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放射學(放射學陰性)中軸脊柱關節炎
大約在1900年,“強直性脊柱炎”這一概念被提出,當時只能根據患者的脊柱已經發生強直,才能作出臨床診斷。在1930年代因為放射學的臨床應用,漸發現強直性脊柱炎常從骶髂關節開始發病。因此,骶髂關節炎成為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的重要依據。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分類標準的發展經歷了1961年的羅馬標準、1967年的紐約標準、1984年的修訂紐約標準。儘管修訂紐約標準至今仍在臨床廣為應用,但骶髂關節的放射學改變在II級或以上是其必要條件,而X光平片只能檢測炎症併發的結構損傷,並不能檢測炎症本身,從AS起病至出現骶髂關節的放射學改變往往需要5-10年,這就導致了AS的診斷被延後5-10年,明顯不能適應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要求。
於1974年提出“脊柱關節病(SpA)”,以概括AS、銀屑病關節炎、賴特綜合徵/反應性關節炎、腸病性關節炎、白塞病等一組具有共同特徵的臨床疾病譜。1990年發表的法國Amor標準和1991年發表的ESSG標準對SpA的診斷均不以骶髂關節的放射學改變為必要條件。ESSG標準對SpA的分類主要基於炎症性腰背痛和不對稱的外周寡關節炎,因為通過該標準診斷的SpA包括兩部分患者:有骶髂關節的放射學損害者和還沒有發生骶髂關節的放射學損害者。因此,衍生出一個新的概念“中軸型SpA”。把那些具有炎症性腰背痛的SpA患者稱為“中軸型SpA”較AS更為合適,因為AS暗指“強直”已經發生,不適用於尚處早期階段的患者,甚至少數SpA患者病情較輕,終生不發生放射學損害。
目前多數觀點認為,非放射學中軸SpA與AS是一種疾病的兩個階段,即隨著時間進展,骶髂關節炎的X線表現遲早會出現。兩種亞型存在相似的臨床特徵,特別是與疾病活動度有關的臨床表現和相當的治療反應率。但是,非放射學中軸SpA由於其疾病本身的自限性和緩慢進展,與AS相比有更多異質性。
非放射學中軸SpA這一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基於對某些患者進行分類的需要,而不是對某種疾病診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