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是上肢與胸廓的連接部,是靈活與穩定的關節、力量與精確運動的完美結合,這樣才能滿足人類的各種功能要求。肱骨近端為肩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骨折往往會對肩關節功能造成損害,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尤其是老年患者。包括肱骨頭、大結節、小結節、肱骨幹近端等結構的骨折。其發病率約佔全身骨折的4%~9%,大部分患者為老年骨質疏鬆患者,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進展,其發病率也必將繼續升高、患者的合併症情況日趨複雜;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骨折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期望也隨之增加。兩方面因素都對骨科醫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非手術療法是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基礎。80%以上的肱骨近端骨折無移位或輕微移位,除非累及肱骨解剖頸,一般可採用非手術療法。而對存在手術禁忌或拒絕手術的患者,非手術療法也是當然的選擇。多個文獻報道非手術療法即使針對Neer分型的二、三甚至四部分骨折,其功能也能取得不亞於手術療法的結果,骨折不癒合率低,儘管骨折塊位置的改善無法同手術治療相比。當今,儘管應用手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比例在增加,對於移位骨折、不穩定骨折而言,手術療法是否真正優於非手術療法,尚缺乏高質量的、前瞻性的隨機對照實驗。本欄中,Harm W. Boons的研究對比了保守治療同肱骨頭置換治療65歲以上的四部分骨折患者的療效,後者並未顯示出明顯優勢。這也是今年初北歐的芬蘭之所以計劃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為期三年的多中心RCT研究,以比較非手術治療和兩種手術方法(鎖定接骨板和假體置換)的療效,以優化治療方案、降低醫療費用支出。讓我們拭目以待。
手術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骨折開始於上世紀30年代,而假體置換則出現於之後的50年代。70年代,AO協會推廣了接骨板螺釘的概念和技術,並重新對肱骨頭假體進行了設計,使得手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逐漸普及。在我國,也是在近20年內才開始廣泛應用手術方法治療此類骨折。在手術指徵方面,除了開放骨折、伴有神經血管損傷、浮肩損傷、伴有閉合復位困難的脫位者為絕對指徵外,其餘病例皆為相對指徵,要根據骨折類型、骨折部位、患者依從性、術者經驗和技巧、康復條件等來全面考慮。今年9月,Kanu Okike等學者在Injury發表的關於治療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發現高齡、骨折程度嚴重、合併有其他骨科損傷、合併有肩盂關節脫位的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機會更大,而肩關節外科或上肢外科醫生,較之創傷科醫生,更傾向於選擇手術治療。
由於肱骨近端骨折同髖部骨折一樣日益成為重要的社會醫學問題,近些年,很多學者在內植物開發、手術技巧改進和手術效果提高以及微創方面進行了研究,本欄中介紹的文獻只是近期的點滴。綜合多數文獻,其出發點不外乎兩方面:一是選有效的內固定物,二是考慮肱骨頭的血運。內固定物的改進、肩關節假體的發展、各種輔助技術和技巧的應用,無一不是基於兩方面。不同的手術技術各具特點、適用於不同骨折類型和不同的患者與骨質條件,也具有各自的缺點和併發症。骨科醫生對此部分內容已相當熟悉,在此不予贅述。
無論非手術還是手術治療、無論是內固定還是假體置換,對於肱骨近端骨折而言,規範化的功能康復訓練是獲得良好功能的重要因素,而這一因素往往被很多的骨科醫生所忽視或輕視,尤其是在基層醫院和沒有康復科室配備的醫院。老年患者往往由於恐懼疼痛,自己不能進行有效鍛鍊;而不正確的鍛鍊也將影響功能,使手術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過於保守會導致關節僵硬,過於積極又會使關節囊、肩袖的癒合受到損害,從而影響肩關節穩定和功能。因此,術後應及時地由康復醫師進行心理疏導。改善和消除患者心理障礙,指導正確的功能訓練。在缺乏專業科室的基層醫院,骨科醫生掌握必要的康復知識,對患者定時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必將極大的改善預後、發揮手術優勢,最終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