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25 10:01

  俗話說“秋冬進補,來春打虎”,冬令調補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哪些人需要冬令進補呢?籠統地說,凡有虛證者可以進補,無虛證者不需進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人群:患有慢性疾病而中醫辨為虛證者;老年或體弱以虛證為主者;亞健康人經中醫辨證以虛為主者。

  一般來說,虛證不明顯,目的是健身,或藥補後體虛已有改善者,不妨有選擇地食補,虛證明顯或病後虛弱者,初期宜用藥補,藥補中的膏方是冬季虛證調養的一種重要方法。對於虛症的調理,根據臟腑氣血陰陽的調和情況,調理方法也不相同。如陽虛者溫陽,陰虛者滋陰,脾虛者健脾,腎虛者補腎,須多種藥物相互配伍。進補的具體方法可分為平補、調補、清補、溫補、峻補五大類。因此辨證進補是進補的關鍵,如補不對症即不分虛實,盲目濫補,或補不得法、過量服用補藥都可能產生副作用,對人體不利。
  虛證調養適宜用膏方,膏方根據患者體質不同與病情的需要,選擇多種藥物組成方劑,並將中藥飲片經多次煎熬、去渣,將藥汁經微火濃縮,再加入輔料,如飴糖、蜂蜜、阿膠、鹿角膠等收膏,形成稠厚的糊狀補膏。

虛證的中醫調補相關文章
中醫認為經水出諸腎,指出月經病和腎功能有關,和脾、肝、氣血、衝脈、任脈、子宮也相關。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虛證,即“不榮則痛”,是由於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造成的,這類人平時應注意調補,補氣養血或滋補肝腎。二是實證,即“不通則痛”,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這類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氣。現代人缺乏運動,多為不通之症: ①血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
發布於 2023-01-29 01:07
0評論
中醫將體質虛弱稱體虛,把疾病的氣血陰陽不足稱虛證。冬令調補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內經》有“秋冬養陰”、“陰精所奉其人壽”之訓,人體只有在秋冬養好陰,藏好陰,春夏才能有生和長的資本。也是說人應該順應自然變化,並在自然的生長收藏的規律下和諧生活。這是“勿逆天時,是謂至治”的思想在秋冬季節治療中的體現。選用膏滋藥是比較合適的一種進補形式。隨著季節的變化,目前已是寒露節氣,氣溫下降,萬物漸顯肅殺,又到冬令
發布於 2023-03-25 09:51
0評論
①血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 ②腎虛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初潮較遲,經期延後,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質薄,伴有腰痠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脈沉。 ③血寒型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④氣鬱型月經不調。證見
發布於 2023-03-14 09:11
0評論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會服用加味逍遙丸或者是補中益氣丸等藥物來治療月經不調,其具有一定的效果,我們不否定中醫在治療某些疾病上佔有絕對的優勢,我認為中醫治療月經不調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為此總結專家對這種疾病治療方式的闡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醫認為經水出諸腎,指出月經病和腎功能有關,和脾、肝、氣血、衝脈、任脈、子宮也相關。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虛證,即“不榮則痛”,是由於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造成的,這類人
發布於 2024-02-21 23:21
0評論
肝為風木之髒,時應於春。在生理上職司疏洩、主藏血、主筋,以血為體,以氣為用,內寄相火而體陰用陽;在病理上則多見氣機鬱結或上逆、橫逆,具有易生風動火的特點。肝氣之用,以“動”為特點,一旦用之過度,則損耗而虛。另外,酒色過度,暴病久病,年老體弱,用藥不當等皆可損耗肝氣,形成肝氣虛證。肝氣虛證的主症是,脅肋虛悶或墜脹,精神擾鬱、膽怯,視物不清、幻影,四肢麻木、痿弱無力,月經不調、男性陽痿以及性功能障礙
發布於 2023-01-17 07:11
0評論
我國的中醫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醫講究標本兼治,對於許多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療方法,例如腎病。中醫認為,腎虛大體分兩種:陰虛證和陽虛證。腎虛症狀裡如果有寒的徵象,如畏寒、手腳冰涼就是陽虛;如果同時有口乾舌燥、手腳發燙等熱的徵象,那可能就是陰虛。腎虛與人體衰老有很大的關係,補腎在預防早衰過程中不可忽視。下面鳳凰中醫教您4招補腎防衰老的中醫妙方。 食:腎色黑 《黃帝內經》認為“腎色黑”,因為顏色中黑
發布於 2024-03-25 01:04
0評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與保健。從日常飲食到保健藥品,以及中成藥中草藥,只要一與“補”字相聯繫,都頗受歡迎。然而,在“補”被普遍實施於生活與臨床的過程中,有些不僅得不到應有的補益作用,反而會出現諸多不適,這些往往被歸之於“虛不受補”。“虛則補之”是中醫的基本治則之一,最早見於《內經》,歷代醫家對補虛均很重視。明末醫家綺石將虛損虛勞做一專論而著《理虛元鑑》,詳細論述了
發布於 2022-09-29 07:04
0評論
自古以來,“虛則補之“是中醫的基本治則之一,但某些人稍多吃一些大棗就會出現口乾、舌瘡,進食參、芪、茸之品則出現納食差、胸悶、脘腹脹滿,甚至出鼻血。於是,就自行判斷為“虛不受補”。探究“虛不受補”的內涵,其實有以下幾方面因素:1、補不對證:每種補品只適合一定體質及對應的病證。如果不辨氣血陰陽、不辨五臟虛實,就一味地濫補,就會出現不適症狀。這是所謂的“虛不受補”的原因之一。2、虛實夾雜,只補不清有些
發布於 2023-02-22 12:51
0評論
對症進補,是每個年齡段女性都會面臨的普遍問題。如何做到科學進補,一起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虛則補之”是中醫治療疾病的調理方法,不過,進補不能不分清紅皂白地胡亂服藥,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比如人參、鹿茸一直以為被視為祛病延年的靈丹妙藥,不少人即使無病也常服用。實際上,它們有溫補陽氣的作用,對氣虛陽虛患者比較合適,而陰虛火旺或陽氣亢盛的患者,服用後可造成鼻出血,月經量多,甚至
發布於 2024-08-09 17:50
0評論
臟腑之間有互相資生、制約的關係,因此在病理情況下,肺臟局部病變也必然會影響其他臟器和整體,故有“其邪展轉,乘於五髒”之說,肺癆與脾腎兩髒關係最為密切,脾為肺母,肺虛則耗奪脾氣以自養,則脾亦虛,脾虛不能化水谷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則肺虛更重,互為因果,終致肺脾同病,見神疲乏力、納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症。腎為肺之子,肺虛腎失滋生之源,或腎虛相火灼金,子盜母氣,致使肺氣更為耗竭,而不能滋養於腎,終致肺腎
發布於 2023-11-02 09:42
0評論