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種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綜合徵,常伴有冠狀動脈病變(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如冠脈擴張及冠脈瘤。目前我國KD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國內黃國英等上海地區1998~2002年所作的住院患兒KD流行病學調查發現,5歲內發病率為16.18/10萬~36.18/10萬;其心血管損害的發生率為25.4%,其中冠脈擴張佔68%,其次為冠脈瘤佔10%。因此該病目前已成為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病因。大劑量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globulin,IVIG)治療KD的臨床療效肯定,但單劑大劑量IVIG治療KD將增加血液黏度,增加血栓栓塞的風險。目前IVIG具體用法和用量尚存在許多爭議,同時關於IVIG與KD合併冠脈病變的相關報道目前亦無明確定論;為評價IVIG療效,探討符合效益/價值比原則的最佳治療方案,我們就1998~2008年上海地區KD的大劑量IVIG治療與冠脈病變發生率作一回顧性分析。
對象和方法
一、 研究對象與診斷標準
參照日本流行病學調查方案,由上海市兒科心血管學組制定統一的調查表,回顧性分析1998~2008年上海地區住院KD患者的臨床資料。共收集KD患者資料表格1952例,其中完全符合要求的1682例,男性1064例(63.3%),女性618例(36.7%);發病年齡:2.57±2.33歲(0.1~18.8歲);其中男性為2.57±2.32歲、女性為2.57±2.33歲;其中1歲以下490例(29.1%)。
典型KD的診斷標準根據日本厚生省發佈的2002年修訂標準診斷;不完全川崎病是指6項中只有4項或3項症狀者,如果超聲心動圖或心血管造影法確診有冠狀動脈瘤者;或是年齡小於1歲的患兒中,發現明顯的冠狀動脈炎、冠狀動脈壁回聲增強者,在排除其他疾病後也可診斷。
KD合併冠脈病變的診斷標準:(1)超聲心動圖示冠脈內膜回聲增強;(2)冠脈擴張:<3歲冠脈≥2.5mm,3-9歲冠脈≥3.0mm,9-14歲冠脈≥3.5mm;(3)冠脈瘤(CAA):不同形狀的冠脈擴張,冠脈內徑為4-7mm;(4)巨大冠脈瘤(GCAA):冠脈內徑:≥8mm。
二、治療方案
治療KD的IVIG方案為:1、1g/kg×1次(228例);2、2g/kg×1次(568例);3、0.4~0.5g/kg×5次(201例);4、1g/kg×2次(484例);5、2g/kg×2次(7例);6、其它(45例)。
另有149例KD患者未應用IVIG治療。所有患者均應用阿司匹林30~100mg/kg.d治療。
根據KD的發病特徵本研究將IVIG的應用時間區分為1、病程5天內;2、病程5~10天;3、病程10天以上及未應用IVIG。
三、統計學方法
採用SAS6.12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採用X2檢驗計算;計量資料數據以x±s表示,採用t檢驗;P<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一、冠脈病變發生率與不同治療方案IVIG的相關性研究所有IVIG的KD患者中,在病程5~10天內應用方案4(1g/kg×2次)的其冠脈病變(CAL)的發生率最低為12.06%,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一;而在病程5~10天內應用方案1(1g/kg×1次)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案,其冠脈病變的發生率為15%,僅次於前者。而在方案1~4組中在病程10天以上應用IVIG其CAL發生率均高於其它時間段應用IVIG,甚至比未用IVIG組的CAL發生率還高;而在病程5~10天內應用方案6的CAL發生率最高為61.54%(P<0.05)。
討論:靜脈大劑量IVIG單次靜脈注射療法廣泛應用於治療KD,但由於單劑大劑量IVIG治療將突然增加血液黏度,從而增加血栓栓塞的風險[2],且IVIG費用昂貴,藥源有限,而我國目前仍是發展中國家,如何評估KD治療中的IVIG的合適劑量顯得尤為重要。KD的主要病理改變為全身中、小動脈炎,最嚴重的危害是冠狀動脈損害(CAL),CAL發生率約25%左右,是影響KD預後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從KD患者不同IVIG與CAL發生率的研究角度來評估IVIG的合適劑量對KD的治療及預後是有幫助的。目前認為IVIG治療KD的機制:1、封閉了血液中的單核細胞、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的IgFc受體,從而阻斷了IgFc 段與IgFc受體的免疫反應;2、減少活化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3、通過抑制抗體產生,使針對內皮細胞的抗體減少;4、抑制PDGF-PDGF受體途徑的激活,從而防治血管損害。
由於IVIG具有以上作用機制,因此,其治療KD可迅速退熱、消除急性期症狀,降低CAL的發生率。而關於IVIG的劑量,20世紀80年代起為0.4~0.5g/kg×5次,Newbugger等於1991年採用2g/kg×1次的方案證明療效好於分次給藥,CAL的發生率更低。1997年日本的一個回顧性資料顯示,治療KD中應用IVIG 1g/kg者佔36.6%,IVIG 2g/kg者佔16.9%,IVIG 1.2g/kg者佔16.8%;其中應用IVIG 2g/kg者CAL發生率更高。早在1999年國內李永柏等報道,IVIG1g/kg×1次與2g/kg×1次治療KD的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此項研究為制訂符合我國國情的KD最佳治療方案進行了積極探索。2006年覃麗君等報道242例KD患者IVIG的治療發現1g/kg×1次和2g/kg×1次均可有效改善臨床症狀,減低CAL發生率;具有同樣近期和遠期的治療效果。2007年杜忠東等證實單劑2g/kg IVIG治療KD可以更有效減少CAL發生率;而Sakata則認為單劑1g/kg IVIG治療KD更有效。
由於研究樣本量的差異,國內目前對於KD的IVIG的合適劑量仍有爭議,因此迫切需要多中心、較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驗證IVIG的合適劑量。本研究彙集了1998~2008年上海地區50家提供兒科醫療服務的二級及二級以上醫院的KD住院患兒資料,結果發現在KD病程5~10天應用方案4(1g/kg×2次)的其冠脈病變的發生率最低12.06%(P<0.0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對各種不同劑量IVIG發生CAL的比較中,在病程5~10天內1g/kg×1次的IVIG依然是很好的選擇,其CAL發生率僅為15%;在我國目前醫療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是非常適用的。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大多數治療方案中KD病程超過10天后應用IVIG組CAL的發生率最高,其原因可能如下:1、這類KD患兒多為不完全KD或KD延誤診斷,而這類KD患者往往存在併發CAL的高危因素,符合Harada的高危評分,因此即使應用IVIG的治療,其KD合併CAL的發生率依然最高;2、在KD病程10天以上時,患兒各類炎性因子和血管損害因子已大量釋放,中、小血管病變已發生,導致CAL的高發生率。本研究還發現在方案6,即不規則IVIG的使用其CAL發生率為各組最高,達61.54%;這提示不規則應用IVIG對KD的預後是相當危險的做法。
結論:本次上海地區住院KD的10年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KD病程5~10天內IVIG1g/kg×2次的劑量有助於最大化降低KD患者的CAL發生率。考慮到中國幅員遼闊,城鄉差異大,結合中國北方及內地的多中心、大樣本調查有助於得到更精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