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15 17:1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種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綜合徵,常伴有冠狀動脈病變(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如冠脈擴張及冠脈瘤。目前我國KD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國內黃國英等上海地區1998~2002年所作的住院患兒KD流行病學調查發現,5歲內發病率為16.18/10萬~36.18/10萬;其心血管損害的發生率為25.4%,其中冠脈擴張佔68%,其次為冠脈瘤佔10%。因此該病目前已成為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病因。大劑量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globulin,IVIG)治療KD的臨床療效肯定,但單劑大劑量IVIG治療KD將增加血液黏度,增加血栓栓塞的風險。目前IVIG具體用法和用量尚存在許多爭議,同時關於IVIG與KD合併冠脈病變的相關報道目前亦無明確定論;為評價IVIG療效,探討符合效益/價值比原則的最佳治療方案,我們就1998~2008年上海地區KD的大劑量IVIG治療與冠脈病變發生率作一回顧性分析。

  對象和方法

  一、 研究對象與診斷標準

  參照日本流行病學調查方案,由上海市兒科心血管學組制定統一的調查表,回顧性分析1998~2008年上海地區住院KD患者的臨床資料。共收集KD患者資料表格1952例,其中完全符合要求的1682例,男性1064例(63.3%),女性618例(36.7%);發病年齡:2.57±2.33歲(0.1~18.8歲);其中男性為2.57±2.32歲、女性為2.57±2.33歲;其中1歲以下490例(29.1%)。

  典型KD的診斷標準根據日本厚生省發佈的2002年修訂標準診斷;不完全川崎病是指6項中只有4項或3項症狀者,如果超聲心動圖或心血管造影法確診有冠狀動脈瘤者;或是年齡小於1歲的患兒中,發現明顯的冠狀動脈炎、冠狀動脈壁回聲增強者,在排除其他疾病後也可診斷。
  KD合併冠脈病變的診斷標準:(1)超聲心動圖示冠脈內膜回聲增強;(2)冠脈擴張:<3歲冠脈≥2.5mm,3-9歲冠脈≥3.0mm,9-14歲冠脈≥3.5mm;(3)冠脈瘤(CAA):不同形狀的冠脈擴張,冠脈內徑為4-7mm;(4)巨大冠脈瘤(GCAA):冠脈內徑:≥8mm。

  二、治療方案

  治療KD的IVIG方案為:1、1g/kg×1次(228例);2、2g/kg×1次(568例);3、0.4~0.5g/kg×5次(201例);4、1g/kg×2次(484例);5、2g/kg×2次(7例);6、其它(45例)。

  另有149例KD患者未應用IVIG治療。所有患者均應用阿司匹林30~100mg/kg.d治療。
  根據KD的發病特徵本研究將IVIG的應用時間區分為1、病程5天內;2、病程5~10天;3、病程10天以上及未應用IVIG。

  三、統計學方法

  採用SAS6.12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採用X2檢驗計算;計量資料數據以x±s表示,採用t檢驗;P<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一、冠脈病變發生率與不同治療方案IVIG的相關性研究所有IVIG的KD患者中,在病程5~10天內應用方案4(1g/kg×2次)的其冠脈病變(CAL)的發生率最低為12.06%,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一;而在病程5~10天內應用方案1(1g/kg×1次)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案,其冠脈病變的發生率為15%,僅次於前者。而在方案1~4組中在病程10天以上應用IVIG其CAL發生率均高於其它時間段應用IVIG,甚至比未用IVIG組的CAL發生率還高;而在病程5~10天內應用方案6的CAL發生率最高為61.54%(P<0.05)。
  討論:靜脈大劑量IVIG單次靜脈注射療法廣泛應用於治療KD,但由於單劑大劑量IVIG治療將突然增加血液黏度,從而增加血栓栓塞的風險[2],且IVIG費用昂貴,藥源有限,而我國目前仍是發展中國家,如何評估KD治療中的IVIG的合適劑量顯得尤為重要。KD的主要病理改變為全身中、小動脈炎,最嚴重的危害是冠狀動脈損害(CAL),CAL發生率約25%左右,是影響KD預後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從KD患者不同IVIG與CAL發生率的研究角度來評估IVIG的合適劑量對KD的治療及預後是有幫助的。目前認為IVIG治療KD的機制:1、封閉了血液中的單核細胞、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的IgFc受體,從而阻斷了IgFc 段與IgFc受體的免疫反應;2、減少活化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3、通過抑制抗體產生,使針對內皮細胞的抗體減少;4、抑制PDGF-PDGF受體途徑的激活,從而防治血管損害。
  由於IVIG具有以上作用機制,因此,其治療KD可迅速退熱、消除急性期症狀,降低CAL的發生率。而關於IVIG的劑量,20世紀80年代起為0.4~0.5g/kg×5次,Newbugger等於1991年採用2g/kg×1次的方案證明療效好於分次給藥,CAL的發生率更低。1997年日本的一個回顧性資料顯示,治療KD中應用IVIG 1g/kg者佔36.6%,IVIG 2g/kg者佔16.9%,IVIG 1.2g/kg者佔16.8%;其中應用IVIG 2g/kg者CAL發生率更高。早在1999年國內李永柏等報道,IVIG1g/kg×1次與2g/kg×1次治療KD的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此項研究為制訂符合我國國情的KD最佳治療方案進行了積極探索。2006年覃麗君等報道242例KD患者IVIG的治療發現1g/kg×1次和2g/kg×1次均可有效改善臨床症狀,減低CAL發生率;具有同樣近期和遠期的治療效果。2007年杜忠東等證實單劑2g/kg IVIG治療KD可以更有效減少CAL發生率;而Sakata則認為單劑1g/kg IVIG治療KD更有效。
  由於研究樣本量的差異,國內目前對於KD的IVIG的合適劑量仍有爭議,因此迫切需要多中心、較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驗證IVIG的合適劑量。本研究彙集了1998~2008年上海地區50家提供兒科醫療服務的二級及二級以上醫院的KD住院患兒資料,結果發現在KD病程5~10天應用方案4(1g/kg×2次)的其冠脈病變的發生率最低12.06%(P<0.0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對各種不同劑量IVIG發生CAL的比較中,在病程5~10天內1g/kg×1次的IVIG依然是很好的選擇,其CAL發生率僅為15%;在我國目前醫療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是非常適用的。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大多數治療方案中KD病程超過10天后應用IVIG組CAL的發生率最高,其原因可能如下:1、這類KD患兒多為不完全KD或KD延誤診斷,而這類KD患者往往存在併發CAL的高危因素,符合Harada的高危評分,因此即使應用IVIG的治療,其KD合併CAL的發生率依然最高;2、在KD病程10天以上時,患兒各類炎性因子和血管損害因子已大量釋放,中、小血管病變已發生,導致CAL的高發生率。本研究還發現在方案6,即不規則IVIG的使用其CAL發生率為各組最高,達61.54%;這提示不規則應用IVIG對KD的預後是相當危險的做法。
  結論:本次上海地區住院KD的10年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KD病程5~10天內IVIG1g/kg×2次的劑量有助於最大化降低KD患者的CAL發生率。考慮到中國幅員遼闊,城鄉差異大,結合中國北方及內地的多中心、大樣本調查有助於得到更精確的結論。

川崎病是甚麼?相關文章
隨診川崎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我們在臨床看到的病人表現也出現了一下改變,嚴格用20年前制定的診斷標準診斷川崎病很可能會漏掉一些病人,這在臨床中並不少見。有些病人因為治療混亂或者其它原因,表現不典型,有的甚至只有發熱和淋巴結腫大,化驗血象白細胞增高,通常都誤診為淋巴結炎,而這些病人往往出現了累計心臟的表現時才想到川崎病,這是往往晚了,造成的冠狀動脈瘤,尤其是冠狀動脈巨大瘤病人,遺憾終生。為此,為了降
發布於 2022-09-25 17:05
0評論
川崎病是一種血管炎綜合症,也稱為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症。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損害冠狀動脈,是小兒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後發生冠心病的潛在危險因素。川崎病,又稱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會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變。心臟血管系統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導致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發病1至3周時(平均約10天)15-20%的川崎病患者則可能產
發布於 2022-09-25 17:55
0評論
門診經常會有孩子在發熱時出現結膜下出血,也就是家長認為的白眼球出血。如果是大面積結膜下出血,或雙眼持續結膜充血狀態,在眼睛局部治療的同時,還應該到內科會診,排除川崎病的可能。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MCLS),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變為主要病理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日本川崎富於1967年首先報道,其發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國及一些西方國家已取代風溼熱成為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首要病因。該病迄今
發布於 2022-09-26 08:00
0評論
川崎病又稱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徵,發生於4歲以下,是發疹性熱病,伴有眼結膜充血,頸淋巴結腫,四肢末端硬性紅腫,疼痛,指端暴皮,口唇紅充血乾裂,口腔粘膜炎症,發燒38-40度之間,本症在發燒3-4天手腳背部變硬,類似水腫,皮膚髮亮,手腳心和掌心發紅,同時有全身紅色炎症微疹,似麻疹瘙癢,瘙癢皮疹不形成水瘡,眼分泌增多,口唇乾裂充查血可有白血球增高,血小板增多血沉增快。X線檢查有的病人可見心臟擴大,異常
發布於 2023-03-15 16:36
0評論
川崎病(KD)又叫做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血管炎性疾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師首先報道,並以他名字而命名的疾病。在許多國家,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川崎病在成人中很少見,其主要累及小於5歲的兒童,它是典型自限性疾病,如果不予治療其臨床過程主要表現為持續11天左右的發熱和急性炎症反應。川崎病可引起一系列併發症,其中冠狀動脈(冠脈)炎性損傷所引起的擴張和動脈瘤形成是現今臨床治療的熱
發布於 2022-09-25 17:20
0評論
隨著川崎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川崎病心臟後遺症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急性期不留有後遺症或出現一過性的冠狀動脈擴張而恢復期無新的病變發生,預後良好。另一方面,急性期若出現中度以上的冠狀動脈瘤,可以根據腫瘤的大小、形態、存在的部位推測是否有演變為閉塞性病變的危險。關於這種方法目前已得到一致的公認。基於這些方面的認識,這個管理標準以臨床醫生為對象,經過對學齡前兒童及年長兒的病程觀察而制定的,包括運動管理
發布於 2023-03-15 17:46
0評論
偏方一 [方藥]銀翹散加減:金銀花、連翹各12克,薄荷7克,牛蒡子、玄參、青黛、蘆根各12克,生甘草7克。手足掌潮紅者,加生地、黃芩;頸部淋巴結腫大者,加川貝母、羊乳根,熱勢較高者,加生石膏。 偏方二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黃、丹皮、玄參、知母、金銀花,連翹、黃芩、黃連各6~12克,生石膏12—16克,淡竹葉7克.仍有表證者,加重金銀花、連翹的用量,陰液已耗,加鮮石斛
發布於 2024-11-08 14:59
0評論
要準確、早期識別不典型川崎病,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典型的川崎病診斷標準。為了方便記憶,將診斷標準中的6種主要症狀按照從全身到局部、從頭到腳的順序排列如下:(1)發熱:5天以上;(2)皮疹:主要在軀幹部,斑丘疹、多形紅斑樣或猩紅樣;(3)雙側眼結膜充血,無滲出物;(4)口唇皸裂、楊梅舌;(5)頸部淋巴結腫大;(6)指趾端腫脹、脫屑等。典型的川崎病診斷包括髮熱在內的上述5條以上標準符合,或者上述4條符
發布於 2023-01-20 14:21
0評論
相對成人,兒童冠脈搭橋技術難度高,手術風險大。兒童冠狀動脈最粗僅約1毫米,僅成人的1/3,且需考慮到兒童心臟隨生長髮育也會增大。趙強教授選擇了比靜脈更有彈性,但是卻更細,獲取更難的動脈作為橋血管。從患兒的左手臂和左胸廓內分別分離出橈動脈和乳內動脈,在顯微鏡下經過精雕細作,在兩根直徑僅1毫米的動脈上搭成了兩座“橋”。在吻合時使用縫一針、打一結的間斷縫合,雖然手術因此複雜了很多,但這種吻合口有生長潛
發布於 2023-02-09 08:57
0評論
持續高燒(39-40°C)超過五天,這是診斷川崎病的必要條件。 急性期在手腳末梢出現紅腫,第二到第四周時可能在手腳掌或指尖及肛門周圍產生脫皮現象。 多形性紅斑,全身可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斑疹。 兩側性結膜炎,結膜充血、發紅,通常無分泌物。 口腔黏膜變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紅腫乾裂甚至流血。 急性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腫大,單側或雙側,直徑多超過1。5公分。 根據1993年美國心臟學會所制
發布於 2024-11-08 14:5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