,由於副作用大,又往往難以發揮理想的作用。
中醫藥防治脊柱退變性疾病的經驗
在“治未病”思想指導下,傳統中醫藥在脊柱退變性疾病的防治中體現出五大優勢[4]:(1)有效性:在過去的40餘年中,中醫藥治療該類疾病,有效率約在95%;(2)多樣性:中藥內服、外敷、針灸、推拿、牽引、導引按摩等方法各具療效和特點;(3)可補性:在選用手術治療失敗或療效不全時,中醫藥往往可補效,部分病例可有顯著效果;(4)無害性:除推拿時需要嚴格掌握正骨手法指證外,其它療法均無損傷;(5)持續性:根據該類疾病進行性、反覆性退變的特點,運用中醫藥長期治療,可寓防於治,使預防、治療和康復統一於一體[5]。
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優勢
討論“未病”,首先要明確健康的概念。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好狀態 ”[6]。與健康相對的則是亞健康與疾病。對於疾病,大家認識的比較清楚,但對於亞健康,直到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根據健康的定義,亞健康狀態可以認為是一種機體雖無明確疾病診斷,卻過早表現出活力降低、對外界適應能力的降低,人體生理及代謝功能低下、退化、老化,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類狀態[7],因而也可以稱為“第三狀態”、“臨界狀態”、“灰色狀態”或“次健康狀態”[8]。
中醫的“未病”包括以下含義:(1)“未病為“無病”,即人體的健康狀態;(2)”未病”為“解亦”,指“指肢體睏倦、消瘦,少氣懶言,骨肉懈怠”,相當於亞健康狀態[9]; (3)“未病”為“病而未發”,即疾病處於潛伏狀態;(4) “未病”為“已發而未傳”,即一髒已病,它髒未病;(5)“未病”為“新愈”,即疾病暫愈,還有可能復發。
由以上含義可以看出,中醫“治未病”思想基於中醫理論的整體觀念,涵蓋了疾病的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的整個過程。
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脊柱退變性疾病防治中的應用
在對脊柱疾病進行防治的同時,要從“整體觀念”這一“治未病”思想的理論基礎出發,根據辨證結果,積極進行治未病。
脊柱退變過程中,不同的“未病”,治療的思想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無病”之時,當存正避邪,防止疾病降身;“病而未發”之時,則當扶正驅邪防止疾病發生;“已病而未傳”之時,當早治本病,阻止病情加重,顧護它髒,防止其他臟腑發病;“新愈”之時,則當防止疾病再次發生。
健康狀態積極預防
《內經》首重未病先防。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陰陽應象大論等篇多有論述。《內經》中強調“治未病”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二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增強正氣
所謂“正氣存內”,即增強體質,是提高正氣抗邪能力。《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強調天人合一。
人要生存於天地之間,必須順應自然。《內經》提出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強調的是人自身的清心寡慾,飲食勞作有度方能增強體質,使“正氣存內”而不耗損。
現在很多慢性脊柱退變性疾病是由於起居無常,作勞無度,飲食無節等日常生活點滴長期不注意所致。如青少年的脊柱畸形,有很多就是由於處於發育期,長期不注意端正坐姿造成的;又如久坐導致的腰椎間盤突出症;長期伏案寫作或操作電腦使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位而導致的各型頸椎病。因此,為了預防疾病,就必須通過勞逸適度、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加強鍛鍊等手段來增強自己的體質,使“正氣存內”。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東漢名醫華佗創五禽戲健身法來防治未病,晉代葛洪強調氣功攝生治未病,他在《抱朴子?地真》中指出:“是以聖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迫於既逝之後。”
預防外邪
所謂避邪,就是防止病邪侵襲。病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因此,在增強體質,提高正氣抗邪能力的同時,應注意防止病邪的侵襲。中醫學在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同時,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告誡人們“避其毒氣”。
脊柱退變性疾病屬於中醫“痺證”範疇,《素問?痺論》雲:“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故脊柱退變性疾病預防外邪主要指防止風寒溼刺激。在當下年輕人吊帶裝、低腰褲、露臍裝、超短裙等著裝習慣盛行的情況下,預防風寒溼的刺激顯得尤為重要。從預防脊柱退變性疾病的角度出發,應該提倡穿高領、高腰衣褲及長裙,尤其是對工作於辦公室的白領一族,在工作時應注意將空調溫度不要開得太低,不要頸腰部直接對著空調、電扇直接吹風取涼。如果限於工作環境,不能改變頸腰部與空調吹風口的位置,則應在工作時披帶圍巾或外套,注意保暖。
另外用藥物等治療手段預防疾病的發生和蔓延,也是避邪的應有之意。如長期處於寒涼之地工作或生活的人們,可以通過藥物沐浴、溫泉或服藥的方法疏通血脈,防止寒涼入體而導致的脊柱退變疾病的發生;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可以通過推拿按摩等手段防止頸椎病的發生。
亞健康狀態儘早干預
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多種多樣,千差萬別,但共有的表現為:①功能(活力)降低;②適應力下降;③感覺異常;④體檢指標基本正常(可能有部分指標異常,但特異性指標均屬正常)。據此可言,亞健康狀態實際上是一種似病而非病的狀態,或者說是一種低水平的生理狀態。亞健康狀態的提出反映了醫學模式正在由過去的純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一生理一心理醫學模式的轉變。由於亞健康狀態不具備西醫的
疾病診斷標準 ,所以西醫學對其往往束手無策[10]。而中醫則側重於對功能的考察,對於亞健康狀態這種無器質性臟器病變的“病態”來說,具有明顯的優勢。
從脊柱動靜平衡干預
現代醫學認為:脊柱退變性疾病的發病往往由於脊柱穩定性的下降造成,脊柱退變性疾病的發病往往由於內源或者外源性失穩造成, 即筋骨肉的病變為主。脊椎的穩定性指脊椎在生理載荷下無異常應變和無脊柱功能單位的過度活動。正常人體脊柱穩定性系由兩大部分來維持:(1)內源性穩定,包括椎體、附件、 椎間盤和相連韌帶結構,即靜力性平衡;(2)外源性穩定,主要為脊柱周圍肌肉韌帶的調控,它是脊柱運動的原始動力,為動力性平衡。如頸椎和腰椎活動度較胸椎大,容易發生勞損退變。頸椎及腰椎失穩是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病的因素之一。當脊柱出現失穩但沒有明顯症狀和影像學的特徵可以認為是脊柱退變性疾病的病前狀態――即脊柱亞健康[11]。此時要儘早干預,防止脊柱亞健康向脊柱退變性疾病傳變[12]。此時我們主張通過施杞教授創立的恢復脊柱力學平衡的“三步九法” [13]和患者自我調節的“施氏十二字養生功”[14]來進行干預。“三步九法”即理筋、正骨、通絡三步和“揉、拿、滾、提、松、扳、摩、抖、捏”九法,能矯正脊柱的動靜力失衡。“施氏十二字養生功”動作包括“洗、梳、揉、搓、松、按、轉、磨、蹲、摩、吐、調”等十二勢,患者通過鍛鍊該功法,也可以糾正脊柱的動靜力失衡,調整脊柱的亞健康。
從肝脾腎進行干預
脊柱退變性疾病和肝脾腎三髒關係密切[18],肝主筋,腎主骨,脾主四肢肌肉,即肝脾腎和筋骨肉關係密切,肝所主之筋其功能如《素問?痿論》雲:“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也”。所以說筋是連綴骨節主司肢體活動的組織。筋的收縮弛張,保證著骨節的屈伸活動。對於一些白領或者長期不良坐姿的青少年而言,最容易出現的就是脊柱失穩,出現脊柱亞健康如疲勞、無力、痠痛等情況,這些都為以後的脊
柱退變性疾病埋下伏筆。而這些發生往往和肝脾腎有著密切關係。有學者發現:肝虛和脾虛患者往往存在能量物質不足的情況,從而使肌肉筋膜失去滋養,出現運動能力下降,這一點對於中老年尤其重要[15-16],有人通過試驗發現:脾氣虛的大鼠存在能量產生和能量物質的不足,脾氣虛時大鼠的ATP含量有所下降,骨骼肌線粒體的形態與數量發生異常改變,使肌肉筋膜失去營養,容易出現四肢無力萎軟[17]。又腎主骨,腎虛往往引起骨失營養而出現萎軟無力,也有研究表明,通過補脾腎可使骨骼肌組織抗氧化能力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使骨骼肌獲得營養而減少疲勞的出現[18]。通過調補肝脾腎來加強筋骨肉間的聯繫有助於加強脊柱穩定性,是阻斷脊柱亞健康向脊柱退變性疾病發展的重要措施。
通過對亞健康狀態的干預,可以提高人體機能狀態,延緩脊柱退變性疾病的發生。
感病未發及早處理
感病未發是病已降身但尚未發作,即疾病的潛伏狀態。如果此時不做及時處理,病邪就可能逐步加深,由表傳裡,侵犯內臟,使病情愈來愈複雜,治療也就愈來愈困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傷寒論》54條“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精闢地說明感病未發,邪位淺表時治病的重要性。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向愈,而且免生變化之弊。對此觀點,徐春甫也有所發揮:“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非謂已病而不治,亦非謂已病而不能治也。蓋治未病,在謹厥始,防厥微以治之,則成功多而受害少也,始初微略,恣意無忌,釀成大患”。所以此時應當及早發現隱藏的疾病,及早救治,防患於未然、寓防於治,促進已病向愈,防止未病顯露。如《素問?刺熱篇》所述:“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諱疾忌醫的齊桓侯,認為自己是沒有患病的。從自我感覺來看,他是“未病”的。他的疾病的症狀處於潛伏的狀態,必須及早治療,防止“未病”的潛伏症狀發生。當桓侯病在腠理之時,其血脈“未病”;病在血脈之時,腸胃“未病”;病在腸胃之時,骨髓“未病”。故扁鵲要求齊桓侯及早醫治,讓“未病”的症狀表現出來,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應視為未發先防的典型病例。對於現今社會的人來說,就是要經常體檢,早期發現已存在的退變,並儘早採取預防措施。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民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在對各群體的體格檢查時發現[20]:但純性頸椎退變,或稱之為無症狀的單純性頸椎退行性變在臨床並非少見,但卻無任何主訴和體徵。此時可通過科普教育形式,在宣傳對全身骨關節疾患防治的同時,有目的地指出尤其注意預防頸椎傷患,包括對急剎車等特殊情況下對頸椎的保護(如不要在行駛的車上打瞌睡),以防萬一發生意外時,有退變的階段對脊髓的不利影響。要告誡此類人群要進行適度的脊柱功能鍛鍊,以維持脊柱的動力平衡;但要注意鍛鍊不能過度,因為過度的脊柱運動將增加脊柱的負荷,更容易老化。
感病已發防止傳變
治未病的另一層含義就是針對已病,應當防漸防傳。對於已經患病的機體,是為已病,但對於不同的臟腑和經絡而言,一髒有病,而他髒卻無病;一經有病,而他經無病。所以有病與無病是相對而言,此時治未病,就應當積極有效的治療有病之臟腑和經絡,防止其病情加重,並預測出可能累及的其他臟腑和經絡,對其進行及早治療,防止其發生疾病。古時張仲景提出 “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更有《金匱要略》第8條:“太陽病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說明臨證過程中,應仔細觀察,摸索疾病發生髮展的規律,採取合適的治療措施,防止疾病的傳變。
調治結合
在對脊柱退變性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施杞教授注重調治結合[21,22]。其中“治”為治病,治已受邪之髒、之經之病,“調”是調人之陰陽氣血經絡臟腑,調未受邪之髒、之經,調人之生活質量,如二便、胃納、睡眠等,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以提高療效。
如各種原因所致機體損傷或勞損,引起氣滯、血瘀,皆能使津滯液停,化而為痰;而痰瘀阻塞氣機,又加重水溼的停聚。“蓋脾主溼,溼動而為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痰。”故曰痰瘀、血瘀久則必兼水溼,水溼停滯又加重了痰瘀的生成。治療以通調為主。“凡血證,總以去瘀為要”,“化痰者,必以調理氣血,豁痰或濁為法”。損傷日久,如患處殘留疼痛、腫脹、關節拘攣與屈伸不利,或皮膚不仁、肌肉萎弱、筋結成塊等症,此皆氣虛而為邪所湊也。或本虛標實,或虛實夾雜。須知日久必有兼邪,痰瘀水溼夾雜而致。嚴用和《濟生方》曰:“皆因體虛,腠理空虛,受風寒溼氣而成閉也”。陳傷或勞損之類,多有陽氣虛衰不足,衛陽不固,故腠理空虛,易遭致風寒溼三氣雜至流走經絡、凝滯血脈,遂成痺證,病情也往往較為複雜。由於人體之經絡發源於臟腑,氣血運行不暢,水溼滯於臟腑,從而加重病情,調治亦較困難,故及時溫補脾腎,調和氣血,以體現“上工治未病”。
重視補腎
在防傳變的過程中,尤其要重視補腎。中醫學認為,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而通於腦。腎中精氣所化生之元氣,具有推動人體生長髮育,溫煦和激發人體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生理活動的作用,故為人體諸氣之根本。腎氣充沛,則人體活力旺盛,素質強健。人到中年是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時候,也就在此時,機體的各項功能指標開始降。緣其究竟,是為腎氣不充之故,故當補腎氣為先。腎氣是腎陽蒸化腎陰而成,二者缺一不可。即《景嶽全書》所謂:“陰陽原同一氣,火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離也,……其在人身即元陰元陽,所謂先天之元氣也。”故“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 。脊柱退變性疾病是在正虛的基礎上由於勞損或感受外邪導致氣血不通,痰瘀內結,經脈閉阻而罹病,其特點是本虛標實,故防治的重點為扶正祛邪。脊柱退變性疾病歸屬於痺症範疇,《素問?痺論》雲:“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風寒溼三邪要與人體正氣虛相合才能發病。而腎氣虧虛是造成正氣虛的重要原因。故在對脊柱退變性疾病進行防治時尤其要要注意補腎[23]。
注意傳變
如頸椎病可從“痺”論治[24],痺證日久不愈,復感風寒溼邪,使痺證從皮、肉、筋、脈、骨等[25]五體痺發展至與其相合的內臟,出現肝痺、心痺、脾痺、肺痺、腎痺等五臟痺。在頸椎病的五型分類中,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多表現為五體痺的症狀, 而脊髓型及交感型多表現出臟腑痺的症狀。五體痺屬太陽病及其變證或兼證,是外邪侵犯人體的初期階段,是外感病中的太陽表證。臟腑痺分屬於太陽病變證、陽明病、少陽病、少陰病、太陰病、厥陰病,均歸屬於裡證[26]。六經學說中的傳變規律可以很好的運用於“既病防變”,如張仲景提出的循經傳、越經傳、表裡傳,也可出現合病、並病、直中等情況。
整體觀念
中醫整體觀念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人體各部位之間緊密相關,具體體現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整體觀念在中醫學認識和治療疾病過程中起到重要指導作用,應該重視人體某一部分的病變可能緣於其他部位的病變或對其他部位產生影響。《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篇》:“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反之,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其肝,就是缺乏整體觀的表現,就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脊柱退行性疾病的臨床診治上:既病已發防止傳變的防治思路也是將中醫整體觀運用到脊柱整體觀中。在脊柱退變性疾病中“頸腰綜合症”非常常見,當頸椎發生病變時,當考慮脊柱是個整體,關注是否會引起相應的胸椎和腰椎的病變,提前預判做到頸胸同治,胸腰同治;考慮到脊柱和四肢的關係,脊柱病變時,對可能發生的四肢病變提前做出預判。在脊柱退變性疾病的治療中也一樣,對於病變的頸椎,一定要注意到所支配的神經節段控制區,如可能引起的上肢病變和頸胸結合段病變,在針灸推拿的治療中一味的治療頸椎是不能收到療效的,可以做到頸肩手同治,頸胸同治等。
新愈防復
疾病初愈,人體陰陽平衡還沒有完全回覆,機體功能還沒有完全正常,此時不注意調攝,不但可使病情重發,甚者加重危及生命。張仲景對新愈的調攝非常重視,《傷寒論》398條“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393條“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均提示病後調攝的重要性,這也是治未病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膏方調理
對於脊柱退變性疾病初愈或手術後病人,施杞教授在要求病人採取導引等措施外,還要注意調養,主張病人服用膏方,防止疾病復發。通過膏方調胃健脾,平衡陰陽,使病人納食佳,二便常,睡眠好,能夠堅持服用,發揮膏方的長效調養作用。
在配製膏方時,施杞教授以明?龔延賢《萬病回春》中延齡固本丹合獨活寄生湯為基礎方。延齡固本丹由六味地黃丸易丹皮為地骨皮,合五子衍宗丸、三才湯,加肉蓯蓉、巴戟天、杜仲、牛膝、菖蒲、遠志、柏子仁、廣木香等組成。在應用時,合以獨活寄生湯,以起到益肝腎,補氣血的作用。同時配合應用香附等有助消化的藥物後,提前改善脾胃功能,以“先實(脾)胃”、“安未受邪之地”,因而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溫針灸冬病夏治
上海傷科八大家之一――陸氏傷科擅長溫針灸治療骨傷科疾病[27],常在每年夏季的三伏天對痊癒的脊柱退變性疾病進行溫針灸“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療法[31],根據“天人合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及“以夏之陽盛之時,助素體陽虛之體” 的中醫理論,針對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疾病發作緩解這樣的有利時機, 選擇“夏之陽盛之時”的三伏進行辨證施治,扶正培本的治療,從而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增加機體抗病能力,以達到治療、調養和預防冬季發病的目,這正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醫學思想的臨床應用。
夏季,尤其是三伏天,由於氣溫升高,人體陽氣外達,經絡通暢,易於激發,以調整臟腑,平衡陰陽,激發正氣,祛除痼疾,併為秋冬儲備陽氣,令人體陽氣充足至冬至時則不易被嚴寒所傷。三伏天進行溫針灸治療,屬於“治未病”範疇,自古有之,體現了中醫“治未病”預防為主的重要學術思想,古代又稱此為“逆針灸”,即“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溫針灸不僅發揮了針的作用,而且發揮了灸的作用,使溫熱作用通過針柄沿針身傳至穴位,溫經散寒作用較強。三伏天溫針灸, 就是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通過溫針灸的手段, 激發經絡之氣, 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以起到防止疾病復發或減少疾病復發次數的作用[28]。
綜上所述,中醫治未病思想貫穿於脊柱退變性疾病防治的始終,我們應當充分利用中醫“治未病”的理論來指導臨床。
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脊柱退變性疾病防治中如何應用?
發布於 2023-02-28 04:41
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脊柱退變性疾病防治中如何應用?相關文章
甚麼是中醫“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後康復三個方面。“未病”不僅是指機體處於尚未發生疾病時段的狀態,而且包括疾病在動態變化中可能出現的趨向和未來時段可能表現出的狀態,包括疾病微而未顯(隱而未現)、顯而未成(有輕微表現)、成而未發(有明顯表現)、發而未傳(有典型表現)、傳而未變(有惡化表現)、變而未果(表現出愈或壞、生或死的緊急關頭)的全過程。中醫治病要“防患於未然”,等到疾病來臨的時
發布於 2023-02-24 00:16
0評論
甚麼是中醫“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後康復三個方面。“未病”不僅是指機體處於尚未發生疾病時段的狀態,而且包括疾病在動態變化中可能出現的趨向和未來時段可能表現出的狀態,包括疾病微而未顯(隱而未現)、顯而未成(有輕微表現)、成而未發(有明顯表現)、發而未傳(有典型表現)、傳而未變(有惡化表現)、變而未果(表現出愈或壞、生或死的緊急關頭)的全過程。中醫治病要“防患於未然”,等到疾病來臨的時
發布於 2023-01-20 00:36
0評論
《黃帝內經》是先秦時期的醫學論文集,時代久遠,解讀不易。書裡有一篇論著談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於是後來就有了“治未病”一說,好像是說”病尚未生,就能夠治療“;或者,另一種更完美的演繹:“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但即便是後一種說法,也並非是經文的原意---那只是現代預防醫學觀點的老版本罷了。“疾”
發布於 2022-11-30 18:26
0評論
臨床表現綜述本病常隱匿起病從出現臨床症狀至就診的平均時間為2~3年,平均38個月。患者健康搜索的臨床表現常較輕,乏力、低熱、淋巴結腫大等非特異性症狀常見。一些較大規模的臨床調查發現,最常出現的症狀為關節腫痛、雷諾現象和皮膚黏膜損害,而重要臟器如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等受累者少見。在隨訪過程中發現,患者的臨床症狀可隨病程及治療而波動,多呈逐漸緩解趨勢,但總體而言病情活動度變化不大。皮膚病變1、皮膚黏膜
發布於 2023-01-21 09:16
0評論
一、“治未病中心”實踐模式1、上海曙光醫院KY3H治未病中心總體構架2、中西結合,評估個體健康我們運用KY3H(個體人)健康狀態辨識―評估系統、道生牌舌脈象儀等先進的中醫診斷儀器,並結合個體化的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及臨床查體等健康體檢,對個體進行健康評估。中醫體質辨識:根據客戶的有關信息,通過KY3H智能系統、專家和KY3H治未病中心的分析、評估,提供體質辨識結論。內容包含中醫體質和亞健康測評的
發布於 2023-01-19 23:26
0評論
完美脈衝技術,採用三維技術概念:能量+脈寬+脈衝波形,使真正發出的脈衝能量輸出平衡均一,這是光子技術經歷五代的全新突破,一次治療相當於3―5次傳統技術治療。臨床適應人群:●痤瘡紅斑☆雀斑、☆色素斑☆蜘蛛痣☆毛細血管擴張☆痤瘡後色素沉著●光老化☆雀斑樣痣☆老年斑☆酒渣鼻技術優勢:全面美膚,效果更顯著OPT在面部嫩膚、全身嫩膚方面療效顯著。嫩膚的同時,又能美白皮膚。有效針對痤瘡紅斑、痤瘡後色素沉著、
發布於 2023-02-27 12:51
0評論
完美脈衝技術,採用三維技術概念:能量+脈寬+脈衝波形,使真正發出的脈衝能量輸出平衡均一,這是光子技術經歷五代的全新突破,一次治療相當於3-5次傳統技術治療。臨床適應人群:●痤瘡紅斑☆雀斑、☆色素斑☆蜘蛛痣☆毛細血管擴張☆痤瘡後色素沉著●光老化☆雀斑樣痣☆老年斑☆酒渣鼻技術優勢:全面美膚,效果更顯著OPT在面部嫩膚、全身嫩膚方面療效顯著。嫩膚的同時,又能美白皮膚。有效針對痤瘡紅斑、痤瘡後色素沉著、
發布於 2023-02-27 15:46
0評論
嚴重的手術創傷不利於患者術後康復,大的疤痕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影響並伴隨患者終生。因此,微創手術已經成為現代骨科的發展方向,微創脊柱外科手術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證手術效果的前提下,通過各種微創系統、手術操作方式和技巧以最大限度減輕手術入路和手術操作過程中的醫源性(包括生理性和心理性)損傷,從而獲取更佳的手術效果。採用美國美敦力公司生產的可擴張通道手術系統(MASTQuadrant)進行脊柱微創手
發布於 2023-02-13 16:07
0評論
腎臟的功能一旦受到損害,要逆轉非常困難。所以,慢性腎臟病應該樹立起一種“治未病”的理念,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在腎病的防治中尤為重要。四類人群須防腎病“偷襲”慢性腎臟疾病大多發病隱匿,不易被察覺,尤其是原發性腎病,病因不明,防不勝防,而繼發性腎病是一類可以預防的疾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腎病科副主任醫師楊雪軍介紹說,四類人群易罹患繼發性腎病,須加強防治。代謝性疾病患者糖尿病:糖尿病患
發布於 2023-02-22 20:26
0評論
我們知道上了年紀的人容易腰痠腿痛,其表現不僅僅為腰部疼痛,有的人還會感到腿部麻木,還有些人表現為在不走路的時候沒有明顯的不適,但一走路下肢就會酸脹,不得不停下來休息,放鬆一段時間後不適感就會消失,又可以繼續走路。現在一些年輕人也遇到腰腿痛困擾――白天起床時還好好的,等坐到電腦前開始一天的緊張忙碌時,腰和腿就,酸脹、麻木、疼痛的症狀相繼出現;或者開車到單位上下班的過程中,腰痛腿麻令人備受煎熬。這主
發布於 2023-03-23 16:3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