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80%由顱內動脈瘤破裂引起,在腦血管意外中,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本病好發於40一60歲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見。
顱內動脈瘤不是腫瘤,而是顱內動脈壁上的異常膨出,多為囊性膨出,大多不超過1cm,2-3mm的小動脈瘤也很多見。腦動脈瘤多見於腦底動脈分叉部位。以前交通動脈、後交通動脈處多見。大多數顱內動脈瘤平時可沒有症狀,一旦破裂就會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根據出血量的多少可表現為頭痛、噁心嘔吐、意識障礙等症狀,嚴重者發病後很快出現昏迷和死亡。據統計動脈瘤第一次破裂後,死亡率高達30~40%,其中半數在發病後48小時內死亡;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治療後仍會遺留殘疾。多數動脈瘤破裂後破口會被凝血封閉暫時停止出血,但隨著動脈瘤破口周圍血塊溶解,動脈瘤可能再次破裂出血。如果不針對動脈瘤治療,在第一次出血後2周內約有20%的患者會發生再次出血,再次出血的死亡率可高達60%。因此及時診斷和治療動脈瘤是救治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關鍵。儘管根據患者出血量和發病後的症狀治療時機和措施有些差異,但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儘早診治動脈瘤。
有少數動脈瘤患者會出現出血前兆症狀,較常見的是後交通動脈瘤,可能出現動眼神經麻痺,表現為單側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內收、上、下視不能,直、間接光反應消失。也有的前兆症狀表現為輕微偏頭痛、眼眶痛。對於這些患者要高度重視,及時診治,力爭在發生出血前治療動脈瘤。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絕大多數到急診神經內科就診,CT確診陽性率極高,對於高度懷疑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而CT未見出血的患者,可行腰穿診斷。一旦確診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應儘快行動脈瘤的確定性檢查。三維CT血管成像(CTA)可檢出大部分動脈瘤;DSA腦血管造影是顱內動脈瘤檢查的金標準,對判明動脈瘤的準確位置、形態、內徑、數目、血管痙攣和確定治療方案都十分重要。腦血管造影多經股動脈穿刺插管,在腦的供血動脈注射造影劑同時進行快速動態攝片,可得到清晰的腦血管圖像,有些設備還可進行旋轉造影並進行三維成像,可對動脈瘤及載瘤動脈的解剖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一旦確診為動脈瘤破裂,只要患者全身情況允許,建議儘快治療動脈瘤。動脈瘤的治療有兩種手術方式:開顱手術夾閉和介入治療。開顱手術夾閉是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在開顱後以顯微外科技術暴露動脈瘤,在瘤頸部以動脈瘤夾夾閉動脈瘤,效果確切,但手術創傷較大,對患者的全身情況要求較高。介入治療是在腦血管造影的基礎上利用動脈途徑將微導管送入動脈瘤腔,用特殊的栓塞材料將瘤腔填塞以達到預防出血的目的,手術創傷較小,但植入材料費用較高。這兩種方法使用於大部分動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