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25 10:01

  俗話說“秋冬進補,來春打虎”,冬令調補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哪些人需要冬令進補呢?籠統地說,凡有虛證者可以進補,無虛證者不需進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人群:患有慢性疾病而中醫辨為虛證者;老年或體弱以虛證為主者;亞健康人經中醫辨證以虛為主者。

  一般來說,虛證不明顯,目的是健身,或藥補後體虛已有改善者,不妨有選擇地食補,虛證明顯或病後虛弱者,初期宜用藥補,藥補中的膏方是冬季虛證調養的一種重要方法。對於虛症的調理,根據臟腑氣血陰陽的調和情況,調理方法也不相同。如陽虛者溫陽,陰虛者滋陰,脾虛者健脾,腎虛者補腎,須多種藥物相互配伍。進補的具體方法可分為平補、調補、清補、溫補、峻補五大類。因此辨證進補是進補的關鍵,如補不對症即不分虛實,盲目濫補,或補不得法、過量服用補藥都可能產生副作用,對人體不利。
  虛證調養適宜用膏方,膏方根據患者體質不同與病情的需要,選擇多種藥物組成方劑,並將中藥飲片經多次煎熬、去渣,將藥汁經微火濃縮,再加入輔料,如飴糖、蜂蜜、阿膠、鹿角膠等收膏,形成稠厚的糊狀補膏。

虛證的中醫調補相關文章
陰虛動風證肢體拘攣,手足蠕動、震顫,兩目乾澀,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乾咽燥,形體消瘦,舌質紅少津,脈弦細數。以手足蠕動之動風證和虛熱證並見為臨床特徵。 血虛生風證肢體麻木(或手足發麻),關節拘急,屈伸不利,手足震顫,肌肉動,心悸失眠,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皮膚瘙癢,耳鳴如蟬,面色、唇舌、爪甲淡白無華,舌苔白,脈細而無力。以肢麻震顫,筋攣肉的動風證和血虛證(筋膜、爪甲、肌膚、唇舌、兩目失血濡養)
發布於 2023-12-09 05:59
0評論
我們在臨床上,常常看到這樣一類病人:一是經常覺得疲勞,稍微做點體力、腦力活動,就感到累得慌;二是很容易感冒,幾乎一、二個月就要感冒一次,甚至更為頻繁,周圍只要有人感冒,多半會傳染給他(她);三是容易口腔潰瘍,甚者潰瘍連續不斷,或同時有幾個潰瘍點;四是常常口乾,特別是夜間醒過來時很明顯,喝水只能起到暫時的止渴作用;五是動則出汗,有的還有夜間盜汗。看看這類病人的舌象,多數是淡紅而嫩的舌質,有深淺不一
發布於 2023-02-26 12:21
0評論
中醫將體質虛弱稱體虛,把疾病的氣血陰陽不足稱虛證。冬令調補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內經》有“秋冬養陰”、“陰精所奉其人壽”之訓,人體只有在秋冬養好陰,藏好陰,春夏才能有生和長的資本。也是說人應該順應自然變化,並在自然的生長收藏的規律下和諧生活。這是“勿逆天時,是謂至治”的思想在秋冬季節治療中的體現。選用膏滋藥是比較合適的一種進補形式。隨著季節的變化,目前已是寒露節氣,氣溫下降,萬物漸顯肅殺,又到冬令
發布於 2023-03-25 09:51
0評論
臟腑之間有互相資生、制約的關係,因此在病理情況下,肺臟局部病變也必然會影響其他臟器和整體,故有“其邪展轉,乘於五髒”之說,肺癆與脾腎兩髒關係最為密切,脾為肺母,肺虛則耗奪脾氣以自養,則脾亦虛,脾虛不能化水谷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則肺虛更重,互為因果,終致肺脾同病,見神疲乏力、納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症。腎為肺之子,肺虛腎失滋生之源,或腎虛相火灼金,子盜母氣,致使肺氣更為耗竭,而不能滋養於腎,終致肺腎
發布於 2023-11-02 09:42
0評論
心肺氣虛證,是指心肺兩髒氣虛所表現出的證候。 [證候]心悸氣短,久咳不已,咳喘少氣,動則尤甚,胸悶,痰液清稀,聲音低怯,頭暈神疲,自汗乏力,面白無華,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分析]本證多由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或先天稟賦不足所致。肺氣虛弱,宗氣生成不足,致使心氣亦虛;而當心氣先虛時,其宗氣耗散,亦加重肺氣不足。宗氣不足,心之鼓動力弱,故見心悸,脈細無力;肺氣虛則肅降無權,氣機上逆則咳喘;宗氣不
發布於 2023-01-11 03:06
0評論
這是一個很富有中國特色的問題。並不是說中國人的身體比較特殊,只有中國人才會“上火”,而是因為“上火”是中醫對許多症狀的一個籠統、模糊的說法,因素很多,因此在現代醫學中不可能找到對應的稱呼。例如口腔“上火”症狀,有的可能是因為缺乏維生素B2導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維生素C導致的牙齦、粘膜出血,更常見的可能是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有的可能還與新陳代謝、內分泌變化有關。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
發布於 2024-08-06 16:10
0評論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寶寶,因為疾病的出現,不僅僅會使孩子受罪,而且有的時候還會影響到家庭的和諧。而小兒麻痺症是一個危害非常大的傳染病,這個病的出現會導致小孩子出現一些麻痺的症狀,該疾病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孩子的健康。 1.邪犯肺胃證 證候:發熱有汗,咳嗽流涕,咽紅咽痛,全身不適,或有頭痛,嘔吐,腹痛,腹瀉,便秘,伴有精神不振、嗜睡或煩躁不安。舌質紅,苔薄白,脈濡數。 治法:解表清熱
發布於 2023-03-13 08:57
0評論
中醫認為經水出諸腎,指出月經病和腎功能有關,和脾、肝、氣血、衝脈、任脈、子宮也相關。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虛證,即“不榮則痛”,是由於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造成的,這類人平時應注意調補,補氣養血或滋補肝腎。二是實證,即“不通則痛”,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這類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氣。現代人缺乏運動,多為不通之症: ①血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
發布於 2023-01-29 01:07
0評論
要了解月經不調,首先要了解月經週期,所謂的月經週期就是此次月經來時的第一天開始算起為週期的第一天,一直到下一次的月經來臨前一天為止,稱之為一個月經週期,一般來說約在26-35天左右,月經週期提前或錯後7天以上的,稱為月經不調。 由於工作壓力的加大、工作節奏的加快、生活無規律,外加許多白領過份要求自己苗條的身材,刻意節食,造成許多現代女性受月經不調的困擾。情緒異常長期的精神壓抑、生悶氣或遭受重大精
發布於 2023-02-09 20:16
0評論
①血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 ②腎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初潮較遲,經期延後,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質薄,伴有腰痠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脈沉。 ③血寒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④氣鬱型月經不調。證見
發布於 2023-03-14 09:1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